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两轮驱动,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机遇,围绕“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目标,以保障义务教育为核心,大力实施控辍保学“清零行动”、薄弱学校“改造行动”、营养改善计划“提升行动”、教育信息化“2.0行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乡村教师“提质行动”、优秀教师“奖励行动”、教育资助“公助行动”、语言文字“推普行动”、闽宁对口帮扶“结对行动”10项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大力实施统筹专项和社会扶贫等资源,重点实施整村推进、农村安全饮水提升、贫困村道路畅通、教育脱贫、金融扶贫、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特色产业扶贫、闽宁携手奔小康。通过贫困户自筹等方式,拓宽保费来源,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保费补贴,实现贫困人口“愿保尽保”。
1.能力提升脱贫行动计划
通过精准技能培训,变贫困地区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人口红利。加大对取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的补助力度,继续加强对创业和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培训和政策扶持。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县乡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引导用工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培训基地。重点开展“雨露计划”,职业教育助学扶贫、职业技能培训等1+X证书培训,对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和扶贫干部进行精准培训。坚持定向培训和定点培训相结合,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对运输、建筑、餐饮等行业的用工培训,“闽宁月嫂”等相关特色品牌。协调落实好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等社会力量助力技能培训的作用。
资料来源:宁夏教育厅教育扶贫汇报材料,2019年4月8日。
2.人才和科技脱贫行动计划
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对脱贫攻坚支撑和示范带动作用,顶层设计、重点组织一批在贫困地区、移民安置区实施的自治区科技支撑计划、自治区惠民计划等。实施人才服务精准扶贫计划,根据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教育医疗等方面需求,安排专家给予服务,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每年选派500名科技人员深入脱贫攻坚第一线,紧密结合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科技需求,到贫困村和移民村提供“一对一”“一帮一”“一带一”的精准科技扶贫服务。
支持科技扶贫指导员、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开展培训、指导、示范、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型企业积极参加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创办、领办、协办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为贫困地区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造就一批贫困地区科技特派员企业。
充分利用国家和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科技资源集聚优势,支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培育壮大地方优势品牌。鼓励专家、企业、合作社自发建立科技扶贫团,对贫困地区优势产业提供组装配套的科技服务。对乡土杰出人才和创业队伍开展梯次提高技术水平的专题研修班,优化贫困地区科技服务队伍。发挥三农呼叫中心等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作用,加大政策、种养加技术、电商应用等培训。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培训项目向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倾斜,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育一批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乡土人才,力争让每个贫困家庭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大力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积极引导并促进大学生、专业技术人才、科技工作者等各类人才投身农村、反哺农村。
3.文化脱贫行动计划
坚持“服务大局、统筹推进、补齐短板、精准建设”原则,加快中南部地区7个县级文化馆、4个县级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实施27个标准化乡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快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2017年,以省为单位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全覆盖率先在全国实现。2017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党委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体育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泾源县全面实施“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对照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七个一”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在全县7个乡镇93个行政村新建、改扩建93个村级化中心。泾源县整合资源,将文化阵地建设、老饭桌建设、基层党支部建设、美丽村庄建设、旅游驿站等资源进行科学整合,高标准建设村级综合文化中心,突出服务功能,较好地完成了村级综合文化中心建设任务。主要做法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一是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文化扶贫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宁夏文化旅游局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文化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工作队伍,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二是召开了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专门安排部署了文化扶贫工作;三是抽调得力工作人员,组成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队,实行包乡包片工作制,明确工作队员工作职责,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着力推进数字化服务设施建设,整合9县(区)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逐步建立县域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征集加工少数民族文化、民间传统文化、红色历史文化等特色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行提档升级。
