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次择业的大学生来说,除了必须了解自身的性格、气质、兴趣、知识、能力等各方面条件,对自己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外,还要根据择业的现实需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从以下三方面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
(一)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调整择业期望值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30亿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有1亿~5亿,不充分就业人口有7亿~9亿,中国的就业形势同样严峻。首先,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势必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难度,加之“人世”等因素,使我国人力资源在出现就业机会增多的同时,就业的难度增大。其次,国内产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一是地理不平衡性。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就业乐观程度差异明显。
上述新形势、新情况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们来讲,毫无疑问既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同时又使他们面对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正视社会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目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越来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就业政策的深化,使社会将尽可能为大学生求职择业提供较好的环境,职业选择的机会将大大增加,这必定为大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广阔的天地,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与成才。所以,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更新择业观念,在求职过程中,适时调整择业期望值。
(二)做好就业准备,顺利实现角色转换
通过高考,使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脱离家庭,开始独立生活,在这一时期,他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发生了转变。而同样的,从大学毕业到择业再到就业这一阶段,大学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也需要发生变化。角色转换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有着明显的差异,一个是受教育、掌握本领,并仍接受父母经济供给和资助,逐步完善自己;另一个却是需要通过参加具体的工作为社会付出,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取得相应的报酬,使自己可以不再依靠父母而有经济来源去进行独立生活。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开始独立的生活,就不能像学生时期一样老拿家里的钱,应正视自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对自己的行力负责。
人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从事不同的社会职业,都需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从学生到职业人士是一次重要的角色转换。有些大学生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太过优越,或者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致使他们无法适应社会,无法脱离学生角色,对自身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面临择业的大学生而言,应该以一个职业人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虚心学习以提高工作能力,培养独到见解并勇挑工作重担以锻炼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后,大学生将成为社会认可的具有独立资格的社会人。因此,大学生应尽快适应角色的转换。
(三)加强自身素质训练,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大学生择业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求职实质上是一个竞争上岗的过程。每一个大学生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自身的能力上不断提高,因为最终是要靠实力说话的。实力是求职成功的资本,是大学期间自身努力的结果,包括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社交能力、处事能力等。大学生既要勇于竞争,还要善于竞争,掌握竞争的方法和策略,成功地推销自己,打败竞争对手,在竞争的大潮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然而,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女大学生找工作容易受到歧视等。
面对求职中的挫折仅抱怨是没有用的,而应该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对待,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
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其次,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你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你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其实,就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如果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
(四)客观评价自己,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每个毕业生对自己和自身能力都应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都应该明了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及时在求职中抓住机遇,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
1.要研究目标,扬长避短
一个人的择业目标和本人具备的实力相当或接近,有利于增强自信心,使自己在择业中发挥品牌优势地位。目标的适当,决定知己知彼。择业之前,要从多方面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个性、特长、能力、职业兴趣、价值观、角色兴趣来制订自己的求职计划,以免频频换岗、屡屡跳槽、多走弯路。选择职业,不只是单纯找一个单位了事,选择职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在整个就业过程开始之前,对自己的学业生活做一个总结,认清自己的优点、缺点,长处、短处,对于迈出人生的第一步百利而无一害,要努力寻找这把成功择业的钥匙。
2.剖析潜意识需求,对职业作发展前景分析
在决定应聘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为什么选择现在的单位?与自己的优缺点、兴趣爱好是否相符合?有无发展的可能?除了考虑专业知识,重视所选择的职业与个性及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程度,也很关键。比如说内向、不善于与人打交道、一定的自我封闭、讲话脸红等性格特征的毕业生,单纯从性格匹配的层面来讲,就不适合从事一些需要经常与人交涉、谈话、辩论、教育他人、需要开放性格的工作,而应该从事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五)寻找最佳位置,避免从众心理
