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安区历史源流及现存古塔

长安区历史源流及现存古塔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安区名源自汉长安县和长安城,意为“大汉一统,长治久安”,迄今已逾2 200余载。1949年后,长安县相继归属陕甘宁边区咸阳分区、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人民政府,2002年撤县设区。长安区现存古塔35座。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长安圣寿寺塔”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安区五台街道南五台山圣寿寺塔北侧约50米处。位于长安区杜曲街道西韦村西北360米处的少陵原畔。

长安区历史源流及现存古塔

长安区名源自汉长安县和长安城,意为“大汉一统,长治久安”,迄今已逾2 200余载。其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岭。据文献记载,汉高祖五年(前202)始置长安县,七年(前200)从栎阳迁都长安,汉惠帝元年(前194)始筑长安城垣。长安县素无县城,从公元前202年至1939年,县署一直设在古长安城中(后来的西安府城)。历史上,长安县域和名谓多有变更,但长时期都以长安城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幅员广大,涵盖了渭河南岸至秦岭北麓的大片膏腴之地。1949年后,长安县相继归属陕甘宁边区咸阳分区、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人民政府,2002年撤县设区。辖地内文物古迹众多,唐宋砖塔和元明清舍利塔荟萃,可谓是高僧灵骨的安息地。长安区现存古塔35座。其中,瘗埋玄奘及其弟子灵骨的兴教寺塔(3座)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长安圣寿寺塔和香积寺善导塔分别是关中地区早期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的典型代表;净业寺高浮雕石喇嘛塔是国内鲜见、陕西省内仅见的一座造型完整的高浮雕石喇嘛塔。

010·长安圣寿寺塔

唐代方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安区五台街道南五台山塔寺沟内。寺始建于隋仁寿年间(601—604),唐大历六年(771)始称南五台圣寿寺。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夏,因该地前后6次出现五色圆相、祥云等瑞象,宋太宗敕额“五台山圆光寺”,历代多次予以重修。现寺院占地面积约9 000平方米,坐西向东,走势狭长。现存殿宇均系清代和近代建筑。沿塔寺沟前行,有山门三间和前殿三间形成一个院落,经此向西247米,有大殿五间和僧房五间形成又一院落。大殿北侧有圣寿寺塔,再向北约50米有近代高僧印光法师影堂石塔。寺内现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观音大士伏龙赋并序》碑及民国三十四年(1945)《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遗像》碑各1通。出寺院沿山径盘旋而上,依次可抵观音、灵应、舍身、送灯、清凉等五台,各台上均有近代庙宇,景致清幽。白居易曾赋七绝《登观音台望城》曰:“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长安圣寿寺塔又名“应身大士圆寂塔”,传建于隋仁寿年间。现塔为唐代风格,局部有宋代补葺的痕迹。塔通高29.5米,底边长7.5米。塔身一、三、五、七层南北两面和二、四、六层东西两面辟券门,层间以砖叠涩出檐,施两排菱角牙子。二层以上壁面作仿木结构,每面三间,以砖隐出倚柱、阑额及斗栱。塔顶平砖攒尖,置七圈铁质相轮,上覆八角攒尖式铁质塔刹。塔内原有木梯供登临,已毁。该塔造型与唐总章二年(669)兴教寺塔相近,铁质相轮式样与铜川宋代重兴寺塔相似,应系唐代重建、宋代修葺之物。因坐落于峡谷中,壁面光洁,鲜见风蚀痕迹,为关中地区唐代楼阁式塔的代表作。

关于“应身大士圆寂塔”名谓的由来:民间传说,隋仁寿年间有毒龙化为羽人,在京城以药为饵,毒杀生灵。观音大士遂化身和尚,降伏之。为感铭观音大士普救众生之恩,时人修建了此塔,并祭观音大士为“应身大士”。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圣寿寺塔”为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塔;一般保护区为寺院围墙内;建设控制地带为寺门外延6.5米内。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长安圣寿寺塔”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刹

◎长安圣寿寺塔(左)

