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运河治理:南北物资畅通,徽商社区形成

明代运河治理:南北物资畅通,徽商社区形成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的运河治理使南北运河运输江南物资至京城较为通畅,政府规定漕船可携带附载土宜,在沿途自由贩卖,免征钞税。因此,扬州城区由东、南两方向趋向运河延伸,实乃必然之趋势。新城则主要是商业区与居住区,靠近运河的地区是城市的边缘地带,集中了与运河转运作用密切相关的城市功能,运河的繁忙造就了沿线的繁荣。因河下一带行盐方便,徽商主要居住在新城沿运河一线,形成了徽族聚落。

明代运河治理:南北物资畅通,徽商社区形成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皇朝的政治中心远离富庶的东南地区,但官俸军饷和日用百货仍仰给于江南,永乐初(1403— )即对江南漕运采用海陆兼运的办法,及至永乐十三年(1415)罢海运粮,平江伯陈瑄造船、疏浚漕路。明代的运河治理使南北运河运输江南物资至京城较为通畅,政府规定漕船可携带附载土宜,在沿途自由贩卖,免征钞税。[4] [10]这样既促进了南北物资的交流,又能繁荣沿岸城镇经济,为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5] [10,11]

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军队攻克扬州,兵燹劫余,佥院张德林在宋代大城西南隅改筑城垣,此为明扬州旧城。宣德四年(1429)于扬州旧城东南濒临运河处设广陵钞关,清袭明制。钞关既是关务所在,又为城中去外埠的交通孔道,所以游民骈集。由于扬州旧城东面远离运河,不仅难以发挥运河沿岸城市转输贸易之功能,城市本身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也成了问题。加上其后人口繁庶,以致城小不能容众,更成为突出矛盾。因此,扬州城区由东、南两方向趋向运河延伸,实乃必然之趋势。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侵掠扬州,为防倭寇而于次年(1556)建新城,位于宋大城东南角,西挨旧城,东南以运河为护城河,运河从新城南面、东面流过,城墙比前代更加靠近运河。[6][12](www.xing528.com)

明清扬州新、旧二城功能分区明确:“新城盐商居住,旧城读书人居住。”[13]卷一41旧城的基本功能是官署区(扬州府署、扬州卫署、江都县署、盐政署院及军署、军储仓)及相关的文化建筑(府学、文昌阁)、寺院区(城隍庙、禹王庙、石塔寺等)。新城则主要是商业区与居住区,靠近运河的地区是城市的边缘地带,集中了与运河转运作用密切相关的城市功能,运河的繁忙造就了沿线的繁荣。[14]45 “钞关东沿内城脚至东关,为河下街。自钞关至徐宁门,为南河下;徐宁门至缺口门,为中河下;缺口门到东关,为北河下。计四里。”[15]卷九·小秦淮录191 南河下往北的引市街则是商人们交易“盐引”的地点。因河下一带行盐方便,徽商主要居住在新城沿运河一线,形成了徽族聚落。[7] [4]“巨室如云,舆马辐辏”[15]卷六·城北录 105,居扬城豪华住宅之首。“造屋之工,当以扬州为第一。如作文之有变换,无雷同。虽数间小筑,必使门窗轩豁,曲折得宜,此苏、杭工匠断断不能也。”[16]卷十二·园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