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把山西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的,而事实上,山西南北纵深较大,境内地形复杂多样,每一阶段的城池修筑不会平均进行,不同区域间差异较大。绘制6 个阶段城池修筑工程的分布状况4,据之又可以发现一些特别的现象:
第1 阶段:土木堡之变(1449)前的城池修筑主要集中在北方边城及南方的交通要道之上,而山西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城市直至明立朝已80 年皆无城池修筑。这一变化表示为晋中、晋西南和晋东南在1368 年至1448 年间近乎水平的直线;而在晋北修城频度图中的斜向直线则表示了此区域的修城活动在此间未有间断,两者对比明显。5
第2 阶段:土木堡之变带来了明代山西的第一个修城高峰,除部分北方边城仍有修筑外,这些城市大多集中于太原以南的地区。对于山西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城市而言,这是它们在明朝建国后的首次修城。本阶段城池修筑的重心开始由北向南移。北部边城在此次变故中未有如中部和南部城市如此明显的转折,大概与其一直未间断的城池修筑有关。对应于晋中、晋西南、晋东南在1449 年之后的显著转折,晋北则为较直的斜线。
第3 阶段:正德六年(1511)“流民作乱”,[6] [9]636“诏天下修城”后的城池修筑状况。城池的修筑主要集中在山西南部,北部修城较少,这与起义军的活动范围大致对应。
4 明代山西修城阶段
5 修城频度(www.xing528.com)
第4 阶段:以嘉靖二十年(1541 年)俺答“倾力南下”[7] [9]为起点。俺答突破了山西北部的两条防线,劫掠了晋中、晋南的许多城市,“从此太原以南各地屡遭侵扰”,[10]376 可以说是对太原以南城池防御能力的一次考验。与之对应,这一阶段的修城仍然以山西中部、南部为主。太原府南部诸县、西部汾州、岢岚州、东部的平定州在1542 年左右集中修城;山西南部也在这时受到了掠夺,出现了大量的城池修筑工程。晋中是受此事件影响最为强烈的地区,其次为晋西南和晋东南,而晋北的修城频度曲线自1541 年起至1579 年出现了一段凹曲线,表示该段时间里持续加速的城池修筑异于中南各区的曲线走向。隆庆元年(1567)俺答大举入侵,由兴、岚、崞县直犯灵石,逼霍州以窥平阳、汾属一带,杀掠无算,破石州,屠其城,其为残毒百年未有之变,由此促发了新一轮的城池修筑高潮。晋中、晋西南的修城频度转折最大,其次为晋东南和晋北,与犯境的区域大致吻合,此后的修城高潮便逐步减退。在晋东南和晋西南,1570 年后的修城工程迅速趋缓,而北方则持续到1579 年左右修城频度才开始转而下行。
第5 阶段:自1567 年至1571 年间集中修筑了大量城池。此间的重要事件为隆庆五年(1571)俺答与明朝议和,[8]此后双方和平相处达40 年之久。但和平协议并未能在中部和北部立刻见到效果,反而修城的高潮一直持续到1579 年,可能与此时明廷修筑边城、巩固边防的政策有关。
表2 战乱与修城区域对照
第6 阶段:崇祯四年(1631)流寇为乱,[9] [9]938 导致了明代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城池修筑,主要集中于平阳府汾河沿线的一些城市,与农民起义军的行进路线大致相同。
通过对6 个阶段城池修筑地域特点及其间发生的重要战事的梳理,可以发现城池修筑的区域通常就是战乱破坏、波及的区域,这种对应关系,在明代山西自始至终都是存在的。但战乱与修城只是一种模糊的区域对应关系表2,城池的修筑是一个延续、渐进的过程,下一阶段城池的修筑总是在上一阶段修筑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城池修筑的工程类型又当有别。如果上一阶段城池修筑较好,那么下一个阶段,即使大战在即,也不需要大规模兴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