011·印光法师影堂石塔

民国方形三层楼阁式石舍利塔·圣寿寺附属建筑。位于长安区五台街道南五台山圣寿寺塔北侧约50米处。印光法师(1861—1940),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法名圣量,自称“常惭愧僧”。陕西郃阳(今合阳)路井镇赤东村人。幼年随兄习儒,颖悟非常。因读程朱、韩、欧之书,受其影响而辟佛。15岁后,病困数载,几乎失明,至是一心念佛,目疾乃愈。清光绪七年(1881)在南五台莲花洞从道纯和尚出家,次年于安康双溪寺受具足戒。先后在北京红螺山资福寺、龙泉寺,浙江普陀山法雨寺,苏州灵岩山报国寺等处研习、弘扬净土佛法。一生收有海内外俗弟子10余万众,并办佛教义赈会、慈幼院等,致力于慈善事业,广种福田,被尊为“莲宗十三祖”和民国四大高僧之一(另三位为虚云、太虚、弘一)。著有《净土决议录》《宗教不宜混滥论》《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佳言录》《印光法师诗钞》等。

印光法师圆寂后,俗弟子分请舍利供养于苏州灵岩山、西安南五台、广州九龙、四川华阳、江苏无锡上海真如寺等地。史载,民国三十四年(1945),十方信士将印光法师舍利和影像迎回南五台圣寿寺,建塔供奉。塔为方形三层楼阁式,块石砌筑,通高8.41米,底层每边长3.55米。层间微出平檐,沉稳庄重。塔顶四角攒尖,置石雕宝瓶式塔刹。底层东面辟方形塔门,额嵌于右任题“印光大师影堂”石铭;内筑方形塔室,面积约4平方米,供有印光法师遗像;影堂北壁嵌《莲宗十三祖师印光大师塔铭》2方,释太虚撰、张凤翙书。二层原嵌有楷书“印光大师舍利之塔”铭,现已无存。三层额题“佛光宝塔”4字,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遗墨。“文革”期间,各地印光舍利塔尽毁,唯南五台印光法师影堂仅存。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所赠落叶松周恩来总理特批植于印光影堂四周;2011年9月,西安市绿化委员会刻立《日本落叶松名木群保护碑》予以说明。

◎印光法师像

◎印光法师影堂石额

◎印光法师影堂石塔

012·兴教寺塔(3座)

唐高僧玄奘和弟子窥基、圆测的灵塔,3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安区杜曲街道西韦村西北360米处的少陵原畔。唐总章二年(669),因迁葬玄奘灵骨建塔,次年建寺,全称“大唐护国兴教寺”,冠樊川八大寺之首,大和二年(828)予以重修。宋代仍具规模,时人张礼在《游城南记》中描述兴教寺:“殿宇法制,精密庄严。”宋以降,历代屡有重建、修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僧大荣改建寺宇,邑生员胡日德铸钟。同治年间(1862—1874),寺殿悉数毁于兵燹,唯3座灵塔幸存。民国八年至民国十三年(1919—1924),朱子桥及寺僧先后重修寺院和灵塔,并立《重修长安樊川兴教寺》碑。民国十九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0—1934),朱子桥再度主持增修寺宇,重塑玄奘、窥基、圆测三师像,并立《重修慈恩塔院记》碑。1939年经民国政府批准,改寺额为“护国兴教寺”。现寺院占地面积17 344平方米,坐北朝南,由3个院落组成。中院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大雄宝殿、法堂和新建卧佛殿,两侧有钟楼鼓楼和僧寮。东跨院为藏经院,有五楹藏经楼1幢,内藏明清梵本佛经和近代影印佛经数千册。西跨院名慈恩塔院,矗立灵塔3座,呈“品”字形排列,玄奘塔居中,窥基塔和圆测塔分列为两侧。

3座灵塔北侧另有刹殿三间,内陈“玄奘负笈图”及其两弟子石刻影像赞。诸塔于1957年及1980—1981年分别予以维修。

◎玄奘塔(历史照片)

1957年5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兴教寺”为第二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兴教寺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兴教寺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寺内所有古建筑;一般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为寺院围墙之内。

2012年确立兴教寺塔为丝绸之路中国段22个申遗项目之一。

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中哈吉三国跨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012—1·玄奘塔

唐代方形五层楼阁式砖塔。玄奘(602—664),俗姓陈,名袆,河南偃师县缑氏镇人,13岁出家。为中国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之一,尊号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不空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贞观二年(628),玄奘“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出长安城,沿丝绸之路赴天竺(古印度国名)取经,贞观十九年(645)返回,主持译出佛经75部,凡1 335卷,并撰《大唐西域记》12卷。麟德元年(664)圆寂于玉华寺(位于今陕西铜川市),初葬白鹿原,总章二年(669)改葬今址建塔,开成四年(839)修葺。

