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明至清,统管漕运事务的最高官员漕运总督均驻节于淮安。淮安府城文渠的文泽亦至,达清江文笔峰止,汇入玉带河。[9]板闸镇和清江浦的出现和发展脉络直接根源于与大运河相关的各类活动,而宗教、文化、教育类建筑也因循大运河走向分布7。
淮安城西北隅,里运河畔、勺湖之西南有文通塔,本是佛寺浮屠,属龙兴寺,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三年(603),原为木塔,后经历代重建、改建、重修。建于明崇祯二年(1636)的淮安府城南门护城岗上的龙光阁,依顺郡城之形,与文通塔南北首尾相应。
两处“文峰”,一居东南,一居西北,为壮淮安一地文风5。
自明代开始,随着清江浦开埠、四道闸修建、转运仓落成、造船厂投产,清江浦一带遂逐渐繁华,成为漕运、盐运和水利等的要津,而作为漕运中枢和水务要地、沟通南北文化的淮安6 枢纽地位在很大程度为其所取代。
淮安府城文渠的文泽亦至,达清江文笔峰止,汇入玉带河。[9](www.xing528.com)
板闸镇和清江浦的出现和发展脉络直接根源于与大运河相关的各类活动,而宗教、文化、教育类建筑也因循大运河走向分布7。在这一系列建筑中,乾隆南巡数次经临慈云寺瞻礼,亦证明其曾为南巡水路上的重要节点。
5 清代淮安文运风水形势(文通塔、文渠与龙光阁)引自:参考文献[13],底图出自:阮仪三《神州鸟瞰系列一·古城留迹》第54 页《同治十二年(1873)淮安城图》
(上)6 清代淮关各关口及分口引自:参考文献[9]“海运港口城市太仓和漕河管理城市淮安”一章,底图出自:(明)马麟修,(清)杜琳等重修,李如枚等续修,《续纂淮关统志》,《淮关分图》,刘捷摹绘
(下)7 清代淮安清江浦文化教育建筑分布引自:参考文献[9]“淮扬城市文化教育图景”一章,底图出自:(咸丰)《江苏清河县志》《清江浦图》,刘捷摹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