资料来源:《宁夏教育精准扶贫行动方案(2016—2020年)》。
加强广播电视服务,为群众提供维护和技术指导,提高设施设备使用效率。推进农村电影放映、流动舞台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扶持农民文化大院和民间文艺团队建设,每年每个乡镇送戏2场、行政村1场,资助贫困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以“欢乐宁夏”群众文艺汇演、社火大赛等活动为牵引,组织开展各项球类、棋类比赛,丰富基层文体活动。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增收富民工程,培养乡土文化人才,扶持非遗传承基地(点)和展示馆建设,加大剪纸、刺绣、妇女手工制品等文化产品开发。
4.社会帮扶脱贫行动计划(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宁夏教育精准扶贫行动方案(2016—2020年)》。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一个生动例子,就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必须长期坚持、加大力度、提高水平。贯彻落实“银川会议”精神,深入推进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继续坚持“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五项机制,立足各自实际,发挥各自优势,创新协作方式,拓展协作领域,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围绕宁夏脱贫攻坚目标,大力实施精准帮扶。
“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在对口帮扶的9县(区)和闽宁镇,实施发展产业、就业培训、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三个一批”工程,实现1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脱贫,支持中南部地区和生态移民村发展。加快闽宁镇发展,将闽宁镇打造成全区独具特色的样板镇、闽宁对口协作的示范镇、群众生活富裕的宜居镇、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镇。
深化人才领域交流合作,加大智力帮扶力度。继续实施互派挂职干部机制,增加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和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互派干部挂职。继续开展中小学支教培训和职业教育、高校间的交流合作。深化医疗卫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等领域交流协作。开展科研部门交流合作,加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促进成果应用与示范推广。
推进闽宁产业园区建设,提升产业合作水平。加强闽宁扶贫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福建帮助宁夏集中引进一批绿色环保、技术含量高、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园区。发挥宁夏闽籍商会和企业家的桥梁作用,引导福建企业、民间资本到宁夏投资兴业。
加大金融合作,推动金融服务机构跨区域发展。支持兴业银行与宁夏有关方面开展战略合作,积极支持、引导福建省地方商业银行、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宁夏设立村镇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鼓励引导福建省有实力、有资助意愿的企业到宁夏参股地方金融机构,参与组建保险、融资租赁和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推动福建省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股权交易中心等机构通过多种方式与宁夏开展业务对接合作,参与宁夏地方经济建设。
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提升两省区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两省区在海、陆、空和网上丝绸之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以建设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为契机,发挥各自优势,推进双向交流,互利互惠发展。鼓励闽籍民营企业,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与此同时,深化两省区妇联、共青团和工商联等组织间的合作。不断完善对口扶贫协作机制,各对口县大力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
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完善沟通会商机制,加强对接沟通,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争取更大支持。大力推广华润集团帮扶海原县“华润模式”,进一步拓展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家烟草专卖局定点帮扶领域,积极推动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大学、宋庆龄基金会加大定点帮扶力度。深入推进片区重点建设项目尽快落地。协调推动中央驻宁单位广泛参与脱贫攻坚。
区内定点帮扶。做好自治区、市、县部门(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组织管理。加强监督和管理驻村工作队,确保帮扶工作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开展扶贫工作,选优配强驻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各自行业和部门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帮助贫困村制定精准脱贫计划,引进企业、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协调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企业帮扶。广泛动员宁夏本地国有企业积极承担包村帮扶。积极鼓励并引导有意向的企业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大力开展“百企帮百村”,助力脱贫攻坚行动。政府应积极出台并完善对龙头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支持政策,让扶持企业有获得感和荣誉感。建立相关机制,积极向社会公告典型企业扶贫光荣榜。
军队帮扶。发挥部队战斗力突击队优势,积极支持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工作。发挥人才培育优势,配合实施教育扶贫,组织开展结对助学帮扶活动,发挥科技资源优势,促进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帮扶。积极实施社会团体服务贫困地区计划和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鼓励和引导社会专业人才深入贫困村、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媒体以及基层宣传的作用,积极宣传脱贫攻坚的有效经验、经典做法和突出成效,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在扶贫、脱贫过程中自强不息、战胜贫困并迎来脱贫新面貌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共奔小康的生动局面。充分利用“10·17”全国扶贫日活动载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