灵塔坐北朝南,通高21.04米,底层每边长5.2米。塔身底层南面辟龛室,内置玄奘泥塑像;北壁嵌开成四年《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碣1方。二层以上塔壁作仿木结构,每面三间,以砖隐出倚柱、阑额及单栱式斗栱,其中第二、四层面南辟券龛,内置供物。层间以11层平砖叠涩出檐,施两排菱角牙子,檐角缀风铃。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系民国时补葺)。

◎玄奘行旅图

◎玄奘塔

012—2·窥基塔

唐代方形三层楼阁式砖塔。窥基(632—682),玄奘嫡传大弟子。俗姓尉迟,系唐开国大将军尉迟敬德之侄,17岁出家,参与玄奘主持的译务,能博采众长,以创新精神阐发唯识宗的精义,被赞为“百部疏主”。

灵塔始建于唐永淳元年(682),大和三年(829)予以重建。该塔坐北面南,高6.76米,底层每边长2.4米。塔身底层面南辟龛室,内置窥基泥塑像;北壁嵌有《大慈恩寺大法师基公塔铭并序》碣。二层南壁镶有“基师塔”砖铭。层间叠涩,檐下施一排菱角牙子,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

◎窥基塔

012—3·圆测塔

北宋方形三层楼阁式砖塔。圆测(613—696),玄奘门下的新罗(朝鲜)弟子。传为新罗王孙,3岁出家,唐初来中国,从学于玄奘法师,对唯识宗经典的研究颇有造诣,后受朝廷派遣,至洛阳大内助译。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圆寂,遗骨分葬于龙门香山寺北谷和终南山丰德寺东岭。北宋政和五年(1115),又将丰德寺的一部分遗骨葬于玄奘塔侧,与窥基塔一起伴师。两塔形制几乎相同,圆测塔通高7.10米。塔身底层面南辟龛室,内置圆测泥塑像;北壁嵌有《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圆测法师舍利塔铭并序》碣,系民国时朱子桥重刻(原碣石藏于西安八仙庵,现已断为三截)。二层南壁镶有“测师塔”砖铭。

◎圆测塔

013·二龙塔

唐代方形多级密檐式空心砖塔·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安区太乙宫街道温家山村东南1.5公里处的蛟峪与土门峪间的梁坡上。为二龙寺仅存建筑遗构,其始建年代失载,原层级有七级、九级、十一级、十三级四说。1988年文物普查资料显示,其建筑风格与香积寺善导塔、西安小雁塔近似。普查时残存六级,残高18.65米,底边残长7米。塔身底层较高,二层以上锐减,每层南北两面辟券门。层间叠涩出檐较短,檐下施两排菱角牙子。塔身底部残蚀较甚,壁砖大面积剥落,残存壁厚2.16~2.20米,暴露地宫遗有唐初典型的莲花纹方砖。塔内原有木质楼梯,清末毁于兵燹。塔刹流散在塔北1.5公里处的吴家沟村,系块石雕成,平面呈方形,边长0.5米,高0.6米;分四层,逐层递减高宽,第四层雕出圆形宝顶。据有关资料和实地采访可知,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该塔第七层被拆除,塔砖用于搭建小高炉(继续拆除时因故终止)。“文革”期间,附近两家生产队为建牲畜饲养室拆用塔砖引发争执,不久被当地政府制止,该塔得以幸存。2005年,长安区文物局筹资对塔体进行保护性维修,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补葺塔壁和塔檐,维持“残存六级”的旧状。修葺后,实测底层每边长7.35~7.61米,西壁南偏东20度;原底层券门下半部用砖封堵,示意不能入内。维修时,塔身地面添建有砖砌方台,每边长12.5米,高0.18米。

关于二龙塔的性质,历来有佛塔和风水塔(镇水)两说。持风水塔论者认为,该地古时常有(秦岭)山洪侵袭,因传为制止水患频发而修筑该塔,冀望镇住蛟峪、土门峪两条毒龙。就古人语境而言,诗人王维有“安禅制毒龙”句,可见在唐人意识中,内心“毒龙”和自然界“毒龙(水患)”宜以修禅或修塔镇之。另有学者认为,该塔实为“昙远禅师塔”。依据是明代赵崡在《游城南》中述及:“考寺直至玉案山北,是故龙池寺。东北坡上,有昙远禅师塔。”此说未得到实物资料佐证,地望亦不合。

