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和实践探讨

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和实践探讨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是行为的精神支柱,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和物质的最终积淀,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校园制度文化是根据学校的实际,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发展,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层次的组织机构,它是显性的、中层的校园文化表现形式。学校精神文化即学校教育理念层面的文化构建,是学校师生的精神动力和纽带。一个学校的成长,更多的是取决于“学校精神”的塑造。

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和实践探讨

(一)学校文化的内涵

什么是文化?中国学者刘光明先生在《企业文化》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一系列习俗、规范和准则的总和,起着规范、导向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认为,文化是风俗、习惯,特别是舆论。它有三个特点:一是铭刻在人们的内心;二是缓慢诞生,但每天都在获得新生力量并取代权威力量;三是能够维持人们的法律意识,激活已经疲软的法律或取代已经消亡的法律。

什么是学校文化?黄济先生等主编的《小学教育学》认为,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概括诸多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指的是学校办学过程中涉及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所有内容,包括了学校中所有的软硬件。校园文化是学生群体赖以求学、生活、社交的环境,它是以文化形态参与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其特点是通过创造一种教育的环境,影响教育的效果,以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行为养成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学校里的任何一种教育手段,都只能部分地完成部分的教育任务,要最充分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必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充分运用各有所长的教育手段,并使之构成一个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的教育系统——校园文化。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合教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制高点,是学校深层次、高品位的建设。说它是深层次的,是因为它不仅涉及人的行为,而且从价值观这个深的层面引导人、塑造人,使人学会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从而学会怎样做人。说它是高品位的,是因为它是智能发展的超越,不局限于具体地规范人的行为,而是以高尚的民族精神培育人,促使人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熔铸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文化是行为的精神支柱,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和物质的最终积淀,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冯骥才说:“文化承担的责任就是使人们精神幸福。如果把教育比作一个坐标系的话,教育质量代表教育的效度,多元课程代表育人的厚度,学校文化则代表教育的高度。”

一般来说,文化哲学把文化结构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三个层面的关系是,校园物质文化是办好学校的基础,校园制度文化是办好学校的保障,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二)学校文化的外延

学校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既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校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交往中所形成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物质条件构造的教学科研、生活的设备、设施、房屋等;制度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及其规章制度确定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即由校园文化创设的思想与心理氛围。

1.校园物质文化是办好学校的基础

物质文化实际是指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学校里的教学设施、生活资料,如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运动场及其他的内部设施,它是显性的、表层的校园文化表现形式。

校园环境是一个学校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用来彰显自己校园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校园的花圃、树木等其他环境,既是校园教学活动的场所和设备,又体现学校所独有的文化特征,它以其独特的风俗和文化内涵,影响着师生的观念、行为。

2.校园制度文化是办好学校的保障(www.xing528.com)

制度文化是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校园制度文化是根据学校的实际,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发展,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层次的组织机构,它是显性的、中层的校园文化表现形式。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规章制度和组织结构的管理对象是人,通过学校的各级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是约束人的行为的重要措施。学校教育要发展,离开严格科学的规章制度,脱离高效、严密的组织结构是不可能的。

制度靠人执行,所以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确保了制度建设落到实处,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作用。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3.校园精神文化是办好学校的核心

精神文化也称为观念文化,是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即学校教育理念层面的文化构建,是学校师生的精神动力和纽带。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存在于人心中的文化心态、文化心理、文化观念、文化思想、文化信念等;二是已经理论化、对象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即客观化了的思想。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而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文化发展的灵魂,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一个学校的成长,更多的是取决于“学校精神”的塑造。

学校的精神文化形成学校的文化力,而“文化的力量”是推动教育进步和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并不在于文化形式本身,而在于努力提升学校文化力,真正使文化成为展示学校独特形象、凝聚学校师生心志、推动学校创造性发展的巨大能源。学校文化力主要表现为学校群体所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其行为方式,表现为学校文化对学校群体所有成员所产生的认知力、导向力、凝聚力、整合力、推动力、约束力,以及对社会公众所产生的识别力、辐射力、感染力甚至征服力。学校文化力是学校文化在校内外的力量体现。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达到培育新人、振奋精神、完善道德、提高素质的目的,追求教师、学生、家长与学校同步成长的价值观,追求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服务、一流形象的理念,追求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团队精神,以学校精神文化力量不断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这一层面又有许多不同的方面:

(1)学校的奋斗目标。学校的奋斗目标是为广大师生员工认可认同的学校目标,是全体员工一致努力为之奋斗的预期结果。学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制定奋斗目标,学校的奋斗目标应是办学思想的精髓、生存的条件。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学校目标应该逐步为广大师生员工认可、认同,逐步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成为学校工作的凝聚点。

(2)学校精神与作风。学校精神与作风是在学校办学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学校目标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团体成员共有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活动方式。学校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同化、强化所有师生员工的这种精神和作用,特别是通过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全体干部和全体骨干的表现,来培养这种精神与作用,以领导模范行为和情绪感染激化这种方式,来推广学校的行为规范,发挥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

(3)学校礼仪。指学校按照一定传统习俗创立并在长期学校生活中要求员工共同遵守的礼节和举行的固定性文化仪式,是集中的、形象化的文化实践活动。一所学校,必须形成固定的礼仪形式,以激发和强化师生员工的文化意识,使大家受到浓烈的感情熏陶,产生归属感和自我约束力。全校师生员工都必须遵循学校礼节的要求,实质上,校园礼仪是在学校目标、价值观念和精神作风的指导下,沿袭而形成的学校文化传统形式,是礼节、仪式化的价值观念。

华东师大陈玉琨教授曾说:“改变一个学校首先要改变它的校园精神,改变一个教师首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改变一个学生首先要改变他的人生目标。当我们深刻理解这几句话的内涵时,就应该知道什么叫管理了。”“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这一观点,已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而学校文化力的构建也日益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学校,即便是拥有良好的文化元素,也并不等于它就一定拥有良好的文化力。只有学校成员能创造性地、有效地开展学校文化建设,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文化精神,才能够促进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发展目标的达成。

一所学校的成长,更多的是取决于“学校精神”的塑造。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温馨和谐、开放自然、平等民主的文化氛围和生态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学校里从物质环境到人文精神,都能体现对师生身心健康的关怀和关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