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古塔全编:碑林、新城、莲湖、未央区

陕西古塔全编:碑林、新城、莲湖、未央区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又称荐福寺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荐福寺内,是中国早期密檐式塔的代表作,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又称花塔、华塔,位于碑林区书院门街西口北侧,距离西安南城墙约50米。唐文宗大和、开成年间以五色砖建塔,故又称花塔寺。

陕西古塔全编:碑林、新城、莲湖、未央区

碑林区因辖地内有肇始于唐代国子监所立《石台孝经》《开成石经》继而创始于北宋名臣吕大忠建立的府学“碑林”而得名。新城区名源自民国时期易名的“新城”,此城原名“王城”,乃明代秦王府之府城;清代改称“满城”,为“八旗校场”;1927年相继易名“红城”“新城”,沿用至今。莲湖区名源自辖地内有明秦王朱樉引水植荷的“莲花池”,1916年辟为“莲湖公园”,为民国时期西安创立公园之始。未央区名源自境内汉未央宫遗址,意为“繁荣兴盛,不尽不衰”。此四区毗连,北临渭河,南望秦岭,为汉唐京畿的核心区域、连通亚欧大陆桥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坐拥数以千计的历代重要遗址和遗存。该区域内现存古塔6座。其中,位于碑林区的唐代小雁塔是中国密檐式塔的典型代表;坐落于莲湖区化觉巷清真寺的省心楼为国内现存明代伊斯兰教宣礼塔(邦克楼)的代表性建筑

001·小雁塔

唐代方形十五级密檐式空心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荐福寺塔,位于唐长安安仁坊荐福寺内(今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西安博物院内),是中国早期密檐式塔的代表作,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寺始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名大献福寺,以高宗李治驾崩百日,皇族贵戚为其“献福”而修,故名;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易名大荐福寺。神龙二年(706),义净在寺内译出佛经56部,计230卷,并著成《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景龙年间(707—710)在寺南安仁坊另辟塔院,建造荐福寺塔(即小雁塔)。唐末,寺院毁于兵燹,唯塔存;宋时,塔院名圣荣院;明清时,以塔院为荐福寺沿袭至今。

现寺内建筑除小雁塔外,均为明清及近代所建,殿宇集中在山门直对小雁塔的中轴线上,大体保存着明正统年间(1436—1449)重修时的布局。寺内主体建筑有慈氏阁(二层)三间、大雄宝殿五间、藏经楼(二层)三间、小雁塔1座、白衣阁(二层)三间,两侧有钟楼鼓楼、配殿、碑亭和新建长廊等。现存北宋政和六年(1116)《大荐福寺修塔碑》、金明昌三年(1192)铁钟、明正统十四年(1449)青石线刻荐福寺殿堂图、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补修荐福寺宝塔碑》、雍正十二年(1734)《荐福寺来源碑》等。其中,金代铁钟高3.5米,口径2.5米,重10余吨,以其音质洪亮,被誉为“雁塔晨钟”,列为“关中八景”之一。

小雁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北宋政和六年修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宣德七年(1432)和正统十四年(1449)相继维修。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和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1月)关中大地震使塔顶坠毁,塔身中裂。民国十五年(1926),刘镇华统领镇嵩军围困西安城达8个月之久,其间发生的城南制高点“小雁塔争夺战”即是西安南郊的主要战事。战事争夺中,镇嵩军先后集中重兵攻占小雁塔2次,均经守军组织反攻克复。幸运的是,小雁塔未被战火所戕,可见交兵双方都对这座唐代精美的建筑杰作保持了某种敬重和克制。

