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原名盩厔,因“山曲为盩,水曲为厔”而得名。西周时属京畿地,春秋时为秦国管辖,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始置盩厔县。汉以降,建制和隶属屡有改易,县境屡有增析。1964年9月,改“盩厔”为“周至”(便于识读)。其地处西安市西南部,南依秦岭,北濒渭河。境内有老子讲经地暨道教文化发祥地楼观台、白居易《长恨歌》诞生地仙游寺、关中大儒李墓等重要遗存。周至县现存古塔5座。其中,蜚声海内外的仙游寺法王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方形砖塔;唐建宋修的八云塔(瑞光寺塔)为关中地区密檐式空心砖塔的代表作。
031·仙游寺法王塔
唐代方形八层楼阁式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名仙游寺舍利塔,俗称法王塔,“法王”是对佛的尊称,原址位于周至县马召镇金盆村南600米处的秦岭黑水峪口。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原名仙游宫,系隋文帝避暑行宫;仁寿元年(601)易宫为寺,并立舍利塔。唐开元年间(713—741)重修塔及寺院;元和元年(806),白居易驻寺作《长恨歌》;大中年间(847—860)扩建为三寺,分置黑水两岸,南岸的仍称仙游寺,亦称南寺。明正统六年(1441)重建,更名普缘禅寺。清康熙二年(1663)重修,复称仙游寺;乾隆、道光年间及民国初年又曾修葺。1988年文物普查资料显示,寺院尚存大雄宝殿五间、配殿三间、法王塔1座,另有明清僧人舍利塔6座(其中3座残),明代铁钟1口、清代碑石16通。
塔为方形七级塔檐而外观八层塔身,实测残高34.65米,底边长8.7米。底层南面辟券门,内设方形八角攒顶塔室,边长约3米,顶高4.38米。二层以上单壁中空,每面一间,均南面辟券门。塔身逐层收分,层间叠涩,檐下施菱角牙子。其中,第三级塔檐下砌四排菱角牙子,其余塔檐下均砌作三排。塔顶平砖攒尖,塔刹及塔内木梯已毁。底层东、北、西三面各嵌碣石2方,东面南侧碣上有线刻人物像。值得注意的是,现塔底层系原塔台座“副屋”(木结构“回廊”部分)因故损毁,使砖结构主体暴露在外,经后代整修所致。故外观上,由底向上,8个券门依次洞开,呈现8个层级。实际情况是,底层与二层隔离,长久以来,佛事活动仅限于底层塔室。该塔砖缝细密,宛如水磨,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方形砖塔之一。所处位置因山环水绕,景色宜人,白居易曾在此写下叙事名篇《长恨歌》,又因地势险阻,唐末黄巢、明末高迎祥、清末曹沛都曾屯兵于此。
1998年10月,为配合西安市黑河引水枢纽工程,经国务院批准,对“仙游寺法王塔”进行保护搬迁。拆迁过程中揭现塔体天宫和地宫。地宫在塔室地基下方,由砖砌甬道、石门和石宫室组成。出土有青石双面铭文《仙游寺舍利塔铭》1方、石函1具、熏香炉1件。石函内藏有鎏金铜棺1具,内置琉璃瓶1件,瓶中瘗藏舍利子10枚。
所出《仙游寺舍利塔铭》为一碑两代刻铭。碑阳刻隋代“舍利塔下铭”,文内有“维大隋仁寿元年岁次辛酉十月辛亥朔十五日丁丑,皇帝普为一切法界,幽显生灵,谨于雍州盩厔县仙游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等字样。碑阴为唐开元十三年(725)“仙游寺舍利塔铭”,内文有“此塔即大隋仁寿元年十月十五日置也。至大唐开元四年重出舍利,本寺大德沙门敬玄、道门若节,远近谢其精诚,神机尔朗,合寺钦其高行。乃眷彼前修,情深仰止,谨舍衣钵之资,用崇斯塔。……至开元十三年岁次乙丑十二月十五日甲子朔,庄严事毕,重入灵塔。其塔乃莹以丹青,饰以朱漆,致使固齐天地,岿然独存”等内容。由隋唐一碑两代“塔铭”确证:仙游寺法王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至唐开元四年(716)“重出舍利”,本寺大德沙门敬玄等人遂“谨舍衣钵之资,用崇斯塔”,即言重修之意。至开元十三年“庄严事毕,重入灵塔”,即谓工程告竣,前后历时9年。这也是“塔铭”告诉后人的唯一可凭借的文字信息,弥足珍贵。
