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嘉靖年间至万历前期(1522—1580)为明代围棋的鼎盛时期。其时,南方和北方形成了三个流派:以鲍一中、李冲等为代表的“永嘉派”(又称浙派),以汪曙、程汝亮等为代表的“新安派”(又称徽派)和以颜伦、李釜为代表的“京师派”(简称京派)。
关于这三个流派,王世贞的《弈旨》说:
正德仲,宰揆之地如李文正东阳、杨文襄一清、乔庄简宇诸公皆好弈,而四明范洪重。洪之后,永嘉鲍一中重。鲍生晚,不及与洪角,而格胜之。文襄呼鲍小友,为延誉江淮间。而其郡李冲晚出,遂与雁行。周源又晚于李,徐希圣又晚于周,惜早死。皆骎骎(qīn qīn)角鲍者也。此所谓永嘉派也。婺源汪曙不及鲍一子,程汝亮晚出,胜之,而亦早死。此所谓徽派也。颜伦善决局,不差一道,足迹遍天下,无能当者,而李釜时养晚出,遂与之角,伦护名不复肯应,乃游吴中,此所谓京师派也。……
始,永嘉守修郡志,志伎艺曰:鲍一中弈品第一,李冲次之。冲意不乐,遂罢不复志。而最后冲且老矣,与时养战大败,数避匿。程汝亮之遇时养,一再北,遂为劲敌云。……
在这里,王世贞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三派棋手的棋艺水平和彼此的关联。下面,我们主要介绍“永嘉派”棋手鲍一中的情况。
鲍一中(1500—1566),字景远,浙江永嘉人。如王世贞所说,鲍一中生于范洪之后,没有机会与范洪下棋,但他的棋艺比范洪高。杨一清与他关系密切,称他为“小友”,并为他在江淮间扬名。他名声很大,当时江淮间的文人都知道他,并与他交往。例如:《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就与鲍一中友善。
吴承恩有一首长诗(《围棋歌赠鲍景远》),可以与王世贞上述记载相印证,其中写道:
海内即今推善弈,温州鲍君居第一。
我于二十五年前,已见纵横妙无匹。
当时弱冠游淮安,后来踪迹多江南。
品流不让范元博,收奖先蒙杨邃庵。
能棋处处争雄长,一旦遇君皆怅惘。(www.xing528.com)
甲第公侯饰马迎,玉堂学士题诗访。
吴承恩(约1510—1581),字汝忠,江苏淮安人,号射阳山人,明清两代的《淮安府志》均有传。吴承恩少年时代家境贫寒,到43岁才补为贡生,后被任命为长兴县(今浙江省长兴县)县丞,但不久即辞归故里。他是围棋爱好者,曾在《西游记》里多次写到围棋。
吴承恩这首诗大约写在他任长兴县县丞之后。他在诗中回忆25年前的情景:当时,鲍一中年方弱冠(20岁),来淮安下棋,已经没有敌手了。此后,鲍一中主要在江南一带活动。吴承恩认为,鲍一中的棋艺能敌得上范洪(字元博),得到过宰辅杨一清(号邃庵)褒奖。那些很有经历的棋手都来一争高下,一旦与鲍一中对局就都会落败,觉得很失落。当时,王公贵族都迎接他到府上下棋,而文人学士又都写诗称赞他。
吴承恩接着写道:
去年我客大江东,鸡鸣寺中欣相逢。
四方豪隽会观局,丈室之间围再重。
架肩骈头密无缝,四座寂然凝若梦。
忽时下子巧成功,一笑齐声海潮哄。
吴承恩与鲍一中第二次见面是在南京鸡鸣寺。当时,鲍一中到鸡鸣寺下棋是一件很轰动的事,得到消息前来观看的人很多,一间不大的房间里,人们围了好几重。可见,鲍一中在当时影响的确很大,是棋界首屈一指的选手。他的棋艺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鲍一中的同乡侯一麟曾为鲍一中写传,对他的棋艺和人品均给予很高评价。侯一麟说,鲍一中下棋从来都让子,不管对手水平如何。在开局即不利的情况下,鲍一中总能出奇制胜。他也能保持一颗平常心,“有胜负两忘之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