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张彦远《书法要录》记载:《兰亭序》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得意之作,他也十分珍重地保存下这份墨宝。王羲之死后,《兰亭序》传到他的子孙手中。历经南朝、隋朝的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他从上一辈人手中接过了《兰亭序》。他出家当了和尚,被称为“永禅师”。他继承祖上的传统技艺,刻苦练习书法。他常住在上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登门求他写字的人非常多,踏破了门槛,他不得不用铁皮包住门槛,人称“铁门限”。他把写坏的笔全部扔在大竹筐里,一共有五大竹筐,埋起来像一座坟墓,被称为“退笔冢”。他用30年时间临摹了正楷和草书的《千字文》800余本,分送给浙东各座寺庙。智永活了将近百岁。他把遗留下来的墨宝和《兰亭序》都交给了弟子辨才。
辨才很博学,琴棋书画无一不通。他临摹智永的书帖,简直和真迹一模一样。他比师父更加珍爱《兰亭序》,特地在他所住的寮房上木梁凿了一个洞,秘密存放《兰亭序》。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对书法非常感兴趣。他尤其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只要能得到的,他都想办法找到了,唯独《兰亭序》没有找到。经过调查,李世民得知《兰亭序》在辨才那里。于是,李世民就降旨请辨才进京。辨才来京后,李世民安排他居住在内道场,好生供养。过了一些日子,唐太宗才提及《兰亭序》。但不管怎么说,辨才就是不肯交出《兰亭序》。
唐太宗没有办法,只好召集一些大臣,说:“你们设法找一个有计谋的人,替我智取《兰亭序》。”尚书右仆射房玄龄说:“我听说监察御史萧翼这个人很有才干,精通技艺,而且有计谋,让他承担这个任务,一定能圆满完成。”于是,唐太宗就召见萧翼。萧翼对唐太宗说:“如果让我以官方使者的身份去索取《兰亭序》,肯定是得不到的,请让我私下里秘密去那里。不过,我需要带几幅王羲之父子的字帖去。”唐太宗同意他这么做,并赐给他几幅王羲之父子的字帖。
萧翼乔装打扮成普通人,先到湘潭,又乘商人的船到了越州。这时,他换上又宽又长的黄衫,打扮成山东书生的模样,傍晚时分进了永欣寺。他先沿着游廊边走边看壁画,然后走到辨才住的院子。见到辨才,他先是问候辨才,接着他们就闲谈起来。没和萧翼谈上几句,辨才便觉得他们二人很投机。于是,辨才把萧翼请到屋子里,和他一起下围棋、弹琴、投壶、谈古论今。因为他们两个人聊得很融洽,萧翼在那里待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才离开。就这样过了好些日子,他们的话题慢慢地转到书法上来了。萧翼说:“我的祖辈传下一些王羲之父子的楷书,我也自幼就喜爱二王的书法,对他们的真迹百看不厌,现在还有几幅带在我身边。”辨才很高兴,便说:“明天再来,你可以拿到这儿来给我看看。”第二天,萧翼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再次来到了永欣寺,他把带来的字帖拿出来给辨才看。辨才仔细地看过之后,说:“这字帖倒是二王的真迹,但这并不是最好的。贫僧这里有一幅王羲之的真迹,这才是非同寻常的珍品。”萧翼问:“那是什么字帖呢?”辨才说:“《兰亭序》。”萧翼听罢,故意笑着说:“这么多年,兵荒马乱的,哪里还能有什么《兰亭序》真迹流传在世上?那一定是假的。”辨才说:“智永禅师在世时一直珍藏着它,直到他去世前才亲手交给我保存。一代一代传下来,一点儿差错都没有,怎么会是假的呢?不信你明天可以来看。”(www.xing528.com)
第二天,萧翼来了,辨才亲自把藏在屋梁上的《兰亭序》取了下来。萧翼看过之后,故意在上面挑毛病,说:“依我看,这果然是假的。”两个人争论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但从此以后,辨才不再把《兰亭序》藏到屋梁上了,而是把它同萧翼的几幅帖子一起放在桌子上。同时,萧翼到庙里来得更频繁了,庙里的人对他也不加以怀疑。后来有一天,辨才到一个名叫严迁的人家里去用斋。萧翼趁机来到庙里。他走到辨才的屋前,对看门的童子说:“我把一个丝绸手帕落在屋里的座位上了。”童子就为萧翼打开了房门。于是,萧翼从桌子上拿走了《兰亭序》和另外几份二王的书帖。接着,他直奔驿站,告诉驿长说:“我是御史萧翼,奉皇上的命令来到这里,这里有皇上的亲笔命令。快去报告你们都督齐善行。”
齐善行遵照萧翼的命令,立即派人去找辨才。辨才正在严迁家用斋,还没回到寺里。等到辨才回来见御史时,他才知道这位御史就是经常到他庙里来的书生。萧翼说:“我是奉皇上的命令来取《兰亭序》的,现在《兰亭序》已经拿到了,所以要请师父来告别。”听到这话,辨才当即晕倒了,半天才苏醒过来。
这是一则传奇故事,有很多演绎的成分。在这则故事里,萧翼是官员,辨才是僧人,二人都是围棋爱好者。这说明当时围棋在这两类人中很流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