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51308100),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20120092120004);主持:沈旸。原文刊载:沈旸、周小棣、马骏华《基于多重保护主体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9月(第45卷第5期)。录入本书有增删。
伴随着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其表现之一即掀起了一股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热潮。截至2010 年年底,有16 个城市进入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程序,申报数量之多、申报时间之集中是1982 年公布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1]29
太原即为其中之一员。太原有着2500 年的建城史,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却一直未能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当今天这样一个传统重工业城市开始升级转型时,所面对的却是文化遗产的严重碎片化。在太原划定的五片历史文化街区中,明清太原县城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太原县城)是面积最大、情况最特殊的一处:
首先,太原县城独处于主城区之外,尚存有较完整的明代城市格局。其城市边缘的区域性质、乡村式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皆使得保护规划工作更接近于历史城镇保护的层面。(www.xing528.com)
其次,太原县城占压在晋阳古城的遗址之上。2001 年5 月,晋阳古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鉴于大遗址面积广阔,考古工作尚未全面展开,地下埋藏情况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2009 年2 月编制了《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纲要》之后只能暂停,这也使太原县城的保护规划工作举步维艰。
再次,太原县城的历史遗存碎片化和民俗文化鲜活化之间的矛盾。县城的城墙仅有部分残存,重要的公共建筑多已损毁;保存较完整的民居也分布零散,新建民居呈现出北方农村千人一面的常见景象。然而,县城仍然继承了传统乡土社会的文化习俗和社区网络,发达的非物质形态遗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物质遗存的缺失。在梳理碎片化历史遗存的同时,如何使民俗传统得以延续,理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是街区保护面临的又一难题。
在工作方法上,太原县城保护规划的编制也体现出区别于一般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为配合名城申报工作的推进,名城与街区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同时进行,可以避免名城规划对下一层级保护所带来的政策修改上的难度。反之,街区规划也有力地支撑了名城申报的顺利进行。二者同时编制、互为补充的模式,或许也是城市遗产保护的一条有效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