据“三普”资料得悉,在滦镇丰德寺发现的明代永乐六年(1408)“歬大乘山独空通禅师塔”铭,内容涉及“助缘”寺院10余座,其中有“二龍寺”,这也是该寺颓废几百年后,首次发现其名谓存在于明代的实物佐证。该资料的发现对研究西安地区古刹的分布有重要的价值,尤其使长期悬而未决的“二龙塔”最终有了寺院归属(当适时更正为“二龙寺塔”)。

2003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二龙塔”为第四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塔身及其基址四面外延2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南外延40米,东、西、北各外延10米。

◎二龙塔(历史照片)

◎二龙塔

◎维修前塔身内部结构

◎塔身用的莲花纹方砖和条砖

014·香积寺善导塔

唐代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空心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安区郭杜街道香积寺村香积寺内,地处滈水和潏水交汇一侧的神禾原上。香积寺系佛教净土宗祖庭,始建于唐永隆二年(681),曾兴盛一时;历经了安史之乱、建中四年(783)朱泚叛乱、会昌五年(845)毁佛事件后,寺院渐趋衰落。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名开利寺,旋复旧名;历元、明、清渐趋荒圮,清同治年间(1862—1874)毁于兵燹,光绪年间(1875—1908)予以重修。20世纪70年代末,陕西省人民政府出资整修,恢复寺院面积18 460平方米,其时尚存善导塔、净业塔及清末建殿宇三间,另迁建子午镇城隍庙大殿五间、新建法堂三间、僧房10间。1980年5月举行了善导大师圆寂1 300周年大祭。

善导(613—681),俗姓朱,山东临淄人,被称为净土二祖。抄有《阿弥陀经》数万卷,绘“净土变相”300余壁。其《观经四帖疏》于8世纪传入日本,日僧法然据此创立日本净土宗,并广为流传。

善导灵塔、供养塔均始建于唐永隆二年,一说供养塔建于神龙二年(706)。现存为供养塔,原为方形十三级,1979年整修时,残存十一级,残高33米。底层每边长9.5米,高约5.5米。以上各层高度骤减,层间叠涩出檐,施两排菱角牙子。塔壁仿木结构,每面均作三间,以砖隐出倚柱、阑额及斗栱。各层均当心间辟券门,次间施朱绘直棂假窗。底层南门额刻“涅槃盛事”4字,系清乾隆年间(1736—1795)添置。关于善导塔旧貌,宋明两代文人笔记有“中多石像,塔砖中裂”和“寺塔中裂,院宇荒凉”等记载,可见塔身“中裂”现象延宕近千年之久。整修时弥合裂隙,做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并逐层做了塔体内圈梁和外腰箍(隐蔽处理),在增强抗震能力的同时,保持了“残存十一级”的旧状。

1956年8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香积寺塔”为第一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以“香积寺”名称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善导、净业师灵塔;一般保护区为寺院墙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5米内。

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香积寺善导塔”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积寺善导塔(历史照片)

◎香积寺善导塔

015·香积寺净业塔

唐代方形五层楼阁式砖塔·省文物保护单位“香积寺”附属建筑。俗称净业师灵塔,位于长安区郭杜街道香积寺善导塔东约100米处。净业(654—712),俗姓赵,名象,祖籍甘肃天水。自幼慕法,出家后能“旋登法座”“讲诵经典”“剖析玄微”,且能“早开灵键,入如来密藏,践菩萨之空门”,秉其归戒者甚众,为善导高足弟子,曾主持香积寺20余年。净业塔始建于唐延和元年(712),一说建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后世有修葺。

塔通高15.12米,底层每边长4.5 米。下为方形台座,高1.8米,设有踏道。塔身底层面南辟券门,以上各层均面南辟券龛。层间叠涩出檐,施两排菱角牙子。塔顶平砖攒尖,置石质宝瓶式塔刹。史载,净业法师于“延和元年示微疾,六月,诫诲门人,端坐念佛而入寂,世寿五十八。门人思顼等集录遗编,毕彦雄撰《大唐龙兴大德香积寺主净业法师灵塔铭并序》”。该塔铭并序,见录《全唐书》,落款“开元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毕彦雄,太原毕氏后裔,工楷书,活跃于唐玄宗朝。

