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城市中丰富的藏书类文化

中国古代城市中丰富的藏书类文化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8]41,144不过,商贾之中不乏家富藏书者。“扬州藏书向推马氏小玲珑山馆,藏书八万余卷。”马曰琯“家多藏书,筑丛书楼贮之。”[13]卷一40 再如程晋芳,聚书五万余卷,筑藏书楼名“桂宦”。淮安富商类同于扬州,儒贾共备,家中书塾多有藏书,只不过所居宅院,园亭之名更胜,以藏书闻名者寡闻。

中国古代城市中丰富的藏书类文化

清代扬州最大的学术收获—《四库全书》馆(文汇阁,又称御书楼)要归功于其作为全国盐业中心的地位。乾隆四十五年(1780)阁成,四十七年(1782)《四库全书》成,分贮于北京紫禁城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故宫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圣因寺文澜阁等七处。这种分布证实了长江下游三角洲作为清代文化生产力核心所在的非凡意义,“高宗垂念江浙为人文渊薮,特命多缮三分,颁贮浙江文澜、金山文宗与此阁为三,江南实得其二,典司出入,掌自盐臣,寻又恐徒供插架,无裨观摩,诏许愿读中秘书者,就阁传钞。嘉惠艺林,旷古未有。”[49] [47]与北方分馆不同,南方分馆很容易为众所公认的学者大儒们所用。[48]264 文汇阁“以恭贮《图书集成》,赐今名,并‘东壁流辉’额”。[50] [47]“凡三层……最下一层中供《图书集成》,书面用黄色绢。两畔橱皆经部,书面用绿色绢。中一层尽史部,书面用红色绢。上一层左子右集,子书面用玉色绢,集用藕合色绢。其书帙多者用楠木作函贮之。其一本、二本者用楠木版一片夹之,束之以带,带上有环。”[15]卷四·新城北录中104

文汇阁的存在确认了扬州在全国的突出地位,食盐专卖、徽州商绅与支持了该城繁荣的高层官场之间的联系在扬州文汇阁典书官的任命上得到了具体化:本籍仪征、在扬生活、为歙商子弟的谢溶生,此外扬州盐运使和江南各督抚均担负为文汇阁征集藏书的责任,扬州盐商也曾经请求为扬州文汇阁和镇江文宗阁提供资助,却遭到了拒绝。[48]41,144

不过,商贾之中不乏家富藏书者。“扬州藏书向推马氏小玲珑山馆,藏书八万余卷。”马曰琯“家多藏书,筑丛书楼贮之。”[13]40“百年以来,海内聚书之有名者,昆山徐氏、新城王氏、秀水朱氏其尤也,今以马氏昆弟所有,几几过之。”[51] [38]93 修《四库全书》时,曾诏征江浙藏书家秘本,马氏呈送书籍被采用者多达776 种,受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艺林深以为荣。小玲珑山馆除具藏书美名外,“马版”刻书也为后世仰羡,谢国桢在《明清史谈丛》中感慨道:“我曾得到过清雍正己酉(1729)扬州马氏小玲珑山馆仿宋雕刻的《韩柳年谱》,是一部雕刻精美的书籍。”[38]92 此种溢美定评实不为过。

5 个园中的丛书楼

自摄2007 年11 月(www.xing528.com)

6 瓠园石额

①石额今存扬州皮市街耿家巷28 号后院井栏,瓠园后为何氏壶园。②参考文献[38]第115 页,周泽华摄

令人称奇的倒是关于小玲珑山馆的历史健忘,长期以来其位置都无法确认,直到1980 年代,(清)张庚有关该馆的画作被发现,才为这个谜团提供了惊人的答案,即终于首商黄至筠之手,乃黄氏个园。[3]181 今扬州个园中尚存丛书楼5,虽位置和规模都非复当年,然文化精神得以传承。此外,“其有与马氏匹者,惟陈氏(陈征君)‘瓠室’最知名于时”6[13]卷一40 再如程晋芳,聚书五万余卷,筑藏书楼名“桂宦”(因楼前有桂树)。淮安富商类同于扬州,儒贾共备,家中书塾多有藏书,只不过所居宅院,园亭之名更胜,以藏书闻名者寡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