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区因辖地内有享誉遐迩的慈恩寺大雁塔而得名。其地处西安市南城区,东隔浐河与灞桥区相望。历史上先后或交替立有杜伯国、杜县、杜陵县、杜城县、万年县、大兴县、咸宁县、长安县(部分地域),1944年设为西安市第九区,1954年始易今名。区内有汉宣帝杜陵、唐长安城遗址、曲江池遗址、青龙寺遗址等,邻近大雁塔一侧设有陕西历史博物馆,遗存有大慈恩寺舍利塔林、大兴善寺普通塔等。始建于唐永徽三年(652)的大雁塔,是中国楼阁式塔的典型代表和连通亚欧大陆桥的丝绸之路的标志与象征,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兴善寺普通塔是晚清时期西安城外最大一处舍利塔林的孑遗,见证了一段被遗忘的沧桑历史。
007·大雁塔
唐代方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慈恩寺塔,是高僧玄奘的藏经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西安市雁塔区雁塔南路北口)大慈恩寺内,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之一。大慈恩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是高宗李治为太子时,为追念生母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养育之恩,在隋代无漏寺旧址上建造的皇家寺院。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当时寺内重楼复殿,云阁禅房,计10多个院落,共1 897间。寺建成不久,玄奘即由弘福寺迁至寺东院“译场”译经,创立了中国佛教一大宗派——慈恩宗。永徽三年(652),玄奘为保存从天竺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奏请建塔,经高宗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俗称大雁塔)。玄奘则“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唐代以后,寺院屡遭兵燹。
今寺内大雄宝殿、法堂暨藏经楼、东西厢房、钟鼓楼、山门等,均为明清时期重建。大雄宝殿面阔五间,硬山顶,五架梁;殿内供泥塑三世佛,东西两壁前塑十八罗汉及文殊、普贤像;梁架有清光绪年题记1则。法堂暨藏经楼,为硬山顶二层楼阁建筑,底层为法堂,上层为藏经楼;殿内供明代弥陀铜像1尊。寺内另有舍利塔林,存清代至近代舍利塔9座,除1座为八角形幢式石塔外,其余均为六角形砖塔,高4.5~7.6米。
大雁塔始建于永徽三年,时为方形五层;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改建为七层(一说十层);五代时修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对残破的塔身包砌一层砖面,形成今日外观。1991年5—8月维修塔檐及塔顶时,发现明代包砌的外层塔壁距离内层的唐代塔壁2~3厘米,形成了良好的内外层隔离式保护空间。现塔实测通高64.517米,底层每边长25.5米。塔基方形,每边长45.5~48.5米。塔身作仿木结构,以砖隐出倚柱、阑额,将壁面分作五至九间。其中一、二层为九间,三、四层七间,五层以上五间。倚柱各承栌斗一朵,其上为叠涩出檐,施菱角牙子。每层均当心间辟券门,内设方形塔室。塔内有木梯盘旋而上。塔顶平砖攒尖,置釉陶宝葫芦塔刹。其造型雄伟、庄重,风格简朴、明快,为中国古代楼阁式砖塔的典型代表。底层青石门楣、框镌刻有精美的花纹、人物和佛殿图,后者工巧华丽、细致入微,是了解唐代建筑形制的宝贵图形资料;南券门两侧辟碑龛,分别立有唐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2通,均由褚遂良书,字体瘦劲秀丽,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
大雁塔称谓的由来: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九载,在摩伽陀国的因陀罗势罗娄河山中,有雁塔,相传雁投身欲开悟小乘教徒。这一记事可谓雁塔名称的初始出处。而名大雁塔,也是为了有别于小雁塔(荐福寺塔)之故。另外,为彰显新科进士及第之荣耀,自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始,“雁塔题名”已成为京城风俗和一道景观。凡新科进士及第,先一同游览曲江池,在杏园参加御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下留念。当年27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1956年成立西安市大雁塔保管所。
1954—1955年、1989年、1991年相继对其进行维修,加固了塔基,翻修了内壁、楼梯、楼板,整修了塔檐、塔顶,安装了避雷设施。
1989年测出塔身轴心向西北方向偏离1.005米。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波及西安地区,造成塔身轻微损伤。嗣后,进行了局部维修。
