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兴平市古塔介绍-兴平北塔、保宁寺塔

陕西兴平市古塔介绍-兴平北塔、保宁寺塔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兴平市原为兴平县。兴平市现存古塔3座。又称兴平北塔、保宁寺塔,位于兴平市东城街道北寺巷北端,地处渭河北岸二级阶地、咸阳原下,为旧时兴平的标志性建筑,被当地誉为佛教东传、丝路西通的纪念塔。清梵寺塔曾与兴平南塔遥相对峙,蔚为大观,兴平亦因此被称为“双塔县”。1957年5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兴平北塔”为第二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址位于兴平市东城区县门街文庙大成殿前左右两侧。

陕西兴平市古塔介绍-兴平北塔、保宁寺塔

兴平市原为兴平县。唐武则天大足元年(701)置兴平军,至德二年(757),兵马使李奂统领兴平军平安史之乱告捷,置兴平县,取“兴唐平叛”之意。历史上,兴平地界曾为犬戎族聚居之地,称“犬丘”;周懿王二年(前898)避猃狁对镐京的威胁,迁都犬丘。平王东迁洛邑后,秦改犬丘为“废丘”,置县。汉高祖三年(前204)改为槐里县(春秋时即有“槐里”,老子西游入秦讲经曾驻此),后世曾析茂陵县,后置始平县、金城县等,俟兴平军平叛告捷,始改金城县为兴平县,沿用至今。1993年,撤县设市。其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南临渭河。境内重要遗存有黄山宫遗址、汉武帝茂陵、大将军卫青墓、骠骑将军霍去病墓,以及班昭墓、杨贵妃墓、文庙大成殿等。兴平市现存古塔3座。其中,兼具唐宋建筑风格的清梵寺塔,被当地民众誉为佛教东传、丝路西通的纪念塔。

065·清梵寺塔

唐宋时期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兴平北塔、保宁寺塔,位于兴平市东城街道北寺巷北端,地处渭河北岸二级阶地、咸阳原(又称“北原”)下,为旧时兴平的标志性建筑,被当地誉为佛教东传、丝路西通的纪念塔。

相传汉明帝永平十年(67),天竺国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携经卷随大汉使臣去东都洛阳,途经关中槐里(今兴平)时,两位高僧在此驻锡,为民众宣讲《佛说四十二章经》(即传入东土的第一部佛经),民众受此法化感佩不已,为铭记两位高僧及佛法东来而筹资建“清梵寺”。因汉明帝皇后马氏(伏波将军马援之女)是槐里人,朝廷特予拨款修寺并赐额,其规模宏阔,占地60余亩。岁月延宕,寺院几度建废。传唐贞观年间(627—649)重修并建造了即今所见的七级“清梵寺塔”。清梵,指诵经之声。古人有“清梵含吐,一唱三叹”句,又有“名香连竹径,清梵出花台”语。

清梵寺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秋赐改额为保宁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重修;民国时期,寺院占地尚有5亩,后续又有减少,圈入塔院一隅;20世纪70年代末有僧尼进驻,复名清梵寺,为尼寺。

现存清梵寺塔兼具唐宋建筑风格,残高38.6米,底边长4.35米。塔身底层南、北辟券门,内设八角形塔室,每边长1.84米,塔壁厚2.8米。以上各层南、北、东、西四面辟券门或假券门,上下层真假相间。塔壁作仿木结构,每面一间,以砖隐出角柱、阑额,向上逐层收分。层间叠涩出檐,施两排菱角牙子。其中,一至三层檐下隐作斗栱,补间铺作置一朵;四层以上仅柱头置栌斗,不施补间铺作。塔顶八角攒尖,塔刹残毁。塔内中空,原有转角阶梯通塔顶,“文革”中被毁。现存清乾隆四十七年《重修保宁寺并建万寿宫碑》1通,碑文楷书谢天爵撰,傅应旗书。碑文记载清梵寺于“宋太平兴国三年秋赐改额为保宁寺”及募资补修大雄宝殿和创修万寿宫等事宜。

该塔造型简明、古朴,在陕西省内唐宋砖塔中(除武功报本寺塔)鲜有类比者,时代或在唐宋之际。

民谚“七层子,八棱子,二十四个窟窿子”是当地对清梵寺塔的形象描述。每逢春夏,数以千计的胡燕绕塔嬉戏,鸣啾之声,不绝于耳,被誉为“胡燕闹塔”,为兴平一大景观。

清梵寺塔曾与兴平南塔遥相对峙,蔚为大观,兴平亦因此被称为“双塔县”。兴平南塔于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时被拆除,塔砖用于砌筑小高炉,塔刹移存至兴平文庙内。

经风雨剥蚀和2008年汶川地震影响,塔体出现多处裂隙,塔檐各层常有砖块脱落。2017年夏对塔体实施了维修。

1957年5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兴平北塔”为第二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塔院围墙内;一般保护区为塔基周围外延4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80米。

2013年5月,国务院以“清梵寺塔”名称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www.xing528.com)

◎清梵寺塔(历史照片)

◎清梵寺塔

066·兴平东街铁塔(2座)

明代八角多层醮炉式铁塔,2座·兴平城隍庙遗物。现址位于兴平市东城区县门街文庙大成殿前左右两侧。兴平城隍庙原址在县城东街,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嘉靖崇祯清代屡有修葺,曾香火鼎盛,颇具规模。清宣统三年(1911),符瑞亭等响应辛亥革命,举义成功,组建“复汉团”200余人进驻城隍庙维持城乡社会秩序,庙宇遂成兵营。20世纪50年代后,庙宇逐一被拆除,庙内2座铁塔迁置兴平文庙内。

066—1·兴平东街铁塔之一

八角四层醮炉式铁塔。铸于明崇祯二年(1629),通高6.74米,底径2.16米。底部为叠涩须弥座,铸有覆莲瓣和八足着地等装饰。塔身一层为镂空八角亭阁式,铸有八根盘龙柱,承八角挑檐。二层为三重仰莲瓣托八角塔身、塔檐,塔身铸有神像和装饰图案。三、四层收分明显,层间出八角挑檐。一、二、四层均置平座栏杆,形制、装饰各异。塔顶置八角镂空平座,承胡人牵狮,托宝瓶式塔刹。

◎兴平东街铁塔之一

066—2·兴平东街铁塔之二

八角五层醮炉式铁塔。铸于明崇祯三年(1630),残高4.81米,底径2米。底部为叠涩须弥座,铸有覆莲瓣和八足着地等装饰。塔身一、二层为亭阁式结构,铸有八根盘龙柱,层间出八角挑檐。三层铸有神像、盘龙等图案。四、五层紧密相接,收分明显,有镂空和简单装饰。塔顶置莲座、卧狮,上承塔刹已失。

兴平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后世屡有重修。20世纪50年代废除,仅存大成殿(1992年公布为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辟为兴平市博物馆,除早年迁置城隍庙铁塔2座外,还收藏有1958年拆除的兴平南塔之汉白石刹座和铁质塔刹。

◎兴平东街铁塔之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