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经看到过一幅20世纪20年代初国外出版的世界地图,那上面赫然标注着“唐家闸”,与之同框的还有曼彻斯特、底特律等那个时期世界上最重要的几个工业城市。一个弹丸小镇却能够进入世界的视野,这不仅在当时的中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那么,这里究竟发生过什么呢?
唐闸俗称唐家闸,位于今天南通城西北6公里处。在一段漫长的岁月里,它只是通扬运河边上一个籍籍无名的乡间野渡。明成化二十年(1484),这里建起了一座石闸,因附近有一户人家姓唐而得名。如果不是1895年张謇选中这块地方作为他实业救国梦想的起点,唐闸也许就不会这样从容地走进历史。
甲午战争的惨败让晚清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之后,有三位中国人分别
选择了一条不同的救国之路:广东人康有为选择了维新变法,他的同乡孙中山选择了武装革命,而南通人张謇选择了投身实业。
那时候,作为世界棉花的重要产地,中国每年都有大量优质棉花源源不断地流向海外,再被加工成“洋纱”返销国内。仅此一项,我国每年损失的白银就高达2亿两。张謇认为,棉纺工业是维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工业,倘若任由事态这样发展下去,其结果必然是“利之不保,我民日贫”。于是,1895年10月,这位清末状元毅然弃官从商,开始筹办大生纱厂。
大生纱厂厂址在唐闸河西,当时地名叫“陶朱坝”。那时的陶朱坝还是一片苇蒿点点、杂草丛生的乱坟岗,因此,地价很低。张謇在陶朱坝一带首期购进近70亩(1亩≈666.67平方米)土地只花了1250两白银,折合今天人民币大约25万元。
20世纪初的唐闸老镇全貌
修葺一新的唐家闸水闸(www.xing528.com)
张謇之所以将人生中的第一家企业选在唐闸,是因为南通素以棉产著称,而种植于唐闸一带的黑籽大陆棉质量尤佳,这可以为日后的生产提供优质的原料。很久以来,唐闸周边农村的许多家庭都以纺纱织布为副业,而有着娴熟手艺的农民无疑又是纺织厂理想的产业后备军。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唐闸当时还很荒凉,但是,贯穿唐闸的通扬运河可直通长江,这为企业的运输提供了便利。
1899年5月,在历尽磨难之后,大生纱厂终于正式开工,不久便取得了丰厚的盈利。大生纱厂获得成功以后,张謇以唐闸为中心,又依靠股份制向社会广泛集资,相继创办了40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形成了一个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经济联合体,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民营资本集团。
经过20年的努力,昔日的蛮荒之地唐闸成了一座繁华的工业重镇。因为有了这样的辉煌,唐闸走进世界的视野成为必然。可以这样说,唐闸是张謇投身就实业生涯的一个意义深远的历史性抉择,更是近代中国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一个范例和标本。
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如今,传承百年历史的唐闸不仅完好地保留了以大生纱厂为核心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众多工业建筑、配套设施等一系列工业遗存,同时,还保留了与近代工业密切相关的生活场所、文化景观、交通水利设施、教育慈善机构、近代商贸街区等一整套近代工业文明历史遗存。
就全国而言,唐闸也是我国近代工业历史遗存中的翘楚,整体规模保存完整集中,工业门类保留丰富充实,原址原状保护真实完善。因此,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和城市规划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不吝赞誉之词,称它为“中国近代工业遗存第一镇”。
新修复的唐家闸牌坊,上面刻有张謇先生手书的联语——“于时离别赠之以芍药,游我郊薮吁嗟乎驺虞”。此联语表达了对来访宾客的惜别之情和推介本地良好风尚之意,放在当下语境中依然贴切
唐闸民族工业风情小镇新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