2001年8月—2003年10月完成法王塔整体搬迁复建工程,新址位于原址北约2.8公里的金盆村北梁上。搬迁复建方案经国家文物局审批,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任搬迁复建工程总顾问,并莅临现场指导。全部工程用资500余万元,动迁50余万块手印纹旧砖。搬迁和复建过程中,对塔体的每一层、每一个局部、每一块砖都进行了绘图、编号、照相,在新址复建归位,少量补葺新砖,均模印有一个“佛”字,以别旧砖。复建后的塔体安装有避雷设施,原塔室所嵌碣石及相关文物移藏新建的仙游寺博物馆。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仙游寺”为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东至守贞和尚墓,西至仙桥古渡南25米内,南至南狮山北麓30米内,北至玉女洞、马融石室北30米内;一般保护区为东至涵峪口,西至象岭东坡,南至狮山北麓,北至东岭南坡;建设控制地带同一般保护区。
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仙游寺法王塔”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王塔搬迁新址后,保护范围尚待重新划定。
◎仙游寺法王塔(历史照片)
◎仙游寺法王塔
◎仙游寺法王塔(迁建后)
◎仙游寺法王塔天宫
◎地宫出土的隋代石函
◎地宫出土的舍利子
◎塔身天宫出土的舍利子
◎隋代塔铭(拓片)
◎唐代塔铭(拓片)
◎仙游寺原貌
032·八云塔
唐宋时期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空心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瑞光寺塔,位于周至县二曲街道中心街南,为旧时周至县城的标志性建筑。瑞光寺始建于唐景龙二年(708),一说建于元和十四年(819),后因兵燹毁圮。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建为崇明寺;明初复建为瑞光寺,永乐六年(1408)整修,更名善盛寺。清代复名瑞光寺,清末焚毁,唯塔存。
瑞光寺塔创建于唐代,历代屡有修葺。因塔身底层每面有两朵云状阴湿痕迹,合计8朵,俗称“八云塔”,此称谓最早见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进士王禹堂的诗歌体地方志《土风草》内。据2000年末抢救发掘八云塔地宫资料辨析,该塔地宫为唐代所建,塔体为宋代改建或重建。现塔残存十一级,残高35.74米,底层每边长9.05~9.23米。塔身底层特高,达8.06米,北面正中辟券门,门高2.96米,宽1.52米,壁厚3米;另三面皆为假券门。壁面装饰为以砖刻出普柏枋,上托“斗□跳”形式的斗栱。二层以上(除四、五、六层外)每层各辟二券门,两相对开,上下位置逐层相错。其中,二至五层每面作仿木结构三间,以砖隐出倚柱、阑额、栌斗;六层以上无斗栱装饰。塔身收分柔和,层间叠涩出檐,砌两排菱角牙子。塔顶早年已毁,多年来保留了无十一级以上的旧状。塔内结构为单壁中空,原有木梯供登临,清末焚毁。据2000年末地宫发掘实测:地宫周长5.6米,为方形叠涩攒尖顶,其上添置有0.68米见方的小“上室”。出土有石函、石棺、汉白玉佛龛造像、石磨盘以及早至汉代“半两”“五铢”晚至北宋“庆历重宝”等历代铜钱铁币1 200余枚。其中,石函石棺线刻有四神图案和飞天、护法天王、弟子、高僧说法、迎送舍利等与佛教有关的题材画像,从雕刻技法、内容和艺术风格来看,应为唐代作品。汉白玉佛龛造像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正面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背面雕弥勒菩萨、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下层正、背面皆雕赤身力士足踏狮子头,手托底座形象;左右两侧上半部雕佛龛,下半部刻发愿文。从雕刻风格和发愿文内容来看,其应为北朝时期作品。铜钱则以唐“开元通宝”和北宋多种年号的钱币为大宗,主要出土于地宫封门砖中(263枚)、盗洞扰土内(900余枚)和地宫“上室”(27枚,压于磨盘下)。根据相关考古资料和年号最晚的“庆历重宝”出土情况,可初步推断:地宫自唐代建成后,最后一次封闭应在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塔的改建或重建,亦应在这个时段。
1986年成立八云塔文管所。
1987—1992年对塔体进行全面整修。塔基四周打入1 008个梅花桩,并用钢筋水泥柱支撑塔基。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陕西,使塔体受损,并向东北方倾斜;塔身四周出现数条裂隙,有碎砖块散落。嗣后予以修葺。
