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新生适应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大学新生适应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新生不适应新环境的矛盾心态会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扰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失落心理能挤过高考独木桥,考入大学的新生大多是感到自豪的。由于各种迷茫的困扰,大学新生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调适,往往会愈陷愈深,导致适应困难。然而,大学生心理又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他们在掩饰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同时,又强烈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渴望合群,与同龄人交往的愿望特别强烈。

大学新生适应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大学新生不适应新环境的矛盾心态会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扰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失落心理

能挤过高考独木桥,考入大学的新生大多是感到自豪的。他们中的有些人往往以时代的宠儿姿态自居,并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赞扬声中滋生优越感和骄傲情绪。但是进入大学后,处在这个人才济济的新群体中,原来在中学时的那种优势已不复存在,产生了新的差距感;同时,进入大学以后,大家从埋头苦读中抬起头来,有机会看清彼此,才猛然发现自己和其他人之间除了学习成绩,还有其他方面的很多差距,在知识、才艺、人际关系、背景,乃至身体容貌等方面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很多;一些来自乡村、山区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服饰落伍,或因浓重的乡音、知识面狭窄等原因,难免有使人相形见绌的感觉,总觉得“见人矮三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坚强者会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正确认知自我;而有些人则产生了消极悲观情绪,从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了自卑和焦虑心理,变得沉默寡言,内向孤僻,在部分学生身上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方面的困惑。由于各种迷茫的困扰,大学新生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调适,往往会愈陷愈深,导致适应困难。

大一新生小邓,自幼生活在贫困农村,除了课堂上老师讲课会用普通话,他一直使用地方语言与他人沟通,普通话水平一般,在说的方面有些困难,虽基本能够表达得清楚,但地方口音较重,有时候很努力说了,对方还听不懂。因此,感到难以和同学沟通。自己在原来的学校中一直是受人瞩目的出色学生,希望自己到大学能够充分地发展自己,展示自己。可是,自从进入大学以来,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处处出色了,学习状态不理想,尤其在数学英语的学习方面很吃力,而且不再担任任何学生干部职务,与周围的同学的交往不是很愉快,情绪经常波动,很不稳定。家在农村,父母的身体不是很好,还有一个小弟弟在读高中,家庭经济状况很差,担心自己不能顺利完成学习,对不起在家的父母。因此,产生了许多心理上的矛盾和困惑。自从入学以来,情绪郁闷,时好时坏,晚间常做噩梦,食欲减退,无法安心读书,因为语言的障碍,和同学的交往不是很好,觉得同学瞧不起他。他很想家,想父母,对自己的未来很困惑,很茫然,不知该怎样做。

(二)孤独心理

进入大学的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师友、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生活方式,无不充满喜悦和新鲜感。但是,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毕竟与中学不同。绝大多数新生远离家乡、人地两生,特别是有些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人,很快发现自己在许多方面不能适应,新鲜感一过,就产生了怀旧情绪,日益思念家乡、亲人和中学生活。再者,闭锁性又是青年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征。个体情感进入青春期后就开始具有文饰、内隐的特点,他们会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表达情感,甚至可以是外显的形式和内隐的体验不一致。比如对某个事物明明是厌烦,但由于某种原因,却表现出很好的态度;对某个异性明明是爱慕,想接近,但是由于自尊心或客观环境的限制,有时会表现得无动于衷或做出回避的行为;希望与异性进行思想、情感交流,但因为怕对方或别人误解而有意表现出冷淡的情感等。虽然处在热闹的学校大集体中,自我锁闭和陌生的环境让大学生感觉特别孤独,从而产生怀旧之情。然而,大学生心理又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他们在掩饰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同时,又强烈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渴望合群,与同龄人交往的愿望特别强烈。这种渴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孤独感与乐群感交织的状态,使他们陷入困扰。

(三)焦虑心理(www.xing528.com)

大学新生想象中的高等学府是神秘的、浪漫的和完美的。他们往往在入学之前就有了一个关于大学生活的理想模式:春风得意的大学生、满腹学问的老教授、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风景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浪漫的同学情趣等。然而,这种美好的期望会在他们进入大学后逐渐减少。原来大学生活并非他们想象中那么诗情画意,三点一线(即宿舍、食堂、教室)的枯操生活,加上现实与理想的较大差距,使得他们的失望感日益增强。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阶段有很大差别,上了大学后,城市由于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的不同,很多大学生认为大学学习很轻松,每天上课结束后就无所事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并没有及时意识到大学的学习是开放性、主动性、自觉性的学习,大学的压力更多是无形压力、自我压力以及就业的社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在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驱使下积极探索,主动适应大学的新环境;而有些人则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厌倦大学生活,甚至失去进取心,产生退学的念头。

(四)抑郁心理

中学生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考上大学。由于有了明确的目标,再苦再累也能忍受。可是经过了激烈的高考竞争,进入大学以后好比船到码头车到站,会产生一种胜利的满足感和轻松感,认为“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换来了“金榜题名”。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大学梦的实现就意味着理想和目标的消失,以为这下可以轻松了,他们认为成绩“过得去”就行,玩个痛快才最重要。这种思想上的满足感带来了学习上的被动,加之不少新生学习不得法,学习无计划、无要求,造成时间上大面积失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经常出现作业错误、考试不及格等现象。他们在长期不思进取、学习又无长进的情况下,自然就会萌发空虚感,产生抑郁情绪。

大一新生小A,经过努力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在进大学前,幻想着大学有绿树 成荫、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宽敞明亮的图书馆和教室,同学之间相处融洽,老师知识渊博对学生关爱有加,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大学生活是浪漫和幸福的,等等。可进入大学校园后,在新的环境中总觉得不适应,生活不习惯,老师讲课快,自己跟不上,业余大部分时间不知道干什么。特别是节假日,更是难熬, 看到当地同学陆续回家或与 同学、朋友聚会,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开始留恋过去的同学、朋友,以及过去熟悉的生活环境,甚至后悔自己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于是小A学习没动力,交往不主动,活动不参加,开始回避与他人交往。后来常常失眠,一度丧失了自信,产生了自卑,引起了严重的头痛。

(五)迷茫心理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进入青年期的大学新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有了较强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精力旺盛,充满了青春活力,加之知识水平的提高、社会地位的变化,他们确认自己已是成人,竭力想摆脱家长的制约和教师的管束,独立自主地学习和生活。但是,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摇篮教育”的状况,长期以来他们是由社会和家庭“抱着”或“牵着”走的,学生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在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年龄在不断增长,但生活自理能力却没有同步增长,实践经验少,进入大学以后还不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又感到心中无助,经济上还得靠家庭供给,在生活和学习中依然带有很强的依赖性。进入大学以后随着身心发展和生活、交往领域的不断扩大,学生们的承认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强烈要求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和信任,这种渴望社会承认自己的承认资格和现实的依赖性让部分学生陷入心理矛盾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