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历史空间与墓葬形制行为体验

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历史空间与墓葬形制行为体验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我们通过预测墓室温湿度以优化空间状态与覆土厚度,并形成墓葬中可除菌除湿的最佳状态9,使“平地起坟”封闭式的覆土形式,在还原了隋唐墓葬形制的同时,也满足了墓葬长效保护的保护需求。

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历史空间与墓葬形制行为体验

自墓葬开挖以来,墓室常年暴露在空气中,逐渐出现结构失稳、砖材的开裂粉化以及因受潮导致的苔藓等生物破坏,亟待进一步的保护处理。因此,技术介入势在必行。当然,技术带来的不仅是保护,更多还在于对传统墓葬形制和当代空间展示结合下的综合呈现与现代转译。

从挖掘结果来看,隋炀帝墓葬沿用西汉葬仪制度中的 “同坟而异穴”,其封土与炀帝墓室同中心,萧后墓室相对浅,墓道短,处于炀帝墓室的东偏南。就隋唐墓葬特征而言,隋炀帝墓葬具备当时鲜明的南方地域特征—“浅埋起坟”(或称“平地起坟”),这与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多,土地潮湿,地下水位高的气候特征相关。扬州的气温变化和高温高湿的环境使墓葬容易发生冻融循环,并容易促使菌类繁殖。由此,我们通过预测墓室温湿度优化空间状态与覆土厚度,并形成墓葬中可除菌除湿的最佳状态9,使“平地起坟”封闭式的覆土形式,在还原了隋唐墓葬形制的同时,也满足了墓葬长效保护的保护需求。由此,设计在墓葬保护的基础上,力图同时营造人们进入墓葬过程中的特殊空间体验,由此引发墓葬空间形态的生成,具体为10

9 对墓室提出的理想状态的温湿度

10 保护策略下的场景塑造

11 环形舱体引入的渐近墓葬体验路径

一、控制墓葬本体温湿度—建筑景观一体化形态生成

墓葬展示馆在还原封土型制的同时,以全覆土形成地景建筑。屋面与墙体覆土厚度达3 米以上,使墓葬本体处于一个稳定的热湿状态,达到人造覆土与夯土土层的热湿平衡。这种封土带来的建筑景观一体形态,让人们体验从室外向室内、从景观向室内空间自然步入的感知过程。(www.xing528.com)

二、减少外部干扰—技术引导下的环形舱体空间生成

结合参观者进入墓葬的流线,形成三个递进的空气过滤舱体,以减少外界环境对遗址本体的扰动,并同时形成具有过渡递进式体验的参观流线。让人们在逐个步入每个具有特定主题的舱体的观展中,体验不断的空间转折,并缓缓进入主体墓葬空间11

三、建筑退让遗址—墓葬遗址展示与观赏空间的确立

墓葬展示馆与隋唐文物展示馆选址考虑建筑结构对隋炀帝、萧后墓葬及周边小型墓葬的合理避让,地基结构与墓葬夯土外边界保持退让3 米以上,为日后挖掘其他小型墓葬预留空间。此外,建筑使用的大跨整体结构不干扰墓葬遗址,由此创造整体的遗址展示空间,并合理组织从周边环绕而下后并从中部直入其间接近墓葬的序列空间。

可见,建筑退让,覆土起坟、舱体连接等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带来的,是在保护措施基础上,空间与景观要素的生成策略。人们在循序渐进的空间体验中,以一种时间顺叙的引导,从“玉带流萤十三意”的现代景观,引入“别有相思永同心”的隋炀时代。历时式的叙事,在此时此地,以一种对墓葬形制的传承延续,一种对墓葬保护的技术引导,一种对墓葬体验的意境创造,让人们在时空穿越中感知多重文化景观的并置呈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