1957年5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周至古塔”为第二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更名“周至古塔”为“八云塔”,并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塔与塔基;一般保护区为塔基周围外延36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72米。
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八云塔”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云塔(历史照片)
◎八云塔(www.xing528.com)
033·大秦寺塔
宋代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镇仙宝塔,位于周至县楼观台西约2公里的塔峪村南侧山坡上。寺始建于唐,于20世纪毁圮,近年有简陋僧舍搭建和僧人入驻。塔为宋代建筑风格,苏东坡《游大秦寺》诗有“忽逢孤塔迫,独向乱山明”句,确证北宋中期已存此塔。清同治年间(1862—1874)曾补修。
实测现塔高38.26米,底层每边长4.4米。塔身每面一间,底层北面辟券门,东、南、西三面作假券门;二至六层各辟二券门,两两相对,上下位置逐层相错;顶层东、南、西、北四面辟门。层间叠涩出檐,以砖隐出角柱、阑额、斗栱和菱角牙子。各层斗栱情况有别:一层檐下刻作“三伏云”式样,平身科四攒(为清代补修时所作);二、三层和六、七层施四铺作单抄斗栱,补间铺作一朵;四、五层檐下无斗栱。菱角牙子情况亦不同:一层塔檐在叠涩砖的夹隙中隐现一排菱角牙子(为清代补修痕迹),二层和七层塔檐砌出三排菱角牙子,其余三、四、五、六层均为两排菱角牙子。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珠式塔刹。近年维修,补葺受损的砖面,并测出塔体向北偏西倾斜超过4度。
关于大秦寺敕建和“镇仙宝塔”名谓的由来,旧有两说。一谓玄武门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夜寐不宁,常梦见李建成、李元吉提血头索命。由是魏徵献策:建成、元吉二人已然化仙,宜建宝塔相镇,以保万世太平。太宗遂敕令修建此塔。因太宗即位前为“秦王”,寺亦因名。另一说是,大秦寺为高宗敕建,属大秦景教(基督教一支)寺院,塔亦因名。此二说,目前尚无实证资料的支持。
1957年5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周至楼观乡塔村古塔”为第二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更名“周至楼观乡塔村古塔”为“大秦寺塔”,并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塔与塔基;一般保护区西至塔基西55米,东至柿林43米,南、北至塔基外45米内;建设控制地带为西由塔峪沟东岸向西60米,东由柿林向东200米,南由塔南第二坡道向南50米,北由一般保护区向北250米。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大秦寺塔”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秦寺塔
034·昆山律师衣钵塔
清代六角三层楼阁式道士塔·省文物保护单位“楼观台”附属遗存。又称刘合仑衣钵塔,位于周至县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内,希声堂北侧100米处。刘合仑,道教龙门正宗第十六代传人,号昆山。祖籍河南禹州,生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幼失父母,依兄长大。兄亡,乃入本州岛书堂山王母洞学道,于苏真人坛下受戒。后随张寿山演钵从游,成为传法弟子。嘉庆十四年(1809)春,在京师善士蔡西林的资助下,重修楼观台。晚年归隐三圣宫“听松歌桂,以自优游”。
现存衣钵塔竣工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系法传弟子朱教先为昆山律师53岁生日所献寿礼(寿塔)。塔为砖筑,高约10米。塔基为六角形须弥座,底边长0.95米。塔壁磨砖对缝,层间出檐平浅,檐下施砖雕额枋、角昂、垂花柱和蔓草图案等,其中二、三层每面嵌有铁拔钉1枚。塔顶平砖攒尖,置石雕瓜棱形塔刹(有别于佛塔的仰覆莲座、相轮、宝瓶和宝珠刹)。底层正面上方嵌道光四年(1824)款“昆山律师衣钵塔”石匾,其下嵌《龙门正宗第一十六代昆山刘合仑衣钵塔铭》1方,朱教先撰文。
