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公众参与环保是“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保护环境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环境文化是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20],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要立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现代教育中,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建立家庭、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全方位教育体系,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以及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
二是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公众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引导公众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传播生态文化,培育公众的民主素养和人文精神。例如“嘉兴模式”中环保局利用网络及时公开环保信息以及环保组织的活动信息,引导公众有序、合法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在公众参与中的作用。首先,与教育、宣传、新闻等部门联合推出反映环保成果、倡导生态文明的具有观赏性、思想性的影视作品、戏剧、广告等环保宣传品。其次,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设立如“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纪念日开展环境宣传活动,推进“环境大使”“优秀环境新闻”等奖项的开展,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不断更新宣传内容、改进宣传形式,丰富题材、与时俱进,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www.xing528.com)
三是加强素质教育,使公众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获取渠道多元化,从知识储备上增强公众参与的能力和信心,实现生态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自身行为,自觉做生态公民。首先,加强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在相关课程中融入环境教育内容,建设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面向中小学生开放一批植物园、文化馆、民间环保组织,定期开展实践活动;将环境教育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计划,组织开展环境职业教育与培训。其次,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队伍的建设,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能力,并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研究的经费支持,以研究成果指导宣教工作的实践。最后,面向社会开展环境培训。各级环保部门就环境教育制定年度计划,鼓励社会公众参加环境培训,制定针对党政干部、教师、企业负责人的环境培训计划,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