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城市的历史空间与人文景观结合

中国古代城市的历史空间与人文景观结合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保护视角下的体验理解,着重于建筑景观对墓葬本体的回应,是将各种对应功能进行保护策略下的空间分化的过程。于是,墓葬建筑与人文景观一体化的视角,模糊了保护技术与浪漫意境之间的界限。总言之,设计希望在墓葬、展览馆等建筑化的消减与景观系统的完善下,以人的体验行径为主要引导,带来线状路径上各停留节点起承转合下的叙事情节。

中国古代城市的历史空间与人文景观结合

就整体策略而言,设计中规划、景观与空间目标,不仅在于激发一种形象和意境创造,更是人的行为与体验的引导,即一种在建筑和景观的融合与模糊中来回游走的路径延展。这种体验结构的建立,有助于多个场景事件在内与外、上与下的转换中逐渐序列性展开,以此梳理人们从城市进入公园的氛围,调节不同人群参与景观体验的路径,并组织人们在阅读隋炀帝的同时渐近墓葬本体。此过程如20 世纪末以来叙事的空间转向,[4]空间与历史人文、行为等之间的联系,形成叙事研究拓展的主要方向。其中物质叙事(自然)、心理叙事(空间话语)、社会空间的叙事(生活式的体验)等,在多元视角的介入下,呈现了开放式的多维图景。隋炀帝陵墓考古遗址公园的设计,亦旨在以一种对复合式空间叙事结构整合下的开放姿态,将人的参观、体验、环绕、穿越、漫步等的行为以并置、碎片、蒙太奇、多情节等方式,融入对人们心理的暗示与引导,[5]从而挖掘更具人文气息的景观与空间意象,以完善空间体验在建筑与景观复合中的引导力量。

如果说叙事作品需要在故事、序列、主题词等要素中逐渐形成,那么,每一种对应主题的行为序列性的组织,即串联起一个完整情节。其叙事视角的差异决定了叙事结构的多维组织。例如,保护视角下的体验理解,着重于建筑景观对墓葬本体的回应,是将各种对应功能进行保护策略下的空间分化的过程。而意境视角下的诠释,是在遵从大扬州遗址保护和自然山水联系的基础上,回归对隋炀帝浪漫才情的梳理与引导。这种情怀寄托于历史、文化、考古背景下大景观的再现,让人们在公园内的不断行进中,从诗情浪漫中体会内与外、上与下、开放与封闭等不同空间景观的人文意义。

于是,墓葬建筑与人文景观一体化的视角,模糊了保护技术与浪漫意境之间的界限。为了让人们可自由经历从当代进入隋唐的叙事序列,规划设计以融入建筑与景观的复合体验为线索,着重打造了以下几个场景联系下的路径序列12

望·蜀冈:隋唐文物展示馆中,人们静坐于面向湖面与蜀冈的台阶上,接受隋唐纹案过滤下日出阳光的洗礼,感受此时此景下蜀冈西峰绿脉和公园水景之间,蒿草丛丛中泛出的一丝光晕带来的步入隋唐的门阶意境。

瞰·运河:公园中沙石铺设的银色“河”带,象征隋炀帝陵墓在大运河环绕下历史情节的并置。高低起伏中玉带流萤十三意的空间意味,无不流露隋炀帝浪漫诗句与景观营造之间的映射点滴。(www.xing528.com)

探·墓葬:过滤舱体的空间连续,不仅源于对墓葬的保护策略,更是空间不断转化引发的一步步接近历史的过程。这仿佛在讲述一个心情不断净化的过程,一个思绪不断清晰的过程,一个在叙述的过程中感知体验不断转折而变迁的过程。

观·双穴:隋炀帝与萧后墓葬的展现,让人们在不同高度,不同位置多方位体验墓葬的历史厚度。两片上下折叠的屋顶交叉空间透过的点点光线,仿佛漫天繁星守护者炀帝萧后的安身之所。人们可沿着轻质栈道环顾一周,感受在封闭的墓葬本体中,历史遗留下的点滴印记。

总言之,设计希望在墓葬、展览馆等建筑化的消减与景观系统的完善下,以人的体验行径为主要引导,带来线状路径上各停留节点起承转合下的叙事情节。

12 1 望·蜀冈;2 瞰·运河;3 探·墓葬;4 观·双穴的叙事体验序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