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活化利用南海康有为故居-南海古建筑历史文化

活化利用南海康有为故居-南海古建筑历史文化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4年9月22日,康有为故居被公布为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精神,南海市政府对康有为故居做好“四有”工作,划定了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利于管理,安装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说明牌。2010年6月,康有为故居被公布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此同时,对康有为故居周围的土地实施征用,有效地控制了乱建乱拆的现象,保留了农村的自然环境。

活化利用南海康有为故居-南海古建筑历史文化

如何保存和活化历史建筑,为它们注入新的生命,以创新的方法予以善用,在保护和可持续之间取得平衡。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有为故居历史建筑的活化案例为例,探讨该案例在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实施方面的创新,以及案例对于历史建筑保护实施策略的启示。

康有为故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塘乡苏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丹灶镇政府管辖,由丹灶文化站负责日常管理。康有为故居原名“延香老屋”,是一座清代三间两廊硬山顶建筑,建筑面积约81平方米。故居原建筑部分毁于抗战时期,1983年南海县人民政府拨款按原貌修复。1986年,在故居旁兴建了康有为纪念馆,占地面积为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

(一)康有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

1.对康有为故居的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划定康有为故居保护范围。1984年9月22日,康有为故居被公布为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6月,康有为故居被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居保护范围为:从主体建筑物外围墙起向外延伸,东85米,南110米,西60米,北9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从保护范围外缘起,向外延伸60米。1994年7月,康有为故居被公布为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康有为故居纪念馆被公布为佛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1月,康有为故居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南海市政府再次拨款对康有为故居进行外墙翻新粉饰,康有为故居旧貌换新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精神,南海市政府对康有为故居做好“四有”工作,划定了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利于管理,安装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说明牌。2003年,佛山市提出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在广东省建设厅和佛山市政府共同组织召开的《佛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纲要)评审会上,康有为故居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保护范围。2005年1月1日,康有为故居、纪念馆被公布为佛山市南海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6月,康有为故居被公布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对康有为故居周边环境的保护。

南海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保护康有为故居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于1983年拨出专款修复康有为故居,按照古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根据珠江三角洲建筑特点对康有为故居进行了复原,并树起幸存的康有为1895年中进士后在家乡竖立的旗杆夹石。与此同时,对康有为故居周围的土地实施征用,有效地控制了乱建乱拆的现象,保留了农村的自然环境。1998年南海市政府曾对苏村康有为故居周边实行征地31.3亩,征地款30万元已付给苏村经济社。由于拆迁安置工作难度较大,康有为故居周边房屋的征用工作陷于停顿。现红线范围内村民房屋未征用,村民如常生活在故居周围。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所住的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由于住房在红线范围内,需要维修和改建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制约,形成了矛盾。现在不少村民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同意政府征用所住的房屋。对此,丹灶镇政府也相当重视,多次派专人实地了解情况,倾听村民要求,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从康有为故居的开发利用长远考虑,规划以康有为故居的保护范围为核心,包括其周边的历史环境、苏村的历史建筑群等,现在是着手解决当年征用和迁移故居保护范围内村民的有利时机。南海区政府现在可以利用这一契机,逐步征收保护区内村民的房屋,凡是符合清代的房屋均可征收、利用,还原康有为生活时期的原貌,提升、保护康有为故居周边环境。[4]

3.对康有为故居的利用。

南海是岭南文化的古郡,也是戊戌维新运动的发源地,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出生在南海。南海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特别是在历史名人方面,资源非常丰富,发展潜力很大。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时,要注重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保护文化遗产,提升地方的文化品位。因此,要充分重视发挥名人效应,利用康有为的名气来提升南海的文化影响力。

图9-2 康有为故居外貌

(1)召开康有为学术研讨会 。

为深入挖掘康有为思想的丰富内涵,促进康有为思想的研究,自1983年以来,由广东康梁研讨会与广东省社科院每五年牵头举办一届康梁学术研讨会,先后在广州、南海、新会、青岛等地召开,并将研讨的论文结集出版。1998年和2008年,由广东省康梁研讨会、广东省社科院与南海市(区)政府主办的“康有为诞辰140周年和戊戌运动100周年”与“戊戌变法110周年和康有为诞辰150周年”两届学术研讨会在南海召开。

(2)举办康有为史迹展览。

1998年9月,为迎接“康有为诞辰140周年和戊戌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南海市委、市政府拨出专款13万元,由南海博物馆牵头,对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内外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并将纪念馆原来的“康有为生平史迹展览”进行重新调整,调整后的“康有为生平史迹展览”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康有为的青少年时代”,第二部分为“康有为早期的维新活动”,第三部分为“维新运动高涨与百日维新”,第四部分为“戊戌喋血与海外生涯”。调整后的基本陈列,无论从内容设计方面,还是从形式设计方面都比原陈列展览上了更高的档次。展览布局合理,设计新颖;主题突出,观点鲜明;内容体系完整科学,人物评价公允,全面、客观地介绍了康有为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而艰苦探索的一生。为配合研讨会的召开,南海博物馆还举办了《康有为文物精品展览》,展览精选了康有为后人捐赠的69件珍贵的文物,充分挖掘文物的内涵,使展览具有令人信服的历史感和真实感。

