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大运河的申遗成功,在世界层面填补了大运河遗产的亚洲空白的同时4,为扬州的城市发展和优化带来了进一步的推动力,也更加巩固了扬州在大运河沿线城市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隋炀帝墓葬的发现,让这个大运河的开启者,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如何在保护中彰显其历史价值?如何让人们体验隋唐文化带来的历史印迹?……均成为规划伊始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不难看出,作为历史关联的情节要素,隋炀帝陵墓的发现与大运河申遗成功,带来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活力之源,并引发了大扬州景观格局重新整合的可能。原本唐子城、宋夹城湿地公园以及明清老城构成的南北景观轴,向西面蜀冈生态区延伸,以联系隋炀帝考古遗址公园5。这不仅是隋唐文化展示区范围的一次补充,也在“点、线、面、体”全方位格局的展现中[1],以另一种“面”的方式,强化了对景观系统的立体化重组。而大遗址历史保护格局的变化,也相应带来了景观格局与旅游结构的西向延伸。其中,陆路、水路的西行线路将围绕隋炀帝遗址继续展开,并逐步连接从外埠进入扬州的西面交通门户。
(上)4 世界大运河遗产分布图, 2014 年大运河的申遗成功,从世界层面填补了大运河遗产的亚洲空白
(下)5 大扬州景观结构向西面蜀冈生态区延伸,以联系隋炀帝考古遗址公园
可见,隋炀帝墓葬遗址的发现,在历史文化价值的现代解读的基础上,唤起了扬州全新的文化记忆。这种记忆,在还原城市历史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城市的内在活力,并以一种跨时代的叙事方式逐渐展开。这种活力的叙述,不是对活动事件符号化的再现,而是在一种历史与文化信息网络叠加的基础上,挖掘不同时空要素之间的潜在关联,以激发未来体验的可行性与呈现模式。新、旧信息之间,以一种互惠层叠而螺旋交织的状态,蒙太奇式地涌现于同一时段叙事平台的呈现之中。各种时空与信息的切片在图谱(Mapping)式的叠加之后,最终还原于现代日常体验下的重新诠释。于是,这种介入在历史层叠的不断开启中,作为另一个历史的切片,让隋、唐、宋、明、清的城市演变,汇集于当代的城市结构之中,并以一种综合而立体的大遗址系统,在动态的演变中陆续呈现。(www.xing528.com)
于是,遗址公园的规划,以价值提升、结构整合与产业引入的策略进一步探索其具体的实践意义:首先,在世遗价值的提升与城市气质彰显相结合的基础上,以墓葬保护为目标,明确规划的整体定位,即“大运河开创与传承的世遗价值的提升,大扬州王气与灵气的城市气质的彰显,大遗址墓葬与城址保护策略的整合”,并期待以“河(运河价值)、城(扬州气质)、情(才情叙事)”6 的主题出发,从历史文化、地理空间、景观结构等层次逐级展开;其次,遗址用地的向南延伸,打通与蜀冈西峰绿地视线与行为的通廊,将遗址公园融入景观步行系统之中,形成向东连接主要历史景观区域架构的整体夙求,建立遗址、老城、自然相辅相成的城市景观结构,以完成连接蜀冈西峰的结构调整;随后,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隋至宋)保护规划(2010—2030)》的基础上对《隋炀帝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保护区划进行调整建议,以提升该地区的保护等级,完善整体的遗址景观架构;另外,建议围绕隋炀帝陵墓遗址主题,引入产业经济与事件,建设相关的“扬州运河博览会”“世界运河遗产高峰论坛”及“隋唐文化步行街”等,以产业介入引发多元事件,从而带动地区的平衡发展。
简言之,大扬州城市整体文化景观结构的价值重组,成为其文化意义与景观诉求进一步叙述呈现的重要开端。
6 河(运河价值)、城(扬州气质)、情(才情叙事)的核心主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