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耀州区介绍:历史源远流长,现存古塔7座

耀州区介绍:历史源远流长,现存古塔7座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耀州区因唐天祐二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改茂州为耀州而得名,传境内有宝鉴山,遇丰年山中光耀明如镜,故名之。后世建制虽有改易,但多以“耀州”见称,沿用至清。民国二年改为耀县,2002年6月设为耀州区。耀州区现存古塔7座。原址在铜川新区赵家坡村延昌寺内,20世纪迁至耀州区孙原乡药王山博物馆。位于耀州区柳林镇柏树塬村内。又称耀县塔,为旧时耀县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耀州区城北约500米处的步寿塬塔坡上,处于漆、沮二河交界处。

耀州区介绍:历史源远流长,现存古塔7座

耀州区因唐天祐二年(905),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改茂州为耀州而得名,传境内有宝鉴山,遇丰年山中光耀明如镜,故名之。后世建制虽有改易,但多以“耀州”见称,沿用至清。民国二年(1913)改为耀县,2002年6月设为耀州区。其地处关中平原与渭北高原接壤地带,属乔山山脉南支、鄂尔多斯台地南部边缘。地势北高南低,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多丘陵沟壑,南部较为平缓。相对高差1 196米,最高处为长蛇岭,海拔1 732米;最低处为赵氏河谷,海拔536米。区内有驰名中外的药王山石刻、耀州窑遗址,以及耀州文庙、药王故里、薛家寨景点等。耀州古称祋祤、宜州、华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西晋哲学家傅玄,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史学家令狐德棻、书法柳公权,宋代书画家范宽均出于此。耀州区现存古塔7座。其中,延昌寺塔为关中北部宋代密檐式塔的代表作;法海石塔是国内鲜见的金代石造像舍利塔。

037·延昌寺塔

宋代六角九级密檐式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万佛寺塔,位于耀州区正阳路街道赵家坡村。寺始建于北魏延兴年间(471—476),因传说延昌公主“持戒行结庵于此,手塑万佛,人遂称万佛寺”(陈仕林《耀州志》卷十)。延昌元年(512),帝屡诏公主归,公主坚辞,遂敕寺额曰延昌寺。历史上,该寺屡有建毁,曾于清康熙八年(1669)重修。今寺已不存,仅存寺塔,为北宋建筑风格。

现塔残高18.62米,底边长2.65米。塔身底层西北面辟券门,门宽0.94米,内设塔室。二层南、北面辟券龛,原置佛像已佚。二层以上实心,每面作仿木结构三间,隐出倚柱、阑额,三层增设平座钩栏;二至四层当心间多饰作板门,次间作卧棂窗。层间双排椽头出檐,施五铺作双抄斗栱,补间铺作一朵。塔顶残毁。1983年曾予以维修。现塔身向东北倾斜约有10度。

寺址内原有金明昌四年(1193)法海石塔1座,20世纪迁至药王山博物馆,另有《延昌寺宗派图》碑、“王扶梨造像碑”、“王木欣女造像碑”存藏于耀州碑林。此外,原有金明昌七年(1196)《耀州华原县延昌寺三门记》碑、大定二十八年(1188)《延昌寺记》碑、承安二年(1197)《延昌寺创修助缘檀越姓名记》碑等,均于“文革”期间被砸成碎石砌作水池,幸《陕西金石志》录有《三门记》碑全文,且有存世碑拓。

2008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延昌寺塔”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塔基四周外延1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四周各外延20米。

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延昌寺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昌寺塔(历史照片)

◎延昌寺塔

038·法海石塔

金代方形十层楼阁式石舍利塔暨造像塔·一级文物。原址在铜川新区赵家坡村延昌寺内,20世纪迁至耀州区孙原乡药王山博物馆。法海,一作法诲。据《法海石塔碑铭》载,法海(1114—1183),俗姓徐,字仲宣,宁州(今甘肃)真宁县人。生于丹青世家,游学陕西,“得画圣之笔法”,而“独步关中”。31岁出家,驻延昌寺,“极力营葺,彩绘殿堂,创造佛帐,雕镂金碧”。卒后10载,由高弟惠湛等人于明昌四年(1193)“创建石坟塔一所而葬焉”。

