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闸风情:舌尖上的味道

唐闸风情:舌尖上的味道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记忆中,唐闸还有一种美味就是刨冰——一款类似现在冰沙的冷饮。转眼间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些在菜场门口啃“油癞巴”、在杨家湾舔刨冰的孩子,对于美食却没有淡忘,相反,这些老唐闸味道时常在舌尖上徘徊,在脑海中萦绕。其实,老唐闸的美味又何止这两种。如果我们能将这些老唐闸的美食重新拾起,那么到这里来旅游的朋友一定会对唐闸留下一段舌尖上的记忆吧。

唐闸风情:舌尖上的味道

唐闸大洋桥西南曾经有个菜市场,位置大约在现在的大南新村附近。在童年的记忆里,那是一个很大的菜市场——也许并不是很大,只是儿时的感觉与成年后的可能不太一样,而令人记忆深刻的是菜市场门口的“油癞巴”。

“油癞巴”是一种本地的面食。其制作的大概过程是,在稍加发酵的面团中揉入食盐葱花,然后将面团搓成较粗的长条,再扯成一段一段的面剂子,最后擀成饼状放入注满菜籽油的大锅内炸。从它的制作工艺看,“油癞巴”和北方人做的油饼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摊得更薄,炸得更脆。

苏州诗人车前子曾经在他的一篇文章里这样写南通的藿香饺:“用青青绿绿的一枚藿香叶子圈点起胭脂般的豆沙,再用面粉怀抱,然后油炸得嫩黄。这嫩黄仿佛绢色,青绿的藿香胭脂的豆沙简直似一帧大宋的院体画了,要多高贵就多高贵。”

与藿香饺相比,“油癞巴”炸得要老火一点,颜色不是嫩黄而是金黄,所以说不上有多么高贵。而且因为酵母的作用,炸过的“油癞巴”表面会出现大大小小不规则的气泡。这些气泡很像蟾蜍身体上的疙瘩。蟾蜍的俗名叫“癞蛤蟆”,南通人叫它“癞巴”,“油癞巴”的称谓就由此而来。虽然模样有些粗陋,然而,在那些刚刚摆脱了饥饿的岁月里,它是唐闸人十分喜爱的一种美食

在很多地方,点心和茶食是同一个概念,在南通却是有区别的。南通人所说的点心一般是指早点,出炉或出锅后须趁热吃;茶食则是可以存放,并且便于携带的冷食。“油癞巴”是冷热皆宜的,出锅即食则鲜香酥脆,冷吃则韧性十足。唐闸的老人们回忆,当年,很多纱厂的工人、码头的苦力早晨在附近买几只“油癞巴”,放到中午,就着白开水便当一顿午饭了。

记忆中,唐闸还有一种美味就是刨冰——一款类似现在冰沙的冷饮。(www.xing528.com)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杨家湾1路汽车站附近有一家群乐园饭店——这个店名不知道和民国时期唐闸著名的聚乐园菜馆有没有什么关联。这家饭店除了提供正常的餐饮服务外,最大的特色是冬天单卖牛肉粉丝,夏天单卖刨冰。多年以后,镇上的居民还记得,群乐园饭店的门是大块面的玻璃。在改革开放之初,这样的门面是有点新潮的。人们从外面经过,里面的情况就一目了然。

刨冰的制作很简单:将绿豆赤豆煮到酥烂,冷却后连汤带水盛入一种带把手、有刻花的大啤酒杯内,然后把碎冰块扣在上面,再加上一大勺白糖。与冰沙不同的是,刨冰的冰是粗粒头的,嚼在嘴里“嘎嘣”作响。当时,在赤日炎炎的盛夏午后,花1毛5分钱来上这么一大杯刨冰,绝对是一种奢侈而惬意的享受。不过,儿时的我们可舍不得大口嚼冰,怕一下子就吃没了,总是用舌头在碎冰块上慢慢地舔呀舔,让那种清凉的甜味在口腔里尽量多做停留。

转眼间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些在菜场门口啃“油癞巴”、在杨家湾舔刨冰的孩子,对于美食却没有淡忘,相反,这些老唐闸味道时常在舌尖上徘徊,在脑海中萦绕。

其实,老唐闸的美味又何止这两种。炸得喷香的油端子、金黄酥脆的小馓子、劲韧有味的面疙瘩,还有传说中三牌楼的包儿,这些都在老唐闸人的记忆中挥之不去。如果我们能将这些老唐闸的美食重新拾起,那么到这里来旅游的朋友一定会对唐闸留下一段舌尖上的记忆吧。

刨冰手绘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