2016年5—9月实施搭架维修,补葺了残损塔砖,消除了砖缝增大和空鼓现象。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大雁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大雁塔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塔及塔基;一般保护区为大雁塔北至北院墙以北80米,东、西、南三面至围墙;建设控制地带以塔向东340米、西171米、南390米、北130米。
2012年确立大雁塔为丝绸之路中国段22个申遗项目之一。
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中哈吉三国跨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大雁塔(历史照片)
◎塔刹
◎大雁塔
◎塔身一层四门门额历代名士题记(拓片)
◎塔身一层线刻佛像(拓片)
008·大慈恩寺舍利塔林(6座)
清代至近代僧人墓塔林。位于雁塔区雁塔南路大慈恩寺内大雁塔东南侧。存舍利塔9座,高4.5~7.6米。本书收录的其中6座为清代僧人墓塔,分别建于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其中1座为八角形幢式石塔,其余均为六角形砖塔,近年有修缮,塔身南面均嵌塔铭,分别记载僧人法号、世系、立塔年月日等。
◎大慈恩寺舍利塔林一角
008—1·憨月圆禅师塔
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八角三层幢式石舍利塔,通高4.5米。下部为后世围砌的方形砖台基,底边长1.6米,叠涩内收九级。石质塔体由后世铁网架围护。塔座和一、二、三层塔身为八角形,层间以八角雕花石板出平檐。塔身三层上覆仿木构八角挑檐,上置仰莲座,覆八角攒尖宝顶,承宝珠式塔刹。塔身铭文:“传曹洞正宗第三十一世憨月圆禅师塔/清康熙四十四年岁次己酉七月十五日。”据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慈恩寺碑记》载:“寺有憨公和尚,绸缪未雨;又有印可上人,经营鸠工,接踵而修,聊以避风雨而已。”可知,憨月和尚曾对寺院做过维修。乾隆十一年(1746)《慈恩寺功行碑记》载:憨月圆禅师“以正法眼藏,游情翰墨,功行圆满,偈谛流传”。
◎憨月圆禅师塔
008—2·粲然和尚塔
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六角单层楼阁式砖舍利塔,高约5米。下部为六角形须弥座,底边长0.9米,束腰部位砖刻花卉及麒麟等瑞兽图案,上下饰刻仰覆莲瓣。塔身下部南向辟龛,内嵌塔铭:“传曹洞正宗第三十二世慈恩堂上粲然过老和尚塔/雍正岁次辛亥桂月建立。”塔身上部砖雕额枋、角昂、垂莲柱和蔓草图案等,雕工精细。塔顶平砖攒尖,承石质宝葫芦刹。乾隆十一年(1746)《慈恩寺功行碑记》载:粲然和尚“超悟其功,勤息其行,不斤斤语言文字,而神明内彻。丈室闷恤,斋厨严整,四方冠簪,远近至者无虚日”,是继憨月圆禅师后又一位有造诣的僧人。
◎粲然和尚塔
008—3·治宽和尚寿塔
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六角二层楼阁式砖舍利塔,高约4.5米。下部为六角形须弥座,根基部位已埋入地下。塔身一、二层均南面嵌塔铭,一层塔铭漫漶,二层塔铭为:“传曹洞正宗第三十五世慈恩堂上治宽和尚寿塔”,年款可辨嘉庆字样。层间出檐较浅,檐下施砖雕额枋、角昂、垂莲柱及蔓草图案等。塔顶平砖攒尖,置石质宝葫芦刹。
◎治宽和尚寿塔
008—4·清悟和尚灵骨塔(www.xing528.com)
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六角二层楼阁式砖舍利塔,高约5米。下部为六角形须弥座,底边长0.77米,高0.81米。塔身一层嵌石质塔铭,二层面南辟小龛。塔铭为:“法门弟子觉真觉礼等/曹洞正宗第三十六世慈恩堂上圆寂慧彻清悟和尚灵骨塔/徒觉兴率孙胜理、曾孙隆德隆法立石/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吉日。”层间出檐平浅,檐下施砖雕额枋、角昂、垂莲柱和蔓草图案等。塔顶平砖攒尖,置石质宝珠刹。
◎清悟和尚灵骨塔
008—5·觉科和尚寿塔
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六角二层楼阁式砖舍利塔,高约5米。下部为六角形须弥座,下半部已埋入地下。塔身一层嵌石质塔铭,二层面南辟小龛。塔铭为:“法门弟子海智海茂海勋率法孙了贵立石/曹洞正宗第三十七世慈恩堂上瑞林觉科和尚寿塔/徒大动大懋大法暨孙教贵教金教序建修/咸丰九年嘉平谷旦。”层间出檐平浅,檐下施砖雕额枋、角昂、垂莲柱及蔓草图案等。塔顶平砖攒尖,置石质宝珠刹。
◎觉科和尚寿塔
008—6·纯公和尚灵骨塔
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六角二层楼阁式砖舍利塔,高约6米。下部为六角形须弥座,底边长0.85米,高1.1米。塔身一层嵌塔铭,二层南面辟小龛。塔铭为:“庄严/清传曹洞正宗第三十九世圆寂慈恩堂(上)净(下)成纯公和尚灵骨塔/法门了洲、了缘,嗣法门悟□、悟安等督工建立/剃度徒德慧,孙自兴、自喜/剃度徒侄德禄、德静,侄孙自修/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吉日立。”层间出檐平浅,檐下施砖雕额枋、角昂、垂莲柱和蔓草图案等。塔顶平砖攒尖,置石质宝珠刹。