现塔残存十三级,实测残高43.395米,底层每边长11.38米。塔基座为甃砖方台,底边长23.38米,高3.2米。基座下为砖砌地宫,由前室、甬道和后室组成。基座以下及四周为唐代夯土,分布于基座周围约30米内。靠近基座的夯土深2.35~3.6米,外围延伸夯土深1.4~1.7米。塔身底层较高,南北向辟券门,以上各层均南北向辟券窗。二层以上高度逐层递减,越上越紧促,整体轮廓呈自然缓和的梭形曲线。层间以砖叠涩出檐,砌一排至两排菱角牙子。其中,第五至十一层南券窗两侧饰有方形小塔各一(现存有须弥座)。第十四层以上早年已毁。塔身结构为单壁中空,内设木构楼层及砖阶梯供登临。底层青石门楣、框上线刻有天人供养图案及牡丹蔓草祥云纹饰,各层塔壁有唐至清代题刻多处。据明正统十四年荐福寺殿堂线刻石,原塔刹由圆形刹座、两层相轮和宝珠刹尖组成。

1964—1965年对小雁塔进行了修整加固,并发掘了塔基。维修时,保持了500年来无十四层以上的旧状。1989年11月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法测定一至十四层的层间高度,并据此推算原塔总高(含塔刹)为50~55米。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小雁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小雁塔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塔与塔基;一般保护区为寺院围墙内,南北长450米,东西宽27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塔基东至长安路约420米,西至朱雀大街270米,南至夏家庄约450米,北至友谊西路约200米。

1963年成立西安市小雁塔保管所。

2007年,西安博物院(主体建筑)落成,正式对外开放,小雁塔隶属西安博物院管辖。

2012年确立小雁塔为丝绸之路中国段22个申遗项目之一。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中哈吉三国跨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小雁塔(历史照片)

◎塔身局部

◎小雁塔

002·宝庆寺塔

明代六角七层楼阁式砖塔·省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花塔、华塔,位于碑林区书院门街西口北侧,距离西安南城墙约50米。寺始建于隋仁寿年间(601—604),寺址一说在唐长安城安仁坊,与小雁塔同处一坊。唐文宗大和、开成年间以五色砖建塔,故又称花塔寺。会昌五年(845)毁佛时废弃,五代时再遭兵燹,殿宇尽毁,唯塔存。寺及塔何时迁建今址,无考。明景泰二年(1451)重修,万历三十七年(1609)前的一段时间内,“关西夫子”冯从吾以寺院为讲学场所,传授关学,听众最多时达几千人,直至寺院东侧建起“关中书院”为止。清雍正元年(1723)“住僧闻天重修寺阁”,嗣后又有修葺。寺院于清末毁圮。

现仅存砖塔,通高23米,底边长2.68米。塔身实心,层间以砖叠涩出檐;一、二层檐下施砖雕斗栱,一层檐下加饰龙凤图案;二、四层每面辟龛,六层仅辟一龛,内置北魏、隋、唐石刻造像。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原寺内有高廷贵造像赞、李永嗣造像赞、韦均造像赞、肖光睿造像赞等碑刻20余尊,清末散佚,大多流失海外,存于西方各大博物馆。现存明景泰二年重修碑1通,20世纪50年代初曾有维修。

1957年5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宝庆寺华塔”为第二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更其名为“宝庆寺塔”,并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宝庆寺塔;一般保护区为重点保护区外延23米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46米以内。

◎宝庆寺塔

◎塔身二层佛龛唐代佛造像一

◎塔刹

◎塔身二层佛龛唐代佛造像二

◎塔身二层佛龛唐代佛造像三

◎塔身一层檐下砖雕一

◎塔身一层檐下砖雕二

003·省心楼

明代伊斯兰教楼阁式宣礼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清真寺”附属建筑。又称“邦克楼”(宣礼塔的阿拉伯语音译),传为郑和监修,位于莲湖区北院门化觉巷清真寺内。塔为八角二层三滴水,木架砖结构,通高约12 米。塔基石砌,东、西两侧设四级如意踏跺。底层每边长4.1 米,地面嵌有石雕二龙戏珠图案;中间为八角形砖砌塔室,辟东、西券门;周围廊,置8根圆木立柱。二层亦周围廊,由廊底至廊顶置楷书“省心楼”3字巨幅竖匾。层间均出八角翘檐,覆青灰板瓦,饰孔雀蓝琉璃脊兽。塔顶八角攒尖,置琉璃宝瓶刹。每层檐下均施有斗栱,分别按三、五、七踩出跳。顶层屋架用各种木件叠架,造型独特,别具匠心。(www.xing528.com)