据塔铭载:“师姓刘氏,派出彭城,上合下仑,昆山其号也,豫之禹州人,乾隆丙子年辜月十八日诞育。……诣本州岛书堂山王母洞苏真人坛下,簪冠学道,求度世术。会寿山张律师同主书堂山,师演钵从游,燕履鹿车,遍历名胜,得性命圭旨,归隐书堂。律师羽化,师建塔立碣,庐墓三载。嘉庆丁巳,冯翊羌白镇绅耆慕师道范,延主三圣宫,开期演钵,得戒子三十余人。丙寅入京都白云观放戒,公卿访道接踵,蔡善人尤至心皈依,捐资渡迷通常。制军叶中丞延师主楼观台、八仙庵,师青词紫字,大振丛林。十三年,本庵开期,教先力承法戒,受心叩妙谛,推使主教。自归三圣宫,听松歌桂,以自优游。”该塔铭记事详尽,弥足珍贵。
现塔周围有近年增设的六角形石质围栏。
楼观台肇创于周,鼎盛于唐,曾为老子讲经地和有唐一代规模最大的皇家道观和道教圣地。李唐以降,屡遭兵燹,宋、元、明、清多次予以重葺、修缮。
1956年8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楼观台”为第一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围墙内所有古迹基址,碑石,石刻,古建筑等;一般保护区为东、西、北至围墙,南至上善池南1米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东至田峪河,西至塔峪口,北至南环路,南至炼丹峰。
◎塔铭
◎昆山律师衣钵塔
035·白云塔
清代六角四层楼阁式汉白石塔·省文物保护单位“佛坪厅故城”附属遗存。位于周至县厚畛子镇老县城村东城门东北方向90米,北邻湑水河。塔由当地所产汉白石构筑,通高5.78米。底部为六角形石台基,每边长1.82米。上置六角形须弥座,素面。塔身如笋状收分,层间出六角翘檐。一层正面辟方龛,额题“□静□”(已漫漶),左侧竖刻“应作如是观”,右侧残损字失。二层正面辟方龛,额题“法身非相”4字,两侧刻楹联“宝塔藏舍利,月里现法身”,正中高浮雕佛像及左右侍从,均头残。三层正面高浮雕观音坐像,头部已残。四层每面刻一字,合读为“南无阿弥陀佛”。塔顶六角攒尖,置宝葫芦塔刹。整体造型清隽,玲珑有致,为陕西省内鲜见的汉白石舍利塔遗存。
佛坪厅故城俗称老县城,为清代佛坪厅治所。据清光绪本《佛坪厅志》记载,道光五年(1825),析盩厔、洋县两地设佛坪厅,属汉中府。民国二年(1913)二月,改为佛坪县。鼎盛时,人口超过2万人。清末至民国初年,因“匪荡掠城邑,袭杀同知”等祸患频发,民国十五年(1926),迁县治于今佛坪县址,故城遂废。久而久之,“老县城”作为一段历史的载体而演化为当地村名。作家叶广芩在《老县城》一文中说:“我应该为这座消逝的城池写点什么,再过一百年,它或许会变做秦岭的一股清风,从我们耳畔吹过,淡淡的,轻轻的,了无痕迹……趁着今天它还没有走远,抓住它!哪怕是残缺不全。”
佛坪厅故城处于长安通汉中的傥骆道之要冲。城址呈不规则长方形,周长1 197.2米;东、西、南墙中间分别设“景阳”“丰乐”“延熏”3座城门,城内有衙署、文庙、监狱、演武场、城隍庙、戏楼、客栈等建筑遗址,并有碑刻、石构件、砖、瓦等遗物。21世纪以来,文物系统对故城进行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基本弄清了文庙、文昌宫、迎秀书院、县衙等处院落的建筑结构、布局和特点。
2003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佛坪厅故城”为第四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并公布保护范围。
(1)佛坪厅故城保护范围为城区,东、西城墙基址外延30米,南、北城墙基址外延6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四面外延30米。
(2)白云塔、佛爷庙、城隍庙、火神庙保护范围为白云塔、佛爷庙、城隍庙、火神庙等基址四面外延1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四面外延15米。
(3)药王洞保护范围为药王洞洞体四面外延6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四面外延100米。
(4)牛氏墓园保护范围为牛氏墓园四面外延10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四面外延20米。
(5)西关接官亭、演武场、历坛,东关土地庙、关帝庙、社稷坛、先农坛等基址,以及松树坪塔松,保护范围为上述遗存基址四面外延1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四面外延30米。
◎白云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