1956年8 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香积寺塔”为第一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 月,陕西省人民政府以“香积寺”名称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善导、净业师灵塔;一般保护区为寺院墙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5 米内。

◎香积寺净业塔

016·香积寺舍利塔林(9座)

清代楼阁式砖舍利塔和经幢式石舍利塔,9座·省文物保护单位“香积寺”附属遗存。位于长安区郭杜街道香积寺村香积寺院内,原塔林在“文革”时期被拆除,成为散件,近年寺僧将其部分恢复。其中1座为砖舍利塔,六角二层攒尖顶,高约5米,形制与大慈恩寺觉科和尚寿塔相似。其余8座为石舍利塔,形制多为经幢式样,高1.5~2.9米,单层塔和二、三层塔皆有。塔身或为鼓形,或为六角形,或兼具鼓形和六角形。塔顶大多置华盖,承宝珠或宝葫芦刹。此类重新恢复的经幢式石舍利塔,系散置石构件拼接而成,往往与原型存在一定的差距。

◎香积寺舍利塔林之一

◎香积寺舍利塔林之二

017·长安华严寺塔(2座)

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四祖清凉国师的灵塔,2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安区韦曲街道东四府村东北侧少陵原畔。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5),为樊川八大寺院之一,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发祥地。寺内曾有东阁法堂、会圣院、澄襟院及真如塔等建筑,历宋、金、元、明而渐趋荒落。清乾隆年间(1736—1795)少陵原崩塌,寺殿尽毁,仅存砖塔2座。

东侧为杜顺禅师灵塔,西侧为清凉国师灵塔。两塔立于原畔,常年受滑坡之扰,塔身有不同程度的倾斜。1986—1988年,清凉国师灵塔迁建于原址东侧距杜顺禅师塔约20米处。

◎杜顺禅师灵塔(左)和清凉国师灵塔(右,迁建后)

017—1·杜顺禅师灵塔(www.xing528.com)

杜顺(557—640),雍州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人,俗姓杜,18岁出家,法号法顺。著有《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等,被尊为华严宗初祖。唐太宗曾招其入宫诊病,赐号“帝心”,亦谓“帝心尊者”。圆寂后,唐太宗供养7日,恭送少陵原畔安葬。

该塔为方形七层楼阁式砖舍利塔,始建于唐贞观十五年(641)。通高22.88米,底层每边长5.58米。基座方形,底边长9.8米,高2.33米,南辟券门,内筑龛堂。塔身层间叠涩出檐,一层檐下砌三排菱角牙子,以上各砌二排。二层以上塔壁作仿木结构,每面三间,以砖隐出倚柱、阑额、斗栱、角昂等。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第三层嵌有“无垢净光宝塔”碣,第七层横额刻“严主”2字,三层以上檐角风铃俱在。基座部位券门今已封堵,龛堂内原有杜顺石刻影像等物已不存。塔前原有唐大中六年(852)“杜顺禅师碑”,现已迁至西安碑林博物馆

◎杜顺禅师灵塔

017—2·清凉国师灵塔

清凉国师澄观(738—839),俗姓夏侯,越州山阳(今浙江绍兴)人,11岁出家。历玄宗至文宗九朝,被尊为国师,赐号“清凉”,官授僧统。著述300多卷,皆阐扬华严教义,被尊为华严宗第四祖。

该塔为六角五层楼阁式砖舍利塔,系元至元九年(1272)重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原崩,塔毁,遂以残塔为基座,续建五级。埋藏的基座于1986年暴露,为六角双重束腰须弥座式样,高约6米,迁建时置于地面上。现塔为元代(须弥座)和清代砖塔合璧风格,通高16.7米,底边长2.2米。塔身实心,层间叠涩出檐,施砖雕额枋、斗栱及菱角牙子。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二层南壁嵌有“大唐僧统清凉国师妙觉之塔”12字碣。拆迁时,在基座和一、二层塔心发现清代鎏金铜佛像、千佛碑和用黄色麻布包裹的佛经等。塔下地宫内发现石函,长0.6米,宽0.4米,高0.4米,其内装有盛舍利的白玉瓶等。塔前有清末《重修华严寺四祖清凉国师塔记》碑,记述清凉国师生平,碑文由近代宋伯鲁、宋联奎楷书。