据载,清真寺增设宣礼塔始于倭马亚王朝(661—750)。哈里发穆阿维叶下令将大马士革清真寺原教堂的望楼改造为宣礼塔。阿拔斯王朝(750—1258)时期,邦克楼建筑广为普及,各地清真寺多依照所在地高塔的传统形式而建,风格各异,造型多样,有圆柱形、正方形、方锥形、圆锥形、六角形、八角形、螺旋形、圆柱狼牙形等,塔内设有旋梯,可拾级而上。布局亦多样,一寺一塔至九塔不等,或独立于寺院中央,或设在寺门两侧,或建在寺院四隅,也有的与礼拜大殿毗连,形成勾连搭结构。中国清真寺宣礼塔多为传统的楼阁式,以木架砖结构为主,西安清真寺省心楼和北京牛街礼拜寺邦克楼为其代表作。

西安清真寺原名清修寺,亦称化觉巷清真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嘉靖元年(1522)、万历三十四年(1606)及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予以重修、扩建。一说寺始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宋、元修葺,明洪武年间(1368—1398)敕赐“礼拜寺”额。因地处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之东,俗称东大寺。现寺院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坐西朝东,呈长方形五进院式布局,东西245 米,南北47 米,建筑面积约4 000 平方米,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

2013年搭架维修省心楼。

1956 年8 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以“清真寺”名称公布为第一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 月,国务院公布“西安清真寺”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 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寺院内木牌楼、南北宾厅、五间楼、石牌坊、敕修殿、讲经堂、省心楼、南宫殿、南北厅、凤凰亭、礼拜大殿、月台、看月楼;一般保护区为寺院围墙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东至北院门,西至北广济街,南至南围墙外50 米,北至西羊市街。

◎省心楼

004·文昌塔

明代方形二层楼阁式实心砖塔。又称文峰塔,位于碑林区柏树林街南段路西居民院内,与原西安府文庙(今西安碑林博物馆)一墙之隔,为明清时期咸宁县文昌庙(又名文昌宫)附属建筑。史念海《西安历史地图集》引《咸宁县志》曰:“文庙东有文昌宫”,所记地望吻合。塔方形,底边长4.1米,通高14米。塔身素面,层间叠涩出檐较浅,施两排菱角牙子。塔顶平砖攒尖,置三级串珠式孔雀蓝琉璃塔刹和铁质戟叉。现塔被民宅包围,环境逼仄。

建塔缘由:清嘉庆本《咸宁县志》载,“万历戊午乡试榜发,咸宁无中试者。左布政使高第作培风脉,于二门外建砖塔、城头巽位置魁星楼”。所言砖塔,即文昌塔。其时,作为“培风脉”分别在文昌庙内和南城墙上建造了彼此相望的砖塔和魁星楼,不能不说是明清西安城墙有别于其他古城墙的特别之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清时期西安作为西北军事重镇的同时又是西北文化重镇的鲜明个性。据有关资料载,魁星楼为方形三层攒尖顶砖木结构楼阁,修竣后“安魁星像于楼上,为学宫左护,请贶冥冥,意以勤矣”。许是巧合,此后历次乡试,咸宁县再未发生脱榜之事。

长久以来,西安城一直由咸宁县(曾为“万年县”)、长安县分管(县治设于城内),直至民国三年(1914)撤销咸宁县,并入长安县,方结束了唐代以来一城由两县分管的局面。[1]

◎魁星楼(历史照片)

◎文昌塔

005·西安万寿寺塔

明代六角六层楼阁式空心砖塔·省文物保护单位。又名藏经塔,位于新城区韩森寨万寿中路西侧西光中学校园内。寺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名章敬寺;一说大历二年(767),内侍鱼朝恩为章敬皇后而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易名万寿寺,同治初年毁于兵燹,光绪二十五年(1899)再度重修。20世纪50年代寺院颓废,仅存砖塔。

