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业依附孔庙:历史空间与中国古代城市

商业依附孔庙:历史空间与中国古代城市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后世庙学制的建立与完善,“槐市”已演变成为一种代称,历史的回响恐仅限于槐树成了孔庙之中的常见树种。亦即,小型城市的用地限制或为市场出现在孔庙周边的重要动因。依此推论,至少“书市”业态的出现及依附于孔庙也是可能的,今日某些城市据孔庙建筑遗存开办书市及其他相关文化产业,或可视作传统的延续和发扬9。

商业依附孔庙:历史空间与中国古代城市

早在西汉,位在长安南郊的太学即有“槐市”一说。“太学中列槐数百行,诸生朔望会市,各持其土物及经书买卖、议论。”[5]卷三十二·陕西布政司古迹槐市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城市和时代背景:①长安自身的居民聚居和相应的生活市场在城市北部,太学则在南部的礼制区,氛围迥异,自不会常设市场;但限于南北距离,生活不便,且游于太学者甚众,遂逢每月初一、十五,自发集市交易本郡土特产书籍乐器等,既可补度日之资,又增学术及情感交流。槐市无围墙、房屋,即为临时集市之明证。②时间跨度上,西汉距离春秋战国并不遥远,太学尚存百家争鸣之“稷下”[5] 遗风,又未有孔庙之立,与后世孔庙的肃静特质还是存在差异的,偶尔的集市亦无伤大雅。

随着后世庙学制的建立与完善,“槐市”已演变成为一种代称,历史的回响恐仅限于槐树成了孔庙之中的常见树种。亦即前文述及的,喧嚣混淆的城市环境乃为孔庙选址所避讳。然而,某些城市的孔庙附近仍是逐渐出现了商业活动,“学前街”亦成其市场之代名词。或有如下几种可能:

(1)孔庙为大量学生聚集和生活的场所,出于日常所需存在着一定的购买力,以就近原则考量,相关的社会服务出现是符合商业经济运作规律的,今日大学校园周边密集的“学生经济”即为典型表现。但明地方孔庙附近市场仅得3 例,并不足以构成立论的基础,就古代地方城市(尤其县级及以下)而言,囿于城市规模,出现城市副中心或多重城市干道的可能性皆不大;而孔庙以其在城市构成中的地位和影响,大多选址于主要街道;如此,市场和孔庙发生交集的几率还是颇大的,前3 例皆为县城,或为一证。亦即,小型城市的用地限制或为市场出现在孔庙周边的重要动因。

(2)孔庙的日常经费来源除学田外,有的地方政府亦会酌情拨部分房廊屋产归其所有,以坐收租房之利。如北宋靖康间(1126—1127),建康府学岁入1824 贯,其中一成即为学田之外的房廊71 间及酒坊3 处的创收,[6]卷二十八· 儒学志一类似情况在不少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神宗即位初(1068—)右正言孙觉即有关于州县学经济状况的概论:“朝廷自庆历以来(1041—),诏天下立学,郡县往往有学舍、官田、房廊之利。”已将房廊与学田并称为两大经济来源。又据徽宗御制《辟雍记》,大观二年(1108)诸路统计上报的州县学房廊总数已达9.1 万余楹,足以说明房租收入所占比重之大。[6] [7]当然,房产可以位于城市中的任何地方,但若政府所拨或孔庙自建的房产选址在附近,孔庙周边的商业活动则应运而生了。如南宋嘉定三年(1210)庆元府学自建房屋23 间用于出租,市场效应迅速蔓延,以致孔庙边界模糊不清,唯恐“地久浸失疆界”,不得不在宝庆二年(1226)“计其丈石,埋石以识之”,[8]卷十三·学校6308 前后不过二十年。(www.xing528.com)

(3)早在五代,雕版印刷技术就已盛行,[9]65“时(后唐长兴三年[932])宰相冯道以诸经舛谬,与同列李愚委学官等,取西京郑覃所刊石经,雕为印板,流布天下,后进赖之”。[10]六百八学校部刊校宋时更加普及,并得到大发展,刻书几成高盈利行业,如国子监刻书除“以备朝廷宣索赐予之用”,还“出鬻而收其直以上于官”。[7] [11]地方官学亦广开刻书之门,尤其在北宋中期以后,印刷业的官方垄断松动,私刻、坊刻及各地官刻业迅速发展,部分发达地区凭借雄厚知识和人才储备,更成为重要的印刷生产销售部门。[7]25-26 此后,地方刻书现象几为常态,只是各朝或各地情状强弱不一罢了。依此推论,至少“书市”业态的出现及依附于孔庙也是可能的,今日某些城市据孔庙建筑遗存开办书市及其他相关文化产业,或可视作传统的延续和发扬9

毕竟,孔庙的肃静特质为首要,与市场共处并未在古代城市发展史中形成主流;若对商业依附于孔庙的现象作城市理论层面的注解,或以陈薇先生一语拨尽迷雾:“有什么比经济更能主宰人的生活状态及城市运转和兴衰状况呢?政治制度固然重要,但相对于经济活动而言,通常它对于地方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则降为次要。”[12]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