今存石塔,为方形十层楼阁式,系整块青石雕成。通高2.65米,底层每边长0.55米;塔座高0.25米,边长0.68米。塔身层层出檐,塔顶为四面坡,收成圆平状,顶径0.08米。每层各面均作仿木结构两间,刻有倚柱、斗拱、阑额、椽子、瓦垅等,每间辟一浅方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每层计40躯,加顶部每坡开龛造佛各1躯,总计雕像404躯。有学者认为,其造像式样总体上趋近于唐代风格。塔身题名为“化主毛信姬、化主佛中晖”。塔基题名为“四面都化主魏洪达”。另有后代补刻题名。

该塔造型小巧,雕技精细,国内鲜见,是珍贵的金代石舍利塔暨造像塔遗存。

◎法海石塔

039·柏树塬塔

宋代六角七级密檐式砖塔·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耀州区柳林镇柏树塬村内。属佛寺遗构。寺院早年废毁,沿革不详。附近有北魏白寺遗址,或为寻迹线索。

塔为宋代砖塔建筑风格,通高约12.5米,底层每边长1.67米。塔身底层较高,面西辟券门,门宽0.5米,高1.36米,内设塔室。二层以上实心,逐层收减高宽。二、三、四层每面作仿木结构三间,其中,二层东北和三层东面当心间辟券龛,其余各面分别饰假门、卧棂窗和菱花图案。层间叠涩檐出双排椽头,饰五铺作双抄斗栱,当心间置补间铺作一朵。塔顶平砖攒尖,塔刹无存。“文革”期间,塔身底层曾遭破坏,1982年予以修复。

2008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柏树塬塔”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塔基外延12.5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东到50米处土崖,西到45米处的土崖,南至稠安公路,北至220米处的农耕路。

◎柏树塬塔

040·神德寺塔

宋代八角九级密檐式空心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耀县塔,为旧时耀县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耀州区城北约500米处的步寿塬塔坡上,处于漆、沮二河交界处。此地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建有步寿宫,北魏建有龙华寺,隋代增建大像阁(供弥勒佛),隋唐时期更名神德寺,宋时香火最盛,增修有九级砖塔。宣和年间(1119—1125),宋金交兵,寺院毁于战火。金承安年间(1196—1200)重建,更名明德寺。明嘉靖二年(1523),知州赵时为纪念范仲淹(989—1052)治耀功绩,于寺内增建“范文正公祠”。明以降,史料阙载。

现仅存寺塔,残高29米,底层每边长3.2米。塔身底层特高,东、西两面各辟券门和假券门,东券门高2米,宽1.26米,青石门楣、框上分别线刻一佛二菩萨、持剑和持箭天王像等。二层以上每面作仿木结构三间,隐出倚柱、阑额、普柏枋等;二至五层交错辟券龛,龛两侧或饰卧棂假窗。倚柱、阑额、假窗均涂有朱红色。层间双排椽头出檐,施五铺作双抄斗栱,补间铺作一朵。九层以上残毁。塔内原有木梯可登临,现已不存。塔身二层南面嵌《皇明科第提名》碣1方,上刻永乐十三年(1415)至嘉靖十六年(1537)间数十位进士、举人名录及官职。2004年秋维修塔身时,于第四层南面券洞中发现金元时期手抄经、印刷经、纸本印刷和绢本粉彩佛传画等30余种。这些经卷和传画基本属于露天存放,没有保护措施,致使大部分经卷腐烂黏结,损坏严重。从打开的几种来看,都属于卷轴。保存较好的是手抄纸本《金光明经》,幅宽26厘米,残长283厘米,小楷书法,字体端庄,结构严谨,与唐宋写经体有相近之处,惜无落款和书写者姓名。印刷体经卷无法打开,仅能从残片辨认。纸本和绢本佛传画都已严重残损,但可初步看出其时代特征。这批经卷和传画的发现,对研究耀州神德寺的历史沿革和寺院佛教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早年曾在神德寺塔旧址地宫出土隋仁寿四年(604)舍利石函1具,内刻《舍利塔下铭》124字,这为研究神德寺塔的早期建置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956年8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耀县塔”为第一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塔;一般保护区为重点保护区外延50米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500米内。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神德寺塔”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www.xing528.com)