塔通高22.26米,底边长3.05米。塔身层间以砖叠涩出檐,砌两排菱角牙子,其中一、二层檐下施砖雕莲花、蔓草图案,且一层檐下有角科、平身科斗栱装饰;三层南面辟券龛,砖刻楷书“藏经塔”铭。塔顶平砖攒尖,置仰莲座托琉璃宝瓶式塔刹(现已不存)。21世纪初测出塔体向西北倾斜约15度,当地呼其为“斜塔”。

追溯塔体倾斜始于初建时夯土不实、周围古墓穴相继坍塌、塔体周围地基土含水量过高,以及1969年挖防空洞使塔基下沉等原因。2011年5月,西安连降大雨,使倾斜加剧。6月初,文物部门采取应急措施,以钢架支撑和拉拽塔身,灌注沙子、水泥石灰汲取塔基土水分,以提高其密实度和抗压强度。2013年春,开始实施塔体纠偏工程。施工人员用软棉毛毡包裹塔身,外面围上木板,套上钢箍,对塔基则采用混凝土预加固,并连续采取抽土迫降法,迫使塔体凭借自重还原。工程历时20多个月,于2015年元月1日公布纠偏改正2.64米,使“斜塔”基本归正。

2014年6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西安万寿寺塔”为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塔体四周外延5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延10米。

◎西安万寿寺塔

006·敦煌寺塔

清代六角七层楼阁式砖舍利塔·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未央区汉城街道青西村敦煌寺遗址内。寺始建于西晋太康七年(286)。清雍正本《陕西通志》卷二十八引《敦煌寺碑记》载:其时有“敦煌菩萨”竺法护驻此译《法华经》,后世僧人遂建塔“龛其灵骨及舍利”。“金皇统五年住持僧政公重建,大定二年赐额胜严禅院”。明正统、成化年间及清代多次重修寺院,光绪年间(1875—1908)并入广仁寺,作为达赖和班禅进京途中的住锡之地。1966年年初,寺院尚有占地9亩的规模,坐东朝西,有山门三间、伽兰殿一间、大殿三间。“文革”中寺院被毁,仅存砖塔;寺址先后被石灰厂、酿造厂和造纸厂所占用。

历史上,敦煌寺塔经历过多次重修、葺缮。现塔为清顺治年间(1644—1661)重建,据《陕西通志·祠祀》记载:“本朝顺治间塔圮,露舍利灵骨,时复为函以瘗之,仍葺其寺。”塔通高16.09米,底层每边长2.28米,下有青石基座。塔身一、三、五层均东面辟券门,三、五层西南和西北面设假券门。第三层门额砖雕“诠源”2字,第六层正东砖雕“白毫藏”3字。层间叠涩出檐,施菱角牙子,其中,一至四层檐下饰有二龙戏珠、瑞兽、牡丹、蔓草等祥瑞图案。塔顶平砖攒尖,置仰莲座托宝葫芦塔刹。底层壁砖上多模印有“敦煌塔砖”字样。砖铭“白毫藏”意为供养舍利,典出《佛藏经·了戒品九》:“如来灭后,白毫相中百千亿份,其中一份供养舍利及弟子。”

敦煌寺及高僧竺法护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考,竺法护原籍月氏,本名支法护,出生敦煌,8岁出家,拜印度沙门竺高坐为师,遂改师姓。因其世居敦煌,人称“敦煌菩萨”。后随师游历西域36国,精通各国语言。当时中原地区虽礼拜寺庙佛像,然而大乘经典未备,竺法护“乃慨然发奋,志宏大道”,携带大批经典来到长安,开创了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大规模翻译佛经的先河,敦煌寺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翻译佛经的道场。史载该寺“结众千余”“四方世庶,闻风响集,宣隆佛化……”可见其当时已成为全国佛教的中心。

近年遗址内有新修庙宇三间,新立“胜严寺”碑,新翻刻光绪甲午年(1894)《胜严寺并入广仁寺管理记》碑,以及新建喇嘛塔2座。

◎敦煌寺塔(历史照片)

◎敦煌寺塔

◎一层塔身檐下戳印和砖雕

◎一层塔身檐下砖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