1956年8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华严寺塔”为第一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华严寺塔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杜顺塔、妙觉塔;一般保护区为杜顺塔周围外延21米内,妙觉塔周围外延12米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2米内。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长安华严寺塔”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层塔身出土的鎏金铜菩萨像(左)、地宫出土的 琉璃瓶和舍利子(右)

◎清凉国师灵塔(迁建前)

018·天池寺塔

明代六角七层楼阁式砖塔·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安区太乙宫街道蛟峪山中,因靠近“仰天池”而得名。寺始建于隋代,称龙池寺,唐初更名普光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开拓御道,扩寺为上、下两院,时有殿宇、僧舍百余间,藏经千卷;清道光十五年(1835)予以重修。该寺占地面积约8 400平方米,现存大殿1座、僧舍10余间。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七架梁。殿内有人物、花卉壁画。殿前立明代《重修普光吉祥禅寺》碑1通(残),另存明正德八年(1513)铁磬2件(已迁离)、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铁钟1口、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修普光上院碑”1通。

天池寺塔立于新修钟楼南侧,建于明正德八年,为六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20.3米。塔基为石砌须弥座,每边长2.3米,高1.53米。塔身底层高大,正面辟有竖方龛。二、三层饰砖雕门扇、菱格方窗和券窗。塔身收分柔和,层间叠涩出檐,施砖雕斗栱、额枋、椽头及菱角牙子。斗栱形式为一、二层檐下为五踩双翘单下昂,平身科二攒;三、四、五层为三踩单翘,平身科二攒;六、七层无斗栱装饰。塔顶平砖攒尖,置铁质塔刹(已倾斜)。塔身各层檐角和塔刹华盖均缀有风铃,五至七层塔壁风蚀较甚,塔砖多有脱落。

近年寺址内新修前殿、后殿、钟楼、鼓楼及僧寮房等。

2014年6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天池寺塔”为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塔基四周外延5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延5米。

◎三层塔身局部

◎塔刹

◎天池寺塔

019·丰德寺舍利塔林(5座)

明代喇嘛式石塔,5座·区文物保护单位“丰德寺”附属遗存。位于长安区滦镇街道沣峪口村东南1公里。寺始建于唐永徽年间(650—655),明永乐三年(1405)予以重修,清代多次予以修葺。该寺占地面积约1 9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南起依次有前殿、韦陀殿、大殿,两侧有东、西廊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五架梁,前后带单步梁。檐下施斗栱,前檐残留彩画。寺中有经幢及清代碑刻2通。寺南塔林尚存明代石喇嘛塔5座,均残(佚塔脖子),残高0.83~2.3米不等。其中一座塔身正面辟方龛,内嵌永乐戊子年(1408)“歬大乘山独空通禅师塔”铭。各塔现状为:

佚名石喇嘛塔1,残留覆钵部分,残高0.83米,直径0.74米。

佚名石喇嘛塔2,残留覆钵部分,残高0.88米,直径1.07米。

佚名石喇嘛塔3,遗存须弥座、覆钵体、华盖等,残高1.69米。塔身辟有方龛,高0.46米,宽0.42米,进深0.13米。须弥座露出地表0.25米。

佚名石喇嘛塔4,遗存须弥座、覆钵体、华盖等,残高2.09米。塔身辟有方龛,高宽各0.53米,进深0.1米。须弥座露出地表0.32米。

空通禅师塔,遗存须弥座、覆钵体、华盖等,残高2.3米。塔身辟有方龛,高0.78米,宽0.68米,进深0.12米。须弥座露出地表0.3米。塔身方龛内嵌“歬大乘山独空通禅师塔”铭,首题“十方丰德万寿禅师参学门徒并助缘者”,内容涉及“永寿寺”“开福寺”“圆通寺”“翠微寺”“弘华寺”“悟真寺”“香城寺”“二龙寺”“香严寺”“道安寺”“宝林寺”“普光寺”“荐福寺”“法林寺”等10多座寺院、百余位僧人。落款为“大明永乐戊子年辛酉月吉日本山主持本宗德注募缘建塔”。该资料的发现对研究西安地区的古刹分布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二龍寺”名谓的出现,使长期悬而未决的省保单位“二龙塔”最终有了寺院归属。

