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生命成长的历程,何其艰辛和珍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风景。在天灾人祸面前,在面对生命离去的时刻,我们可能更能体会到生命的宝贵。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对生命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生命成长的历程
人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整个过程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征,每个阶段都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个人心理成长分为八个最具代表性的阶段,每个阶段,每个人都会遇到某种心理成长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在每个阶段,个体都能成功解决所遇到的社会化问题,那么就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积极的反应;相反就会做出消极的反应,并给以后的发展留下隐患。
1.婴儿前期(0~1.5岁)
婴儿前期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基本信任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一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
2.婴儿后期(1.5~3岁)
这个阶段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的阶段。个体在第一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到了第二阶段,幼儿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一时期,幼儿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幼儿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幼儿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幼儿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运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使幼儿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孩子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3.学龄初期(3~5岁)
学龄初期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的阶段。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幼儿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4.学龄期(6~12岁)
学龄期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的阶段。学龄初期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www.xing528.com)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5.青春期(12~18岁)
青春期的核心问题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避免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从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如果一个个体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6.成年早期(18~25岁)
成年早期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阶段。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与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亲密感在危机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相互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7.成年期(25~65岁)
成年期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后代的幸福。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只顾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和痛苦,即使有创造,其目的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还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于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8.成熟期(65岁以上)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力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成熟期是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阶段。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