◎纯公和尚灵骨塔
009·大兴善寺普通塔
清代六角五层楼阁式砖舍利塔·省文物保护单位“大兴善寺”附属建筑。位于雁塔区兴善寺西街大兴善寺院内。大兴善寺为中国佛教密宗道场,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据载,西晋泰始年间(265—274)敕建“遵善寺”,北周明帝时扩建,改称“陟岵寺”。隋文帝开皇二年(582)迁建陟岵寺于大兴城(唐改长安城)靖善坊,取所在城名、坊名,改称“大兴善寺”。世称“开皇三大师”的印度僧那连提黎舍、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以及被誉为“开元三大士”的印度僧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先后驻寺主持译务或传授佛教密宗。当时寺院占尽一坊之地,面积约合今26 万平方米,为长安城最负盛名的佛寺和佛经三大译场之一。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禁佛时,寺院几近毁废,宋时曾予以修葺,明永乐年间(1403—1424)予以重建,清顺治、康熙、乾隆各朝曾数次对其予以重修、增建。1945 年,太虚法师在寺内创立世界佛学苑——巴利学院。
今存普通塔为该寺舍利塔林的孑遗,塔通高约18米。塔座方形,每边长5.3米,高4.4米,南面辟劵门,内设方形塔室,门额砖铭“普通塔”3字。塔身实心,层间以砖叠涩出檐,各层每面均辟龛,内置一菩萨像。塔顶平砖攒尖,置石雕宝珠式塔刹。该塔原址在陕西省军区内,1990年8月迁建现址,于塔座周围加砌了方形台基,置雕花栏板、栏杆及踏跺。普通塔,即僧人灵骨合葬塔,据陕西省内现有资料载,“普通塔”一词最早见于北宋塔铭(见附录)。
关于寺院塔林的情况,据《西京佛教》载:“东塔院有塔21座,西塔院有塔31座。”而依民间口述资料,数字出入较大。据陕西省军区离休干部王宏儒先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讲述,当初军区机构进驻时,尚见僧人墓塔200余座。据陕西省文物系统古建研究专家何修龄、刘最长两位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讲述,约在20世纪50年代初,尚存大小墓塔100多座。由此推测,大兴善寺塔林曾经矗立有各种类型的舍利塔100~200座,是当年西安城外最大的一处舍利塔林。或可认为,此处塔林应系外地僧人来寺庙挂单,其间不幸辞世,以及本寺和西安城内离世僧人的集中埋骨地。
1956 年8 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兴善寺”为第一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 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恢复寺名为“大兴善寺”,并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山门、金刚殿、钟鼓楼、大雄殿、观音殿、法堂、唐转轮藏经殿遗址;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为现大兴善寺院墙内。
附录
北宋庆历五年(1045)《普通塔记》录文
弟子沙门可度书,张遵刻。
塔非中国之有也,制起于西域。自东汉世,旁行书來,为教以示人,日既侵炽。塔则或大或小,郡县几普矣。谓藏佛骨舍利之所也,外则其□能扬经律论。暨施用,厚者死,则其徒咸起以贮骨焉。重真寺天王院沙门智颙,姓李氏,京兆武功人。自幼依师为浮图,嗣长,则能供养父母,久以孝闻。父母死,又能以送终之礼封树之,此其浮图嗣之难者也。复常悲其寓,泊僧骨弃露零散,乃于寺之南城外不尽一里,募施掘地为圹,际水起塔,出地又丈余,用砖万余。塔既成,近左收捃得亡僧骨仅四十数。于庆历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夜建道场,请传戒师,为亡僧忓罪受戒。塔项开一穴,以备后之送骨。呜呼!古称葬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今智颙师,能尽力于亲而又悲其类,作普通塔。使游方之徒,来者未来者,死悉有所归,其用可嘉也。五年己酉春二月一日,前宁州以事□□过其院,智颙悉以事白,余素熟其行,回应请而记。
太庙斋郎刘□
文林郎宁扶风县尉任化成
三班备职前监凤翔府岐阳镇商税兼巡防刘昌珏
右班殿直监凤翔府岐阳镇商税兼巡防李用衡
助缘 张守斌 马忠象 姚文伩 魏德辅 尧宗说 齐女和
赵 关 郭士新 潘守用 潘 永 李定基 杨守贵
王全胜 程 垠 巨 立 安 宥 杨文玉等施石
师弟智广 智仙 师侄智全
地藏院主僧义光 吉祥院主僧琼玉 左会院主表白 沙门登演
(笔者按:此碣正方形,长宽各0.7米,厚0.15米,周边线刻花卉图案。楷书。原镶在法门寺钟楼之北墙外壁。1981年钟楼倒塌,《普通塔记》坠落,才发现此碣是利用北周碑石磨掉原文后刻制的。石碣一侧还残留有北周刻辞七行。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大兴善寺普通塔(历史照片)
◎塔身一层内的佛龛中心柱
◎大兴善寺普通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