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叠加产权信息的类型学地图不仅能够清晰表达梁柱、墙体、门窗洞口等物质要素,亦可反映居住者生活模式的变化以及对空间的占据。南侧沿马道街为主要出入口,整个地块属于一户人家,由外至内依次布置门厅、正厅、内宅,私密程度逐渐增强。至1990 年代马道街路面拓宽,41 号建筑沿街的门厅被征收并拆除,五进建筑只余四进。
通过绘制小西湖不同时期的类型学地图,不难发现,在中国传统街区形态和建筑类型演变过程中,土地和房屋的产权属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叠加产权信息的类型学地图不仅能够清晰表达梁柱、墙体、门窗洞口等物质要素,亦可反映居住者生活模式的变化以及对空间的占据。
以类型A 中的马道街41 号建筑[6] 为例,民国时期狭长的地块内包含五进建筑和四进院落,局部有厢房连接。南侧沿马道街为主要出入口,整个地块属于一户人家,由外至内依次布置门厅、正厅、内宅,私密程度逐渐增强。至1990 年代马道街路面拓宽,41 号建筑沿街的门厅被征收并拆除,五进建筑只余四进。原本第二进正厅的南侧加建一排平屋顶单层建筑,用于沿街商业出租,内部院落多处增建厢房,容纳厨房、厕所等辅助功能。
相比于建筑本体的局部拆除和增建,更大的变化在于内部居住人群的构成和生活模式。这种变化无法单纯在地面层平面中解读。现场调研中,仔细核对每一户居民的产权信息和实际活动范围,在类型学地图上叠加土地权属和房产权属,以此为基础表达分户和入户方式、公共—私密空间序列、功能分区等信息。与历史地图的对比,清晰展现出这种变化:由于马道街拓宽而缩小的地块被多达10 户家庭共同占据,原本的独立入口转变为公共出入口,内部院落以及每进建筑的中跨变成半私密的共享空间,除了必需的交通走道,这个空间或堆置杂物,或加建为厨房、厕所等。明清大户人家的多进合院宅第成为大杂院式的城市集合住宅17。
16 南京城南地区居住建筑典型布局参考文献[9]
17 马道街41 号(www.xing528.com)
18 小西湖西北角地块
C 类型设计策略
D 设计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