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文化就是组织成员共同分享的价值和信仰系统、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和规范体系。制度文化凝聚组织的共享的哲学、思想观、价值观、信仰、态度、期待和规范的体系。
理念是制度的先导,制度是理念的保障。办学理念催生出相应的学校管理制度,反过来,办学理念的实现也需要相应的学校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因此,校长要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把办学的理念贯彻到学校制度中去,通过健全的制度和民主的管理,使学校形成良好风气,确保办学理念的有效落实。
在学校,制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是学校实行管理的基础,是管理的原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学校管理不但要有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而且还要有制度的创新,形成制度文化。一所学校的制度文化体现一所学校管理的灵魂,创新制度文化,能唤起管理灵魂的感染力。创新制度文化更是体现学校团队具有与时俱进的智慧和精神,它既有传统的优秀的文化,也有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特征。一所学校的团队成员里没有形成一种制度文化,就会使学校制度管理失去向心力,势必失去管理的灵魂,进而言之管理灵魂就没有感染力。创新不只是创造新的东西,做人类从未做过的事情,它还包括把人类已有的东西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东西,重新发现人类已经发明或发现之物的价值,或是把理论形态的知识向社会实践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学校要实施和谐管理,提高管理效益,除了要保证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外,还要考虑可行性: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校情和地域特点,要考虑教师与学生的可接受性和“最近发展区”。创新“制度文化”,既要突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建立和谐的制度环境,赋予教育主体以必要的专业权力,还要感受生存的压力,勇于面对问题和困难,去争取未来的发展空间,把问题当成自己的朋友。这样就唤起了学校制度管理的灵魂,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达成共识。就教育者而言,管理过程应是压力与动力的过程,只有在管理方法上承认差异性并内化为自觉自愿的良好素质,才能赋予学术权威与承担管理艺术的职责。对学校管理者来说,只有把问题当成管理的朋友,重视师生的参与潜能的激发,不断创新制度文化,才能使学校管理制度成为一种文化,强化制度文化的激励和约束功能,促进学校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应变创新的动力。
一所学校能否又好又快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关键看学校的办学目标。一方面要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另一方面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学校的办学条件、学生和师资状况出发,确立自己学校的办学目标,走出办学特色之路,围绕目标,科学地规划制定与实际相符的规章制度,并在管理过程中逐一落实,不感情用事,不随意篡改,保证制度的有效落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人人关注的、自觉自愿执行的制度文化。有了明确的办学目标,就要主动寻找办学的资源,做到“外树形象,内强管理”。为此,对学校管理者来讲,树立“人本理念”就是要“以教师和学生发展为中心”,面向全体师生,尊重师生身心发展规律,使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好发展。
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要充分考虑各种特殊的情况,要让师生都能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充分体会到办学理念的存在,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制度环境。所以,校长应注意将办学理念外化为学校管理制度,以相应的学校管理制度来保障办学理念的实现。
为此,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找准自己学校的当前管理状况,查找本学校的管理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学校内外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对学校的未来管理发展做出战略规划,提出近期、中期、远期的办学目标;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引导师生关爱生命,培养团队精神,注重情感管理、赏识管理、沟通管理和评价管理,激励积极参与管理。在民主的基础上制定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将制度落在实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要因人而异。
