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城市的历史空间与空间历史大揭秘!

中国古代城市的历史空间与空间历史大揭秘!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又逢原平晋县城被汾水所冲,遂迁县治于晋阳古城基址之上,是为太原县城,此时距晋阳古城被毁已经整整400 年了1。[5]42 唐代常将京城称为凤城、凤京、凤凰城或是丹凤城,晋阳古城在唐代发展至顶峰,亦有“凤凰城”的美誉,建立在晋阳古城遗址之上的太原县城的“凤凰城”之谓也正是继承于此,代表了当地民众的文化需求和美好愿望,城市构成要素也因此附加了文化内涵3 4。

中国古代城市的历史空间与空间历史大揭秘!

史记·晋世家》载:“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歌乐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2]179这则“桐叶封弟”的优美故事,不仅说明了今太原地区早在周代的第一次归于大化、分封诸侯的历史,其中更是饱含道德批判的哲思。此后,这片土地拥有了辉煌无比的历史。

春秋时期晋国赵简子首筑晋阳城,其后三家分晋,晋阳作为赵国初都70 年;南北朝时期,晋阳先后成为东魏、北齐的别都;唐代则与洛阳长安并称“三都”,是为北都,《唐会要》载:“都城左汾右晋,潜丘在中,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三千一百二十二步,周万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宫城在都城西北,即晋阳宫也。”[3]95 至此,晋阳城已建设成为横跨汾水的三城联合格局,玄宗游历时发出:“并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的绝美赞叹。

唐末五代动乱,先后有九位霸主依托晋阳称雄,晋阳城亦为北宋政权最后征服的割据势力所在,并于太平兴国四年(797)以“国家盛则后服,衰则先叛,不宜列为方镇”为由,将1500 年的壮阔历史付之一炬,次年(798)又引晋水、汾水灌毁废墟,而迁并州治于榆次,于别处另建周边两公里的小城,改为平晋县,意为“平定晋阳”之意。三年后(801)于唐明镇筑太原府城,直到嘉祐四年(1059)才重新设置太原府治。[4]14

1 太原地区古代城市建设演变

2 太原县城周边水系及风水格局示意底图引自:《道光太原县志》

明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藩王分封制。此时的晋阳古城早已荒蛮,龙城之说不再成为新王朝的禁忌,太原客观天然的地理位置再受重视,明太祖三子朱棡,封晋王,主太原,成为最早入住封地的藩王之一。历史的偶然让人感慨,洪武四年(1371)即太原府城建成后的第三年,在晋阳古城遗址上修建晋府宫殿,“木架已具,一夕大风尽颓,遂移建于府城”。又逢原平晋县城被汾水所冲,遂迁县治于晋阳古城基址之上,是为太原县城,此时距晋阳古城被毁已经整整400 年了1。(www.xing528.com)

县城位于西山九峪东侧正中,汾河西侧谷地上,西山一带山脉对其形成拱卫之势,汾河在其西侧蜿蜒自北向南而去,东西两侧的山脉与河流呈现完美的拓扑对称,是背靠龙脉,左青龙右白虎,前有流水绕的理想风水格局。县城东西长,南北窄,北关瓮城门开向东面,东关、西关、南关的瓮城门则皆为南向。究其原因,北方是北元势力南下抢掠的方向,作为明初九边重镇之一的太原地区,城墙的不对称建设是基于军事防御考虑做出的调整。当代的测量证实县城方位不是严格的正南北,有一定角度的偏差,再对应考古地图可得,这是与晋阳古城遗址方位保持一致的结果,而后者乃是根据西山带的山脉走向定位2

根据当地传说,太原县城的北门为凤首,瓮城门洞朝东,代表凤首向东顾盼,有“丹凤朝阳”之意,瓮城内道路南北各有水井一眼,象征凤之双目。东西瓮城门洞皆向南开,如凤之双翼。南门外建有巍峨高耸的宝华阁,乃是高高翘起的凤尾。城内十字街的交汇处为凸起的好汉坡,又拟为凤腹。[5]42 唐代常将京城称为凤城、凤京、凤凰城或是丹凤城,晋阳古城在唐代发展至顶峰,亦有“凤凰城”的美誉,建立在晋阳古城遗址之上的太原县城的“凤凰城”之谓也正是继承于此,代表了当地民众的文化需求和美好愿望,城市构成要素也因此附加了文化内涵3 4

3 明太原县城城市结构底图引自:《嘉靖太原县志》

4 清太原县城城池形态底图引自:《道光太原县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