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帮扶模式,深入贫困村,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逐步构建扶贫工作长效机制,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的治贫方式,就是精准扶贫。[8]
认真破解教育扶贫难题,主动探索把产业精准扶贫和对人的精准扶贫相结合,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的教育扶贫新理论、新政策和新机制相结合,提高精准扶贫水平。积极总结教育扶贫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为加快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扶贫开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快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1.精准识别
过去,在扶贫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于是否是国家贫困县、集中连片区域的贫困人口,没有一定的识别标准,或者识别不清晰等问题,提出精准扶贫理念。然而,经过多年的扶贫实践发现,贫困村识别相对简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却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精准识别贫困户,需遵循科学、民主、透明的原则,首先识别出最贫困和最需要扶持的群体,精准发力。
2.精准帮扶
邢成举等(2013)提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必须重视片区贫困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才能制定具有地方适应性和有效性的扶贫攻坚战略”[9]。相对于以往一刀切、全覆盖式的帮扶,精准帮扶的帮扶方式应运而生。精准扶贫下的帮扶,尽可能联合一切能利用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尽快脱贫,并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www.xing528.com)
3.精准管理
通过信息系统监测,如果发现农户已经脱离贫困状态,就可以将该农户移除贫困户范畴。再将一些此前未纳入到系统的贫困户补充进来。精准管理可以加强对扶贫部门的监督与管理,推动各项扶贫工作的进展,督促和完善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的落实。
4.精准考核
将扶贫工作的内容和相关指标的完成度,纳入地方干部的业绩考核制度中,改变扶贫工作考核中出现的形式化、走过场、不务实等问题,都将随着精准考核体系的逐步建立而改变,直至消亡,并持续向好、向更加精准发展。推行量化考核方式,可以提高效率,搞活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