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通识教育在贫困地区的普及和推行力度,培养贫困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让贫困人口掌握一门或两门能够养家糊口的技术和技能,最终达到提升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的效果,使贫困人口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再是奢侈的事情,从而实现贫困脱离,这就是教育扶贫的宗旨。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是国家“十三五”期间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环节,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摘穷帽,拔穷根,实现从源头上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
从教育精准扶贫的定义来看,主要包含两个维度的内容。一是教育精准扶贫是针对教育领域进行的扶贫,通过优化教育资源,合理配备师资队伍,再根据不同贫困地区的教育特点和现状,精准靶向,是一种外在的“输血式”扶贫方式,不同于其他领域扶贫;二是教育精准扶贫是立足于教育,利用教育的本质属性,对个体精神启蒙、智力培育、技能获取等进行教育。通过“扶志”和“扶智”来“扶贫治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一种内在根源的“造血式”扶贫方式。(www.xing528.com)
但是另一方面,个人获得的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父母赋予的经济社会资源,因家庭背景差异,而导致的教育结果不平等始终普遍存在。[10]在家庭背景的持续影响下,教育对社会流动的促进作用明显削弱了,特别是当家庭背景的影响过大,教育可能成为复制原有社会生产关系的机器,成为抬升社会流动壁垒的屏障。
教育扶贫与精准扶贫是新时代、新背景下提出的新型的、更加完善科学的扶贫理念和扶贫政策,不断延伸,逐步发展,有机结合,产生教育精准扶贫。依靠教育,精准发力,在“扶志”“扶智”上下功夫,以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为根本,力争“药到病除”,解决“造血”功能不足的问题,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