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查的过程中,作者不仅走访城镇居民,也深入到乡村进行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当作者来到某街道的一个村时,整个村舍安静祥和,年迈的老人与留守的儿童是村里的主力人群,他们多数都过着简单的日子,生活的节奏也相对城镇要缓慢得多。自高速收费口下去,沿着进村的小路走着,不多时就能够看到一个大型的塑胶厂,白色污染铺天盖地,厂房内却仅有寥寥数人,厂房外的村民从这经过时,皆为若无其事一般。
随后调查组对于塑胶厂的污染情况做了详细的资料摄取,并以此咨询走访了村落的许多户居民。
“老伯,这个塑胶厂在村里开了多久了?”
“有大几年了吧。”
“我看村里面白色污染很严重啊。”
“可不是嘛,水质现在也变差了。”
“那村民的健康有保障吗?”
“没有啊,近几年得癌症的越来越多了,前几天又抬出去了一个。”
“那为什么不找一下原因呢?”
“我们都是庄稼人,本身就对这些东西不怎么了解,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过一天算一天吧。”(www.xing528.com)
在谈到环境污染问题时,当地居民的神情中流露出的大多都是管不了那么多的态度,对于环境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更是少之又少。作者在一个村调研后,又前往临近几个乡镇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不单单是前述村庄的村民对于此类问题不重视,其他乡镇的民众对于此类问题的看待和处理方式如出一辙。
在调查中发现,受访民众对于化工原料的生产、处理等一系列流程所产生的污染物质、释放渠道,甚至是如何对于自己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健康威胁都一无所知,只是慢慢观察到门前的小溪流由清澈变为污浊,空气由曾经的清新变得沉闷难闻。对于环境污染的现状普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尽管他们内心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但是却并没有太多的处理态度。对于解决环境污染的参与热情都受到了自身思维局限性的影响,显现出的都是十分羸弱的参与能力。在污染一线的民众尚且如此,那么身处在城镇暂时看不到自然“硝烟”的民众们更是迟钝与麻木,从而展现在作者面前的便是公众参与效果的大打折扣。环保知识的贫乏,导致他们的日常生活缺乏基本的环保意识,环保知识内化的环保能力和环保素质更是无从谈起。
同样的,对于自然环境知识的匮乏,意味着民众们大部分对于相关的法律知识和相关的政策、信息的不了解和没把握。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参与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没有办法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参与决策。在走访过程中,民众反映自己基本没有怎么学习有关生态文明的相关专业知识。我们表示并不是求他们需要掌握所有相关的知识,而是能让他们能够及时地关注一些相关信息即可,且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有着一种危机感。
“你们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信息获取容易吗?”
“我们基本很少学到这些内容,也不了解政府发布的一些信息。”
“所以让你们没有获得感?也没有参与感?”
“是啊,一个巴掌拍不响,没有回应,谁又会主动去找‘麻烦’呢。”
对于危机感,民众们也提到了自身很少从政府那获得及时的信息以及对该信息的专业分析与解读,即缺乏政府的一些积极引导行为,这也间接地影响了公众参与。民众们表示如果他们自己的参与得到政府的重视,并且能够对政府的决策起到一定的作用,就会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从而真正从内心深处主动地关心自己的生活环境,主动去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为自己、更为子孙后代造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