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教育精准扶贫研究成果

宁夏教育精准扶贫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2016年,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6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以上。到2018年,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75%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无辍学,初中辍学控制在2%以内,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9%以上。一是投资223万元改善三河镇丘陵村等13所农村教学点教育教学设施设备。

宁夏教育精准扶贫研究成果

海党办发〔2016〕45号

为充分发挥教育在推进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改善贫困村教育发展环境和条件,帮助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快贫困村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目标,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提前两年实现“两个确保”脱贫目标的意见》和《海原县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精准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以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为切入点,以强力推进职业教育为着力点,建立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育强民、技能富民、资助惠民的作用,为全县精准扶贫攻坚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打造海原扶贫开发示范县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范围对象

2016—2020年,按照《海原县“十三五”集中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前三年集中攻坚、后两年巩固提高”的要求,对全县141个贫困村进行扶贫,重点对96个脱贫销号村进行教育扶贫。

三、主要目标

改善贫困村办学条件,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贫困村教育快速发展,为贫困村与全县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做出贡献。到2016年,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6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以上。到2018年,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75%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无辍学,初中辍学控制在2%以内,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9%以上。到2020年,学前三年教育入学率达到8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

四、实施计划

目标任务:教育扶贫政策落实到底,让贫困户家庭全面受益。

1.实施免费教育计划。在认真实施义务教育、中职教育免费教育的基础上,将免费教育覆盖到各学段。一是从2016年秋季起,公办幼儿园免除保育费,民办幼儿园免除教材费,由财政给予相应补贴。二是对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从2016年秋季起免除学费,由财政给予相应补贴;到2018年,对建档立卡学生按照每生每学年1800元的标准,免除学费、课本费和住宿费;到2020年,实施好普通高中国家资助政策,免除农村户籍和城市低保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学费、课本费和住宿费。

2.实施贫困大学生资助计划。对贫困家庭大学生优先给予资助和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2016年,办理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6500人,贷款金额3500万元;设立政府资助资金100万元,资助贫困户无法享受其他资助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www.xing528.com)

3.实施职业教育培训计划。一是落实“雨露计划”,每生每学年补助标准提高到3000元,引导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努力做到“两个都不能少”,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二是整合县扶贫、就业等部门培训资源,将县职业中学建成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免费对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学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完成驾驶员、建筑类、铲车装载机、电工电焊、剪纸刺绣、电商、清真厨师等各类培训13000人,并通过技能鉴定,确保为贫困家庭户均培养1名技能型劳力,实现“培养一人、脱贫一户”。三是加强与区内外高职院校联合办学,通过“2+2+1”直通车模式,每年向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输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60名,向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输送汽车维修与应用专业学生30名。四是抓好现有专业质量提升工程,力争汽车运用与维修、学前教育2个专业成为南部山区乃至全区的知名骨干特色专业;加强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维修电工方向)、会计3个专业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增强学校办学吸引力

4.实施贫困村学校硬件设施改善计划。以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为契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建一所成一所”的原则,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2016年,重点完善32个销号村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投资223万元改善三河镇丘陵村等13所农村教学点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二是投入资金1131.6万元,改扩建郑旗乡吴湾小学、贾塘乡双河九年一贯制学校等9所贫困户集中的农村薄弱学校。2017年,投资449万元,改善李旺二道等7所贫困户集中的农村薄弱学校。2018年,投资150万元,改善三河镇小河一小和关桥乡方堡小学贫困户集中的农村薄弱学校。

5.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一是有效拓宽乡村教师培养和补充渠道。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继续实施国家和地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岗计划,加大音乐、体育、美术特殊教育等师资紧缺学科的教师招聘数量。2016至2018年,共招聘音乐教师9名,体育教师9名,美术教师9名,特殊教育教师6名,总量达到33名。对国家级优秀教师、自治区级特级教师、自治区级学科带头人、全国优质课竞赛等级奖获得者来我县任教,且签订三年以上服务合同的,师范类研究生来我县任教且签订五年服务合同的,县财政一次性给予5万元安家费。对已办理退休手续的名师和高级教师,符合返聘条件的,全部用于定向支教与帮扶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照每人每年2万元标准予以补助。二是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教师补贴标准,将山区农村教师补贴增加到500元。实施乡村骨干教师支持计划,县每年按10%的比例评选认定乡村骨干教师,对国家、区、市、干教师,每月分别给予200、150、100、50元的骨干教师津贴。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继续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三是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在乡村学校任教一定年限符合评聘条件且业绩突出的乡村教师,评聘中高级职称(职务)不受岗位职数的限制。按照“凡晋必下”的原则,县城中小学教师晋升中高级教师职称(职务),应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四是有序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县域内重点推动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五是建立健全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分别对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15年、10年以上的教师给予鼓励。每年教师节期间对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和慰问,重点向乡村教师倾斜。在评选“塞上名师”、特级教师、县级骨干教师等荣誉时,适当放宽条件,向乡村教师倾斜。在评选表彰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时,乡村学校、乡村教师所占比例不低于50%。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专项基金,对长期在乡村学校特别是山区乡村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

6.实施乡村幼儿园建设计划。按照“城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乡镇普及学前两年教育、行政村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的思路,加大乡镇中心和规模较大村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到2018年,通过闲余校舍改造等途径,在165个贫困村新建幼儿园84所,实现幼儿园全覆盖,逐步将学前教育从小学分离。

7.实施贫困村学校结对帮扶计划。在原有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的基础上,帮扶学校相互沟通,转变帮扶重点,制定两校切实可行的帮扶工作计划,重点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学生手拉手等方面开展帮扶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尤其是对特殊家庭的儿童要实施特殊关爱,帮助解决控辍保学工作难题。2016年,7所城区小学帮扶郑旗乡南山和陈尔山小学,红羊乡红堡村芦子岘小学、郑脑教学点,曹洼乡白崖村一小、二小,李俊乡蒿滩小学、牛堡教学点,甘城乡双井小学、马广台教学点,树台乡相桐小学、关马路教学点,史店乡油坊院小学、碾子沟教学点共14所重点贫困村学校。到2018年,城区学校帮扶贫困村学校覆盖面达到60%。到2020年,做到贫困村学校帮扶全覆盖。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抓落实。精准扶贫是中央和区、市、县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其中教育精准扶贫行动,是全县实施精准扶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方面。各乡镇(管委会、街道办)和县教体、发改、财政、扶贫、移民、人社、民政、农牧、住建、国环、团委、妇联等部门,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沟通协调,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确保教育扶贫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加大对教育精准脱贫的经费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投入机制,并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优先安排支持贫困村发展。

2.加强管理抓落实。建立健全教育扶贫各类信息台账,做到不漏一村、不漏一校、不漏一生,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教育脱贫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手段,依托国家和自治区统一开发的各类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信息采集、监控监管,防止虚报、冒领资助资金。加强项目管理,做好全县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村学校建设工作,未安排项目的要提前谋划,未开工的项目要抓紧办好前期手续,尽快开工建设。对在建项目,要加强督查,优化施工组织,加快建设进度。已完工项目,要尽快组织竣工验收投入使用。

3.加强督查抓落实。县纪检监察、财政、审计、教体等部门密切配合,不定期抽查核实工程资金使用和贫困学生资助学金发放情况。加大查处力度,对落实政策不力的,要通报批评;对违纪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追究责任。

4.加强宣传抓落实。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手机短信、微信、手机报、宣传画、宣传横幅、板报等各种载体,大力宣传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宣传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果、经验,凝聚各方智慧,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教育、投入教育、兴办教育,形成工作合力,凝聚正能量,营造好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