◎神德寺塔(历史照片)

◎神德寺塔

◎出土的经卷

◎地宫出土的鎏金铜圆盒

◎地宫出土的大隋皇帝舍利宝塔铭(拓片)

◎底层塔门线刻菩萨(左)、持剑天王(中)和持弓箭天王(右)(拓片)

041·香山寺舍利塔林(3座)

清代僧人砖舍利塔,3座·省文物保护单位“香山寺遗址”附属遗构。位于耀州区庙湾镇瑶玉(姚峪)村香山上。香山又名三石山,因三峰突起而得名,系佛教八小名山之一,其最高处为西峰,海拔1 430.6米,山体为白垩纪砾岩,大面积分布有落叶松、矮木灌草等植物,植被丰富,郁葱茂密。清代《重修香山寺碑记》赞曰:“三峰耸翠,巍然射入云间;碧色秀气,隐若寓于群芳。”

据民国《大香山志》记载,寺始建于前秦苻坚时期,历代屡有重修,香火不绝。清代中晚期鼎盛时,有楼阁殿宇90 余间,民国九年(1920)毁于火灾。佛寺中心为中峰天然石洞,清咸丰年间(1851—1861)于洞前建铁瓦殿三间,用铁瓦3 000 余页,筑石台阶500余级。各峰有白雀寺、云岩寺、永善堂、龙泉寺等。

20世纪80年代“二普”调查时,仅存永善堂及香山寺僧人墓地,有砖舍利塔3座;各寺址内遗存北宋雍熙二年(985)造像碑、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香山寺翻修庙宇碑》、乾隆六十年(1795)《严禁租户抗租典卖香山庙地告示碑》、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香山道路碑》、同治元年(1862)慈禧太后御题“宣慈昭佑”匾额以及民国年间修庙碑数通,采集有原铁瓦殿铁瓦11件。

2008年“三普”复查时,确认僧人墓地2处,遗存清代砖舍利塔3座。

近年来,香山寺重修庙宇建筑,佛事活动恢复正常,并开发大香山寺风景区。香山正会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与十月十五日两次,影响遍及香港、澳门、台湾及东南亚各国佛教界。

2008年9 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香山寺遗址”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遗址四周外延8 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四周各外延2米。

041—1·天衣禅师舍利塔

位于东侧,通高5.1米。塔基为六角形束腰须弥座,每边长0.97米。塔身收分柔和,层间叠涩出檐,檐角微翘,檐下施一排菱角牙子。底层东南向嵌塔铭,刻“皇清”“天衣禅师神位”等铭文;西北面嵌《天衣禅师墓志铭记》1方。三层辟一竖方龛,原置供物已佚。塔顶平砖攒尖,置石雕宝瓶式塔刹。

◎天衣禅师舍利塔

041—2·监院心贞塔

位于西侧,建于清光绪乙巳年(1905),高约5.5米。塔基为六角形须弥座,底边长0.89米。塔身略瘦,层间叠涩出檐,檐角微翘,檐下施一排菱角牙子。塔顶平砖攒尖,置石雕宝瓶式塔刹。二层嵌塔铭1方,横刻“极乐世界”4个大字,左右竖刻“监院心贞塔冥记”“光绪乙巳菊月立”。监院为总领众僧之职,负责协助方丈管理寺院事务,寺院住持也习惯上享此尊称。菊月,即农历九月。

另一处墓地位于东峰后坡以北300米处,遗存有香山寺普通塔1座。

◎监院心贞塔

041—3·香山寺普通塔

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六角四层楼阁式砖舍利塔,高约6米。塔基为六角形须弥座,塔身层间叠涩出檐,檐角微翘,檐下施一排菱角牙子。塔顶平砖攒尖,塔刹不存。二层嵌有“□统塔院,光绪三十二年三月上浣日立”等字样塔铭。三层辟有小方龛,原置供物已佚。塔北侧有地宫暴露,系盗挖所致。地宫形制、结构尚完整,有砖阶、甬道、壁龛等。

◎香山寺普通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