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音乐:刘行
·首演时间:1954年
·表演团体:中央歌舞团
·表演者:资华筠、徐杰
·荣获奖项:1955年获第五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谊会舞蹈比赛铜质奖章;1994年被确认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
·舞作品读(www.xing528.com)
敦煌石窟是我国舞乐资料极为丰富的艺术宝库。几百年来,有许多艺术家曾从这座宝库中寻觅灵感、汲取营养,创造出精妙感人的传世之作。《飞天》这个作品就是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女士根据敦煌石窟中的艺术形象创造出来的双人舞。
戴爱莲1945年从西方回国后,住在画家张大千家里,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敦煌舞姿,并喜爱上了唐代的“飞天”。她发挥绘画艺术的才能,曾把“飞天”的舞姿一个个画出来,朝夕揣摩。她还虚心求教于美术家常沙娜,终于以敦煌飞天为原型,将“飞天”形象以女子双人舞的形式第一次搬上了舞台。尤其是舞蹈表演艺术家资华筠等人的出色展现,使得整个作品流光溢彩,形象特点与韵律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成为新中国较早在国际上获奖的优秀剧目之一。由于当时各种因素的影响,本应获金奖的这个作品只能屈揽铜牌。之后几十年中“飞天”形象以独舞、三人舞、群舞等多种形式,在《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大型舞剧中被大量运用。
在舞蹈中,彩绸的运用是一种高明的手段。缎带的舞动既是表演者身体运动的放大与夸张,又是情绪的外观和张扬,更是一种艺术表达所独有的语汇。它在舞蹈中时而长虹贯日,时而若天女散花,情到浓处更是表现出泼墨狂草般的淋漓洒脱,这使得“飞天”不同于凡人的气质得以展现。可以说,彩绸的运用,使得“飞天”的舞蹈形象更加生动并富有情趣。在这里,人们看到的“飞天”的绸带不仅是对衣饰的一种升华,而且也是对空间的扩展。这些绸带千变万化,形成的内在力感可以向任何方向呈现,把“飞天”本体的力感扩展到了周围的空间,形成了一个飘忽的人体向无限空间探寻的过程。
“飞天”的舞蹈形象与绘画形象相比已有了质的飞跃,它运用肢体的表现方式所包含的意义已经不仅存在于艺术审美中,而是深入到了宗教与哲学的思考范畴,也使舞者拥有了更空灵的表演空间。两位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不断地被飘飞的绸带和敦煌舞独特的肢体语汇所感染,幻想自己成为美好与吉祥的化身,心情由静谧到激荡,表演者从心理上彻底地进入艺术表演的状态。“飞天”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能给人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这广阔的空间中自由翱翔,两位表演者的表演力怎能不淋漓尽致!
从艺术形象上说,敦煌飞天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她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云而不依靠云,主要凭借飘逸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的一个奇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