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咸阳古塔全编,19座历代古塔一览

咸阳古塔全编,19座历代古塔一览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咸阳因地处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皆阳而得名。咸阳地质构造属华北地台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及渭河地堑北缘。咸阳市现存历代古塔19座,其中,渭城区1座、礼泉县2座、永寿县2座、彬州市1座、旬邑县1座、泾阳县3座、三原县2座、兴平市3座、武功县2座、乾县2座。

咸阳因地处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皆阳而得名。也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土陶文,以为商鞅在此置“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其位于关中平原中部,东经107°38′~109°10′,北纬34°11′~35°32′之间,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辖境南北长145公里,东西宽106公里,总面积10 246平方公里;辖兴平、彬州2市,秦都、渭城2区,三原、泾阳、乾县、礼泉、永寿、长武、旬邑、淳化、武功9县。

咸阳地质构造属华北地台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及渭河地堑北缘。境内大小11条土石山岭,集中在北部。最高处为东北部的石门山,海拔1 885.5米;最低处为东南部三原县大程镇清河出境地,海拔362米。以东西走向的嵯峨山、九嵕山、五峰山为界,其南属关中平原,北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境内主要有渭河及其一级支流泾河两大河流,咸阳主城区坐落于渭河北岸一、二、三级阶地上。

咸阳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秦王朝”的建都地和“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汉唐丝绸之路的第一站和京畿长安通往大西北的要冲。战国晚期至秦代的都城遗址犹存;驰名遐迩的彬县大佛寺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迢递如带的咸阳原上置有汉高祖长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9座西汉帝陵,自西向东绵延近百里,气势恢宏;凿建于礼泉九嵕山的唐太宗昭陵、合葬于乾县梁山的唐高宗与武则天乾陵,代表了古代中国辉煌时期“依山为陵”的帝王瘗葬范式。境内重要遗存还有郑国渠首遗址、梁山宫遗址、甘泉宫遗址、沙河古桥遗址、霍去病墓、苏武墓、苻坚墓、隋文帝泰陵、武则天母顺陵、杨贵妃墓,以及昭仁寺大殿、马家河石窟寺、三原城隍庙、武功城隍庙、教稼台、泾阳文庙、兴平文庙大成殿、太壸寺大殿、古龙桥、凤凰台、东里花园、孟店民宅、安吴青训班旧址等。(www.xing528.com)

咸阳市现存历代古塔19座,其中,渭城区1座、礼泉县2座、永寿县2座、彬州市1座、旬邑县1座、泾阳县3座、三原县2座、兴平市3座、武功县2座、乾县2座。传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的兴平市的清梵寺塔,与纪念天竺国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途经槐里(今兴平)驻锡传法有关,被誉为佛教东传、丝路西通的纪念塔;坐落于永寿县虎头山的武陵寺塔,雕饰富丽,每层增设凸显的平座钩栏,其高度几乎占每层的1/2,是禀赋异质的北宋名塔;重建于皇祐五年(1053)的彬县开元寺塔,工艺精湛,为陕西省内有确切纪年的北宋八角形楼阁式砖塔的代表作;礼泉县的香积寺塔(薄太后塔)与汉文帝感铭当地乡邻救母之恩的传说有关,造型与北宋元祐七年(1092)建于鄠邑区的宝林寺塔(敬德塔)接近,细部如砖雕椽头、五铺作双抄斗栱和平座钩栏等,皆与宝林寺塔相似,并与学界认同的宋塔建筑特征吻合;北宋重建的武功县的报本寺塔,承载着唐太宗为报母恩而曾经建寺修塔的信息和历史故事;历时13年建成的泾阳崇文塔如擎天一柱,通高87.218米,每层设有平座(外廊),塔内为穿心结构,设券顶式环廊(内廊),塔顶周围圈以城垛式护墙,体现了明代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为国内现存最高的古塔;渭城区的北杜铁塔(福昌寺塔)通体铸佛像近千尊,是国内现存的古代第二高铁塔,由塔铭得悉:自金代僧人杜福昌建寺,到明代司礼监杜茂监修寺塔,杜氏族人围绕“福昌寺”活跃了500余年,可谓香火承继,德被后世;由明代工部尚书温纯倡议修建的三原县的中王堡木塔(文峰木塔)为通柱结构、亭阁式做法,其设计精巧,造型端秀,为陕西省内仅存的古代木塔;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的武功县的寺背后塔(释迦文佛舍利宝塔)是陕西省内有明确纪年的喇嘛式塔的典型代表,塔身上部砌作仿木构“四出轩”形式,工艺精致,引人注目;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的旬邑县的泰塔,体量壮硕,是以卦象选址并命名的北宋大型风水塔;礼泉县的金龟寺普通塔为佛道儒合璧的大型葬骨塔暨风水塔,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补修金龟寺碑记》载录了邑人吴堆生平及其“云游西蜀”得“异人传授密论”而归故里建寺修塔之经过;三原县的城隍庙铁塔为明代醮炉式铁塔的典型代表,此类设施通常置于城隍庙、岳庙、关帝庙等道教庙宇内,用以祭祀祈福。

咸阳古塔列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