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发展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即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中为第1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到80年代中为第2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为第3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为第4阶段。
第1阶段的可编程逻辑器件只有简单的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和电可擦只读存储器(EEPROM)3种。由于结构的限制,它们只能完成简单的数字逻辑功能。
第2阶段出现了结构上稍微复杂的可编程阵列逻辑(PAL)和通用阵列逻辑(GAL)器件,它们能够完成各种逻辑运算功能。这一阶段典型的PLD由“与”和“非”阵列组成,用“与或”表达式实现任意组合逻辑,所以PLD能以乘积的形式完成大量的逻辑组合。
第3阶段Xilinx公司和Altera公司分别推出了与标准门阵列类似的FPGA和类似PAL结构的扩展性CPLD,提高了逻辑运算的速度。它们都具有体系结构和逻辑单元灵活、集成度高以及适用范围宽等特点,兼有PLD和通用门阵列的优点,能够实现超大规模的电路,编程方式也很灵活,成为产品原型设计和中小规模(一般小于10 000件)产品生产的首选。这一阶段,CPLD、FPGA器件在制造工艺和产品性能上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达到了0.18 μm工艺和数百万门的规模。(www.xing528.com)
第4阶段出现了SOPC和SoC技术,这是PLD和ASIC技术融合的结果,它们涵盖了实时化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高速数据收发器、复杂计算以及嵌入式系统设计技术的全部内容。Xilinx公司和Altera公司也推出了相应的SoC FPGA产品,制造工艺达到65 nm,系统门数也超过百万。这一阶段的逻辑器件内嵌入了硬核高速乘法器、Gbits差分串行接口、时钟频率高达500 MHz的PowerPC微处理器、软核MicroBlaze、Picoblaze、Nios以及NiosII,不仅实现了软件需求和硬件设计的完美结合,还实现了高速与灵活性的完美结合。它已超越了ASIC器件的性能和规模,也超越了传统意义上FPGA的概念,使PLD的应用范围从单片扩展到系统级。目前,基于PLD片上可编程的概念仍在进一步发展。
注意
有些教程没把第4阶段纳入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发展历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