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既有物质方面的,亦有精神方面的。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要难,而消除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消除贫困难上加难。脱贫攻坚战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物质层面的贫困好扶贫,精神层面的贫困才是真正的贫困。只有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对教育有了更多的获得感,让贫困地区学生在职业、身份、文化上融入城市生活,让他们知识不再匮乏,精神不再委顿,破除充满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的贫困文化,才是真正拔掉了穷根。
1.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教育发展更滞后,缺乏经济基础支撑,外在支撑亦不足,导致教育贫困“摘帽”难,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是贫困对象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体现。文化的缺失,造成阶层的固化;原生家庭的阴影,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这些都影响着教育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推进。一些地方出现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现象非常严重,“干部干,群众看”,“干部干着急,群众死不急”。加之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的缺乏,这些内在与外在的不足,导致了宁夏南部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2.“等、靠、要”不良思想严重(www.xing528.com)
“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似乎已经是几十年来宁夏南部山区人民的真实写照。这些年,国家教育扶贫资金投入较多,导致一些贫困户过度依赖国家的教育扶贫资金,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心理上是反正有国家救济金,饿不死的。
3.部分贫困学生群体“智”“志”双缺
你的不认真,不勤奋,不勤劳,加剧了缺“智”程度,“智账”越欠越多,机会就会越来越少。要加强“造血”机制,满足当地人才需求。“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却是变化的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提出“弱鸟先飞”,就是说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