管理的灵活或许是一种艺术,而制度的灵活则往往是一种灾难。美国ABB公司董事长巴尼维克曾说过:“一位经理人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可见,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一旦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制度,如何执行,执行得是否彻底、公开,就显得至关重要。没有执行好或执行有偏差,任何好的决策或目标都不可能成功,再健全再完善的制度也只能成为摆设。事实证明,制度制定以后关键是执行。考核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衡量一所学校制度的执行力。
校长在制度引领上的作用至关重要。想让制度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就要制定具有激励作用的制度。对于教师在学习培训、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课题研究等方面,要加大经费投入,对于教师取得的成果,要有激励措施。通过制度的引领,激发广大教师的潜能。(www.xing528.com)
为保证育人环境充满文化气息,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我们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对我校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了修改、补充与完善,制定了我们的校本管理制度,做到校园无空白,处处时时有人做事,处处时时事事能育人。
在制度文化的建设上,我们追求两方面的目标:一是建立一套科学、人文、民主的管理制度;二是全体师生员工对制度的高度认可并且可以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准则。
首先我们力求使制度内涵与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相一致。绿色教育的管理理念是“人文、民主、和谐”:人文就是要以人为本,制度的制定,要尊重人,发展人;民主就是共同制定制度,非强制性,非命令式,而是要共商、共议、共同确定、共同遵守;和谐即干群、师生、家校沟通顺畅,关系正常。
2008年,十四中学整理编辑了制度汇编《十四中学校本管理》,2012年,随着绿色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修改了其中与绿色教育理念不相符的内容,增加了一些体现绿色教育内涵的制度,编辑成册。如果说《十四中学校本管理》还有一些硬性规定的话,《十四中学管理方略》就更加注重人性化、科学性、民主性。在编辑过程中,每一项制度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积累,经过时间检验切实可行的,或者是经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制定,再经过教职工代表审议通过的。这样制定的制度更接地气,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容易被职工接纳。
其次,我们力求制度建设的创新性、实用性,而非死搬硬套,形式主义。从教师管理到学生管理,我们都结合实际制定了我们自己特有的制度,如《十四中学教职工绩效量化考核方案》《教师工作常规》《十四中学教师个人发展规划评价制度》《学生常规》《十四中学学生一日行为习惯养成规范》《十四中学生“填满绿色”评价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比起那些形同虚设、千校一面的制度形式,更多切中十四中学的管理实际,对绿色教育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今仍被遵守和使用。
再次,严格执行制度,形成制度文化。制度不能形同虚设,不能为了制度而制度,要切实发挥作用,这就要求学校领导班子具有较强的执行力。以落实《十四中学教职工绩效量化考核方案》为例。我校实行的是扁平化管理模式,是一种简约垂直管理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年部主任直接下到年部进行管理,以年部为核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年部不再是完成副校长工作的附属,而是独立开展教学管理、教育管理、年部建设的主角。校长不需要通过副校长、副书记,而是直接把任务布置给年部主任,年部主任直接对校长负责。副校长、副书记都独立分管并具体落实工作,不做传声筒。它的特点是:(1)领导层之间没有中间环节,减少管理层级,不需要层层下达任务。不会出现以往的弊端,如各部门领导层层下达任务,到最后都是最底层领导来做具体工作。(2)工作职责不交叉,职权责清晰,避免了不必要的人事关系。(3)这种管理模式省流程,省时间,简约、务实、灵活、高效。(4)加强了校长与各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便于掌握第一手资料,使管理更接地气。我校对教师的考核包括教学常规、教学成绩、教育工作、师德表现、考勤管理、兼职工作等,对于教学常规的考核和检查,需要高频度和高效度,低频度和低效度的考核是有失公正、没有说服力的,为了维护考核的公正性,领导们各司其职,副校长负责考核教学成绩,年部主任负责考核教学常规,副书记负责考核师德和考勤,政教主任负责考核教育工作,他们的考核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月绩效工资的多少,而且每个月要向全校教师公开考核结果,因此,领导们高度重视,严格执行制度,使这个制度成为牵动学校管理和质量的法宝。
最后,学校制度要“从有形到无形”。制度要得到教师的高度认可,才能逐渐变成教师自觉的行为准则,即从有形制度到无形制度,达到文化管理的目标。制度要充分体现“规范引领”,关注师生的“和谐灵动”。我们认为制度管理的目的,不是制约和惩罚,而是一种“规范”的告知和声明,重在“引领”和“倡导”。在制定制度时,既要注意规范,同时又要体现“人文”和“灵动”,避免僵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