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只有短暂的历史,但是却有一个不短的孕育发展历程,它的出现是互联网教育发展长期积淀的结果。准确地说,它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2年,美国发明家和知识创新者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提出一项研究计划,号召人们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改革“破碎的教育系统”的手段应用于学习过程之中。之后,类似的努力一直在进行着。
2007年是慕课孕育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秋天,美国学者戴维·维利基于Wiki技术开发了一门开放课程—“开放教育导论”。这门3个学分的研究生层次的开放在线课程的突出特点就在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学习者)为这门课程贡献了大量的材料和内容。换句话说,也就是学习者不只是来消费这门课程,而是所有人一起在学习的过程中建设这门课程,并在建设的过程中学习这门课程。这样的设计是非常有意思的,也是很科学的。一方面,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和学习者必须持开放的态度,并拿出实际的行动;另一方面,戴维·维利所选用的Wiki技术平台为这样的共建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样是2007年,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教育学院的亚历克·克洛斯教授开设了一门研究生层次的课程,名字叫“社会性媒介与开放教育”。它始终是开放的,既面向以获得学分为目的的学习者,也面向其他任何人。这门开放在线课程的突出特征就在于来自世界各地的特邀专家都参与了课程的教学活动。
2008年,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大卫·柯米尔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布莱恩·亚历山大联合提出了慕课的概念。同年9月,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和斯蒂芬·唐斯应用这个概念开设了第一门慕课—“连通主义与关联知识”。有25名来自曼尼托巴大学的付费学生以及2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免费学生在线参与了这门课程的学习。这门课程兼容并蓄,既借鉴了维利的开放内容和学习者参与的思想,又吸纳了克洛斯的开放教学和集体智慧的举措。不仅如此,这门课程还支持大规模学习者参与,采纳了连通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法。(www.xing528.com)
在CCK08课程中,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可以通过RSSFeed订阅,学习者可以用他们自己选择的工具来参与学习:用Moodle参加在线论坛讨论、发表博客文章、在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中学习,以及参加同步在线会议等。从那时开始,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包括来自玛丽华盛顿大学的吉姆·格笹姆教授以及纽约城市大学约克学院的迈克尔·布兰森·史密斯教授,都采用了这种课程结构,并且成功地在全球各国大学主办了他们自己的慕课。这种慕课类型基于连通主义学习理论,也称为cMooC,并在随后得到逐步推广,如eduMooC、MobiMooC等。
重要的突破发生于2011年秋天,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与彼得·诺维格把为研究生开设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放在了互联网上,吸引了来自190多个不同国家的共16万余名学生,并有2.3万人完成了课程学习,从而掀开了慕课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