◎丰德寺舍利塔林

◎空通禅师塔

◎空通禅师塔塔铭

020·净业寺舍利塔林(5座)

元明清僧人墓塔,5座·区文物保护单位“净业寺”附属遗存。位于长安区滦镇街道沣峪口村南3公里。寺始建于唐初,系佛教律宗祖庭、律宗创始人道宣的道场。道宣(596—667),俗姓钱,江苏丹徒人。15岁出家,曾助玄奘译经,与孙思邈过往甚密。鉴真(688—763)即其门下弘景的弟子。

唐麟德二年(665),道宣在净业寺建石戒坛,以其所制仪规为诸州大德授具足戒,著有《广弘明集》《续高僧传》《大唐内典录》等。唐以后,寺渐荒圮,明正统二年(1437)至清道光十二年(1832)数次予以重葺、修缮。现寺院占地2 079平方米,坐北朝南。有山门、韦陀殿、大殿、东西禅堂、斋堂及僧寮共18间;大殿后山壁凿有文殊、普贤、观音洞3孔,寺下方石坪和后山壁有元明清代舍利塔5座、近年新恢复舍利塔10余座。另存历代经幢、碑碣等10余通(方)。山顶原有道宣律师灵塔,“文革”期间毁圮,20世纪80年代末予以重建。

◎近年新恢复的舍利塔

020—1·净业寺高浮雕石喇嘛塔

元代。位于后山壁上,由一巨石半圆雕而成,通高3.35米。底部为半圆雕仿六角形须弥座,高0.7米。塔肚子(塔身)为半圆雕覆钵形,正面辟方龛,内雕跏趺坐佛1尊。塔脖子刻作“十三天”相轮,收分明显;其上饰圆形华盖,刻出不规则形覆莲瓣和两排联珠纹饰。塔顶刻作矮圆形宝葫芦塔刹。整体造型浑圆、古朴,具有西夏—蒙元时期喇嘛塔风格。紧贴须弥座一侧,圆雕有无字碑1通。类似现象,在陕西省内宋金元石窟中亦有发现。

对该塔的时代定性,有著录认为“从建筑风格上应该是唐代建造”[2],也有著述者将其定为“时代不详”[3]。据现有实物资料显示,宁夏青铜峡“一百零八塔”为西夏—蒙元时期喇嘛塔的典型,而内地可见喇嘛塔,最早的为元代,北京妙应寺白塔为其代表,并是元大都保存至今的重要标识。结合有关资料对比,我们认为:净业寺高浮雕石喇嘛塔的建造时间应为元代,且是国内鲜见、陕西省内仅见的一座造型完整的高浮雕石喇嘛塔。

◎净业寺高浮雕石喇嘛塔

020—2·净业寺石喇嘛塔

明代。位于石坪上。塔体残损,残高2.1米。底部为方形折角仰覆莲须弥座,高0.8米。塔肚子(塔身)覆钵形,正面辟壸门形龛;覆钵上置仿木结构歇山顶建筑。塔脖、塔刹不存(现塔刹为新近添置)。塔身上置仿木结构建筑模型见于明代喇嘛塔,如武功县的寺背后塔(释迦文佛舍利宝塔),其塔身上部砌作“四出轩”式建筑即是一例。

◎净业寺石喇嘛塔

020—3·净业寺普通塔

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方形单层砖砌僧人合葬塔,高约3.6米。塔身辟上、下两龛(已被今人砌砖封堵),两龛中间嵌石质塔铭,可辨修塔年款、修塔人姓名等。塔顶四角攒尖,置砖砌宝珠式塔刹。塔下散置有六角形石座、长方形石条等,石座上有减地刻莲瓣图案。

◎净业寺普通塔(右)

020—4·圆明禅师塔

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方形单层砖舍利塔,高约3.2米。塔身正面嵌砖刻匾额,减地阳刻“圆明寂照”4字。匾额由两块长方形青砖合璧而成,右侧阴刻“雍正六年季春吉日”,左侧阴刻“渭北比丘镜月湘题”,匾额下面嵌有石刻塔铭1方。塔顶平砖攒尖,塔刹不存。

