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路上
从成立之初由张謇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发展之路,到后来在新中国纺织史上写就辉煌篇章,再到今天以国际高端产品占据同行业新高地,大生纱厂横跨了三个世纪,历经了两个甲子。它的发展是一代又一代人倾注无数心血和汗水得来的。
作为中国最早的棉纺织企业之一,大生纱厂从未中断过生产,这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绝无仅有,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十分罕见——它堪称中国民族工业的“活标本”。
通扬运河边的大生码头见证了这一切。事实上,在这段继往开来、薪尽火传的完整历史中,它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生码头究竟建于哪一年,史料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根据其功能推测,修建时间应不晚于大生纱厂基建开始之时。那时候,所有建造厂房的材料、车间里的机器设备,以及生产所需的棉花,几乎都要通过水路运进来,而大生码头所处的位置就是厂门的正对面,这无疑是一条最便捷的运输通道。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大生码头最初的模样跟现在我们从老照片上所看到的不一样。它一定是随着大生纱厂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不断完善的。
曾几何时,通扬运河上帆影如织、桅樯林立。在大生码头外,一条条满载原棉的拖驳在此抛锚停泊、等待卸货,一批批装着纱布成品的货船由此争先恐后地解缆离岸,汽笛声、纤夫与搬运工的号子声昼夜不绝、此起彼伏。“大生码头千舟泊,通明复兴百机隆”描述的就是当年热闹非凡的景象。
据说,那时候,张謇只要稍有闲暇,就会到码头上来转转。那穿梭不息的船只和忙忙碌碌的身影会让他感到心安。
随着张謇的到来和大生纱厂的崛起,曾经偏居南通城西北角的唐闸一下子兴旺起来了。
一时间,通扬运河两岸冒出来许多工厂、仓库、粮行、商铺,它们大多也建起了各自的码头。也许是为了提高辨识度,1907年,张謇在大生码头前建起了一座高大的牌坊,这让前来装卸货物的船主人远远就能找到自己的目的地。(www.xing528.com)
这座牌坊为三间四柱形式。柱子底部前后两侧以石鼓做装饰。顶棚为中国传统的飞檐结构。面朝运河一边的匾额上是张謇手书的“大生马(码)头”四个字。作为一位状元,张謇的书法功底十分深厚。这四个颜体楷书行笔从容稳健,骨干平正,收放有度,厚实古雅。
牌坊中门左右立柱上镌刻的是大生纱厂初创时翁同龢书赠的对联:“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这副对联寄托了他对自己门生的祝福与希冀。大生纱厂的隆隆织机声响起,对于唐闸,对于南通,乃至对于中国的确是一桩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过,后来随着事业的发展,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张謇又岂止是“衣被所及遍我东南”?
大生码头的老牌坊毁于“文革”时期,2003年得以复建。也许是因为相关图片资料不足,复建时面朝马路这边的匾额刻的也是“大生马(码)头”四个字。其实,这四个字应该是“利用厚生”,它体现了张謇兴办实业的初衷,就是将工厂的利润用于民生的改善。这四个字正对着大生纱厂的厂门,进进出出都能看得到。张謇或许是要以此提醒自己和他的同人们,每天为谁奔忙,为什么奔忙。
大生运河图(局部)
大生码头夜景
2019年6月,在江苏省有关部门主办的“寻找大运河江苏记忆”活动成果发布会上,大生码头被评为40个江苏最美运河地标之一。这是对一个时代的总结,同时,也是为走在新征程上的唐闸镇吹响的号角。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随着现代交通业的发展,大生码头往日的光辉早已暗淡,它的建造者也离去近一个世纪。但是,它无疑是一座丰碑,见证了这里曾经的光辉岁月。
1926年秋,张謇长眠在城市的南郊,下葬时仅有一根拐杖、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颗乳牙、一束胎发陪伴。为了事业,他可谓散尽家财。然而,张謇将他终其一生所追寻的光荣与梦想留在了大生的史册里,将他百折不挠、砥砺奋进、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融入了后来者的血液。秉承这样的精神,几代大生儿女担当起历史的使命和社会的责任,终于铸就了百年大生今日的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