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访谈者的态度均是反对的,而在行动上是有差别的,大多数人在心理上认为看见他人实施破坏环境时应该加以积极的制止与劝阻,但是出于面子问题或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对于熟悉的人会在实际行动上加以阻止,对陌生人则不会有行动或者言语上的制止;而部分人是能够保证自己不做出破坏环境的行为,至于自身以外的人,则不会去理会。至于行动后的结果,短暂有效,但整体上是不理想的,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中的原因在于多数人认为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不够,人们的总体环保意识不强,素养不够,善意的提醒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所以当自己面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时只会是心理上的憎恨,而不会有实际行为上的制止或者劝阻。
“面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您是什么态度,会采取什么行动呢?”
“反对;看具体情况积极地加以劝阻。”
“我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是不支持和严厉批评的;会把污染环境的企业交给相关的部门处理,对个人进行批评和教育。”
“任由其发展,个人能做的实在有限,能管好自己和身边的人就不错了,至于其他人,我的态度不起什么作用;有时间的话我会多植树。”
“我是比较排斥那种不文明的行为,还是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首先最基本的就是口头去劝阻一下,但是都感觉不知道怎么去说,因为那种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还没有形成,所以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去做、去说。”
“我的态度是责怪,不过深层次想,环保意识还需要相关部门用一些政策方法贯彻落实,也可以发动社会组织的力量,总之,要落实,让大家都知道,形成人人监督的模式,让人在这种环境中不得不遵守,从道德和法制两个方面约束;对周围的人我会加之制止,大多数时候是愤愤不平。”
“非常讨厌的;没得什么行动。”
“环境破环是让人烦恼的,给我们的生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我们周围很多人也在谈论环境问题,但大部分人都是一种责怪,很少有人能够力所能及地采取措施,所以,除了政府部门似乎民间组织对这方面的贡献很小。”
“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我觉得应该严厉打击和惩罚,并进行科普教育;我觉得对于环境保护,应该加大监督机制,遇到破坏环境的行为和人应该及时上报相关组织。”(www.xing528.com)
“反对;从自身做起,绝不乱扔垃圾。”
“憎恨;不知道怎么去做。”
“鄙视;用适当的方式制止、劝阻。”
“我会采取鄙视的态度,嫌弃那些人没有素质;比较熟悉的人会适当的劝阻,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去捡起别人乱扔的垃圾丢入垃圾桶。一般在保证自己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不会有什么行动,因为对陌生人加以劝阻的话,可能会引发冲突,毕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化素质修养。”
“别的人不管,负责好自己的事情;在城市里生活不乱扔垃圾,搞好家里的卫生,尽量多退耕还林。”
“我是内心深恶痛绝但是不会对他(她)说什么的,因为我什么都不是,虽然别人做错了我却没有任何权利和责任去对他做什么,就好像一个人杀了人,我看见了,我难道要去杀他吗?我所能做的只有报警,但是我又不喜欢这种行为,所以我采取无视,同时我是一个不喜欢给别人纠正错误的人,所以我不会看见别人丢了垃圾就去把它捡起来,我只会守住自己不去犯错。”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对自己负责;行动的话,说实话农村很多人没意识到环境污染,就在自己的平时行为中,我也没有什么行为。”
这部分信息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在于要稳步推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知识素养和公众生态道德水平。只有在全社会形成了浓厚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形成了人人自觉,主动参与的社会风向,破坏环境的行为才能得到有效的制止,善意的提醒或者劝阻才能被接受,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形成人人监督,人人愿意监督、能够监督的风尚。公众生态文明知识素养的培养与生态道德水平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以及各个方面的各个层次。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就有效推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注重“生态体验”的教育方式,借助生态实践平台深化道德教育等等。这些具体的方式方法,有利于公众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但是同时也要看到不足:公众参与实现方法研究的系统性不够、理论性不强、操作性缺乏、时代性缺乏、保障维护机制不深入。只有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去解决这些不足,才能塑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断提升公众参与的效果,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