◎圆明禅师塔

◎匾额

020—5·印月禅师塔

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方形二层砖舍利塔,高约3.5米。底层正面嵌石刻塔铭1方,二层辟券龛,内嵌碑铭已佚。层间以3层平砖叠涩出檐。塔顶四角攒尖,塔刹不存。

◎印月禅师塔

021·玉皇坪舍利塔

明清喇嘛式三层石舍利塔。位于长安区滦镇街道观坪寺村玉皇坪村西侧,西邻观音山,北距新修观音庙2米。寺院早年颓废,沿革不详。

现存砂岩质三层石塔,通高4.7米。底座六边形,每边长1.4米。塔身一层为覆钵形,东面辟一方龛,面宽0.3米,高0.4米。二层为六棱柱形,高1.15米,各面阴刻花卉。三层为圆柱形,高1.05米,柱面刻作“十三天”相轮。层间出檐,饰单线阴刻仰莲纹。顶置华盖,承宝瓶式塔刹(现已毁,以水泥制品替代)。该塔形制为喇嘛塔和经幢式塔的合璧,塔身同时具有覆钵体(一层)、六棱柱体(二层)和圆柱体(三层),应是舍利塔散件的拼接组合形式。据当地民众讲述,该塔20世纪80年代被修复。

◎玉皇坪舍利塔

022·嘉午台普同塔

明清六角五层楼阁式砖舍利塔。位于长安区引镇街道十里庙村西4公里的嘉午台山梁上。嘉午台由奇峭突兀的5座山峰组成,怪石嶙峋,景观别致,素有“小华山”之称,最高处海拔1 810米。隋唐时期就已香火旺盛,延续至民国之末。现存五层砖舍利塔,系僧人合葬塔。传说每层都曾供有僧人骨灰,共祀有5代和尚[4]

塔通高7.16米,底层每边长0.8~0.85米。塔身底层南北辟方龛,以上各层均南面辟方龛。层间出檐平浅,檐下或施菱角牙子,或砌作横砖、立砖等装饰图案。其中,第二层檐下每面砌3块青砖横额,面南一侧每砖刻一字,合读为“普同塔”(与“普通塔”同义)。各层檐角缀风铃。塔顶六角攒尖,置石雕宝瓶式塔刹。原塔顶残损严重,2015年予以修复。依建筑风格,该塔时代或在明清之际。

◎嘉午台普同塔(历史照片)

◎嘉午台普同塔

023·西林寺舍利塔(2座)

清代六角三层楼阁式砖舍利塔,2座·区文物保护单位“西林寺”附属遗存。位于长安区太乙宫街道西岔村南五台后山上。西林寺又名茅庵、大茅棚。寺始建于北朝,盛于隋唐,后代屡有重修。清光绪十六年(1890),觉郎禅师建大茅棚。民国高僧印光法师曾驻寺讲经,时有常驻僧50余人。该寺现存大殿1座、僧舍2间、经室1间,遗有明代铁香炉、铁磬、铁瓦等。寺东有金牛洞,原置有石雕罗汉像数尊,毁于“文革”时期。寺东南约100米处有觉郎禅师塔、慧净禅师塔(1991年修复),两塔高度相若,形制几乎相同。

觉郎禅师塔,高约8米。塔基为六角须弥座。塔身三层,一层正面嵌《清故圆觉茅庵觉郎禅师塔铭》1方;三层嵌“圆觉茅庵主人觉郎空禅师之塔”刻石。层间出檐平薄,檐下施砖雕额枋、垂莲柱和蔓草图案。塔顶平砖攒尖,置石雕宝瓶式塔刹。

◎西林寺舍利塔

024·青华山舍利塔

清代僧人喇嘛式石塔·卧佛寺附属遗存。位于长安区滦镇街道青华山卧佛寺内。寺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历代屡有建废,清道光元年(1821),本然禅师予以重建。地处秦岭北麓,青华山正顶。

现存喇嘛式石舍利塔,残高3.89米,整体以花岗岩雕凿。底座方形,边长约1米,高0.7米。塔肚子(塔身)覆钵形,正面辟圆拱龛,面宽0.35米,高0.39米,进深0.2米。塔脖子上部已残,华盖和塔刹不存。底座正面有后人题写“雷峰塔”3字,实与该塔无关。

◎青华山舍利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