学成从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是每位毕业生的美好愿望。在择业中,要善于从自身的特点、自身的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毕业生要不断调整自我期望值,使理想切合实际,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避免被周围的环境所左右而忘掉自己的特性和初衷。
从众心理在择业中体现为两种倾向:(www.xing528.com)
一种是人云亦云,跟着凑热闹。在择业中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跟随其他同学、好友或老乡的意愿而决定。
另一种是过分依赖,坐等成果。有些毕业生不是主动选择,积极竞争,而是坐等学校或家人给自己落实单位,或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想依靠父母的关系网得到工作和生活上的照顾。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这类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在择业之初,就树立自信心,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因此,每位毕业生必须学会自我形象确认,进行中肯的评价与恰当的自我定位。
(六)增强承受能力,排除心理干扰
你就是你,你与他人的不同,不是你的缺点或弱点,这正是你的个性之所在。在择业过程,要善于排除心理干扰。
1.挣脱枷锁,敢于走出择业心理误区
许多毕业生受“人往高处走”心理影响,并自恃年轻,机会多,因此在择业过程中存在不够理智的行为,比较典型的有以下5种择业心理误区。
误区一:面子效应,盲目攀比心理。部分毕业生存在盲目自信、过分乐观心理,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自己的不足和困难估计不足。有的毕业生自认为自己在择业中具备种种优势,诸如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生干部或党员)、专业需求旺、家庭人际关系广、求职门路宽等,有些毕业生一定要找到一个从感觉上比别的同学更好的单位,非心甘情愿而是为挣面子,这种心态与做法虽求得一时的心理平衡,却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最终在择业中容易受挫。
误区二:当断不断,患得患失心理。部分毕业生刻意追求最满意的结果,“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错过了许多单位的招聘机会,人为造成就业困难,影响顺利就业,悔之不及,到最后旁顾本班级及其他同窗,纷纷“名花有主”,慌了手脚而随意将就。职业的选择往往也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错过机遇,你将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误区三:主次不分,故乡情结心理。部分毕业生受“父母在,不远游”的恋家观念及“人不亲土还亲”的故乡观念影响,择业以地域为主而非以事业为主,以选择一个好地方为目的而非单位是否合适为出发点。尤其是部分女生显得过分娇气,难以适应激烈的择业竞争环境。
误区四:无自知之明,狂妄自大心理。有的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自我分析能力,不知道自己属于哪种类型,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有的毕业生过于狂妄自大,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干,给个市长、县长也照样能当,却不知道这些职业应具备些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
误区五:鼠目寸光,物质至上心理。只顾眼前利益,忽略职业的发展前景。有些毕业生在择业时过分看重实惠,求职择业以金钱为主要衡量标准,只希望到挣钱多、待遇好、工作轻松单位,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放弃所学专业。这种心理可能会使得你得到一些眼前的物质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发展看并非明智的选择。
毕业生在择业前,往往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很想一显身手,大展宏图;而一旦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影响择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5种心理障碍。
障碍一:焦虑。毕业前夕,绝大多数毕业生都会产生各种焦虑心理。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己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无颜回见江东父老乡亲;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成绩不佳、能力一般而又不善“包装”自己或临近毕业单位仍无着落的毕业生,表现得更为焦虑。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官能症,是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紧张、恐惧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病态心理。适度的焦虑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压力,增强积极向上、主动参与竞争的能力;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过度焦虑,导致心情沉重,意志消沉,注意力涣散,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惶惶不可终日,特别在遭受挫折后,对因自己“无能”而招致的“失败”怀有深深的自卑或自咎。
障碍二:急躁。尤其在职业未最终确定之前,这种心理就表现得尤为明显,有时恨时间过得太慢,简直是度日如年;有时又恨时间过得太快,最后期限将至,单位仍无着落,遇到挫折后变得暴跳如雷,这种烦躁不安的心理,只能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障碍三:幻想。幻想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在择业中,有些毕业生渴望找到理想的单位、职业,但由于害怕面对严酷的竞争结果或屡受挫折后,而采取的一种逃避态度。幻想不要参与竞争,“天上就能掉下馅饼”,如愿以偿找到理想工作,更有甚者,陷入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深渊,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慧眼识金”等,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很容易脱离现实,整日处于幻想状态中,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能找到理想职业,如愿以偿。
障碍四:自卑。自卑是由于受到挫折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自卑心理,自信心大大减弱,自尊心受损伤,对自己全盘否定,感到一种空前的失败和愧疚。从此自己看不起自己,自惭形秽,总是过低估价自己,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在择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竞争。这在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明显。自卑不仅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错失良机,而且也有碍自身才能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产生精神麻木不振,心灵扭曲、孤独、丧失生活信心等心理现象。自卑在择业中的典型表现为害怕“第二次”的择业心理,总害怕再次竞争。
障碍五:怯懦。怯懦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面试前,如临大敌、紧张不安、手忙脚乱,大有“丑媳妇见公婆”之态;面试中,面红耳赤、语无伦次、支支吾吾、答非所问、手足无措,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一急之下,都抛到九霄云外,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生怕说错一句话,一个问题答不好,影响自己的“第一印象”,以致缩手缩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为克服上述弱点,就要求毕业生平时要加强面试技巧的训练,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便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帮助自己顺利就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