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陆家锣鼓,二百年风情唐闸

陆家锣鼓,二百年风情唐闸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陆家锣鼓还吸取了南通本地道教音乐、僮子音乐的长处,并加进了许多肢体动作以助声威。农耕时代的南通地区,尤其是港闸周边的娱神、祭祀活动,以及出庙会、消灾会、记名法会“三会”中均会出现陆家锣鼓的身影,民间节日、婚丧、喜庆、祈福仪式也会有陆家锣鼓这项程序安排。作为首批被列入南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陆家锣鼓已经传承了200多年。

陆家锣鼓,二百年风情唐闸

多年以前,南通城里大凡有庆典活动,总会有一面直径达两三米的大鼓到现场助兴,那是南通冶厂锣鼓队的乐器。从那高亢铿锵而又深情款款的节奏中,内行的人能听出,这风格属于盛行于唐闸一带的陆家锣鼓。

大约在清嘉庆年间,苏州阊门外的陆胜富迁徙到港闸地区落户,祖辈便酷爱敲锣打鼓的他将“苏州十番锣鼓”的鼓谱带到了南通。光绪三年(1877年),陆胜富的后人陆长松、陆长贵、陆长发三兄弟置办了鼓、锣、小堂锣、钹、小钹“五件头”打击乐器。他们一开始敲打的是“七记头”“走马锣鼓”“七五三二一”等比较单一的锣鼓谱点,后来,他们在与苏州老家宗族亲人的交流中,逐渐实现了江南、江北锣鼓谱点的碰撞与融合。

传承至陆长松次子陆锡泽时,他吸收了本地人的锣鼓新谱,如“蛇脱壳”“串枝莲”“汉板”等,由此翻新发展成了具有自己的词汇、语法和结构,可以“自己说自己话”的“陆家锣鼓”。

陆家锣鼓引发媒体关注

与其他锣鼓音乐一样,陆家锣鼓演奏时阳刚雄壮,曲式回旋,且具有鲜明的群体性。所不同的是,陆家锣鼓在敲打时以小件为领音器,使锣鼓混响能够达到多声部和谐敲奏的效果。而且因为有小件“文敲似水”的介入,其在粗犷激昂之中见细腻柔情。与此同时,陆家锣鼓还吸取了南通本地道教音乐、僮子音乐的长处,并加进了许多肢体动作以助声威。

陆家锣鼓既带有浓重的苏州水乡味道,又带有鲜明的南通平原情调,它可以敲打出音度高强粗犷的节奏,也可以敲打出精细悦耳的调谱,甚至还有表达故事发展和人物心理变化的叙事功能。(www.xing528.com)

作为吸收了江海文化元素,凸显南通地域个性艺术风格的打击乐,随着陆氏族人的繁衍生息、人群迁徙、职业演变,陆家锣鼓不仅被扩散到了周边的农村、城镇甚至南通全境,而且被带回了老家苏州及江南沿江一线。

陆家人丁兴旺,锣鼓家传不断。农耕时代的南通地区,尤其是港闸周边的娱神、祭祀活动,以及出庙会、消灾会、记名法会“三会”中均会出现陆家锣鼓的身影,民间节日、婚丧、喜庆、祈福仪式也会有陆家锣鼓这项程序安排。盛大活动中有“头班锣”“二班锣”的区分,而陆家锣鼓往往被冠以“头牌”之美誉,一直处于兴盛不衰的状态。

20世纪70年代,陆家后裔中的“镜”字辈堂兄弟十多人组建了锣鼓队,长一辈的“锡”字辈也参与其中,在十里八乡很是轰动。此后,陆家锣鼓的器乐中又增加了板鼓、大钹,且挂锣用的“龙胆”雕饰龙头凤尾,行进中的演奏还专设披红挂绿、张灯结彩的“锣鼓棚”,一时风光无限。

作为首批被列入南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陆家锣鼓已经传承了200多年。它是江南文化与江海文化优势基因碰撞与融合的产物,在锣鼓技艺传承中是南北兼收并蓄、包容互通的见证物,是江南、江北民俗风情互相接纳、追根溯源活化石

那么,就让我们走进唐闸,再次聆听那来自两个世纪前的古老节奏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