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城市中水的利用与组织

中国古代城市中水的利用与组织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谈村布局中对“水”的利用与组织匠心独具。村前的河流当地人称“血流浴”,由村落西北,绕过墩菜垴流向东南,三个聚落点沿河布置,隔水相望。规划保留了周边梯田状的农作物景观,在不破坏原地形的基础上,在河床底部放置大小不等的石块,间植水生花草,形成独特的“花溪”景观7。贯穿整个后英谈村有座后沟,与村内唯一的主街平行。据说十年前沟内尚有水,近年来干涸,深达1 ~2 米的沟槽完全裸露,河床上蔓延着大量速生植物。

中国古代城市中水的利用与组织

英谈村布局中对“水”的利用与组织匠心独具。村前的河流当地人称“血流浴”,由村落西北,绕过墩菜垴流向东南,三个聚落点沿河布置,隔水相望。现状河道宽窄不一,常年有水,但水量不大,河道有阶梯状高差,村民以红石筑岸,层层叠叠,既方便种植作物,又可作漫步小径。泡桐花开时节,粉红一片,加之核桃树枝叶丰茂,红绿相映。规划保留了周边梯田状的农作物景观,在不破坏原地形的基础上,在河床底部放置大小不等的石块,间植水生花草,形成独特的“花溪”景观7

贯穿整个后英谈村有座后沟,与村内唯一的主街平行。据说十年前沟内尚有水,近年来干涸,深达1 ~2 米的沟槽完全裸露,河床上蔓延着大量速生植物。沟槽两岸景观截然不同,北侧是红青石板铺装的主街,南侧地势骤降,沿沟民居密密匝匝。沟上有桥18 座,间距10 ~100 米不等,桥身多为红石砌筑,有的民居院落甚至就建在山溪之上,当地人称“桥院”。

恢复“小桥流水人家”的遥远图景是规划中着重考虑的,但考察河床构造后发现,其下主要是沙土,渗漏水严重,若紧靠雨水充盈来再现溪水潺潺恐力有不逮,需对河床改造,增加了混凝土砂浆防水层进行蓄水,其上铺以石块8。现有桥体皆破损严重,除维修加固外,对桥面较宽、人流量较大的石桥,如村入口的聚英桥9,增加了风貌一致的石板栏杆,确保行人安全。再如双桥上现有石屋一座,乃村民自建,用于储物,村委会本拟拆除,规划则在解读“桥院”特色的基础上,建议将其改造成为开敞的“桥亭”,其内可作小商品售卖和停留休息之用,又可凭栏观景10

7 “血流浴”规划前后对比(www.xing528.com)

(上)8 座后沟规划前后对比

(中)9 聚英桥规划前后对比

(下)10 双桥“桥亭”改造示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