2008年,为纪念“戊戌变法110周年和康有为诞辰150周年”,南海区政府投入200万元对康有为故居、纪念馆环境进行了改造及展览的更新,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以崭新的面貌正式重新对外开放。展览通过文物、珍贵的历史照片、文字图表、油画、复原场景等,结合了多媒体技术和声光电技术等现代陈列手段,客观、公正、翔实地表现出康有为充满爱国激情和改革精神的一生,为观众呈现了当年康有为领导维新运动的真实历史。

南海博物馆还利用康有为后人捐赠的康有为文物和征集到的康有为书法、信札、手稿,先后在南海、广州、青岛、北京人民大会堂等地举办康有为书法作品展览,备受瞩目。

(3)出版康有为书籍

二十多年来,南海各级文史机构先后出版了《康有为文集》丛书系列;南海博物馆从不间断对康有为文物的征集工作,利用征集到的康有为书法、信札、手稿,通过几年的校对、订正和翻译,出版了《康有为手迹》;此外,南海博物馆还出版了由马洪林著的十册《康有为集》、《康有为与近代文化》、《康有为与改革创新》等,为国内外研究康有为思想的学者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资料。

(4)发展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康有为故居作为南海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山市南海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大批前来瞻仰学习康有为爱国、改革精神的中外游客,成为广大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康有为故居现已向游客免费开放,丹灶镇已分期整治康有为故居周边环境,拓宽通往故居的银丰路,并增设了康有为书法文化墙和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一直是各地中小学生理想的第二课堂。为此,康有为纪念馆积极同各地中小学校联系,让他们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目的、有计划、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深入、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此举得到各中小学校的积极响应。康有为故居、纪念馆每年都接待来自广州、佛山等地的中小学生,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如今的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已成为集保护、陈列、教育、宣传及学术研究于一体的重要基地。

(二)康有为故居的活化利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1.政府主导,活化建筑遗产。

2013年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考察了丹灶镇康有为故居,提出要将康有为故居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景点。康有为故居是南海的重要旅游文化资源,借此契机,可扩大南海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加强康有为故居的旅游与环境保护,以确保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自此,南海区文化部门组织规划部门、丹灶镇政府、文化专家就康有为的人物历史价值召开多次讨论和研究,并到北京南海会馆、青岛康有为故居进行考察调研,认为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史名人,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甚巨,对于研究近代中国思想、政治、学术等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价值。其诞生之地——康有为故居不是普通的文物,更不是简单的一般建筑,它与康有为、与近代中国变革历史紧密相连,是一种文化,承载着深沉的人文价值;是一座宝藏,可供南海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根据文化部门的研究,区镇两级联动,结合片区的发展定位和丹灶镇的实际情况,提出以康有为故居为依托,建设康有为主题文化公园,命名为康园,同时借助康园的建设完善周边的配套设施、提升片区定位,活化康有为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2.活化建筑遗产——康园 。

佛山市、南海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康园的建设,佛山市财政局投入5000万元,南海区财政投入2亿元。2013年以来,由南海区政府牵头,决定活化康有为故居,通过对康园的规划设计,对康有为故居进行保护与提升,结合周边用地,建设康有为主题文化公园,提升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名人的影响力,打造南海西部文化旅游的名片,实现丹灶观园、西樵望山、九江看水的特色旅游格局。以文化旅游作为引领,完善城市功能的配套设施,带动樵丹路以西片区整体功能提升和发展,加快推进区域土地的整合和“三旧”改造工作,提升土地价值,促进城市更新。同年8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康有为故居保护规划》,包括“文物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范围”两个层次。康园项目范围包括:文物保护区范围、康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范围、康园生态保护区范围。(www.xing528.com)

(1)划定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范围。

①文物保护范围:自故居外墙起向东北延伸53米,向东南延伸58米,向西北延伸16米,向南延伸105米,西至纪念馆前水塘西岸,总面积1.1公顷。根据《康有为故居保护规划》,“本范围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污染文物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

②建设控制范围:东至银丰路,向北从保护范围外缘起延伸46米,向西从保护范围外缘起延伸43米,南边与保护范围重合,总面积2.42公顷。根据《康有为故居保护规划》,“本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总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本地带内新建筑必须在形式、体重、色彩与文物建筑相协调,新建筑高度应控制在9米内。环境整治、铺装、绿化、植被、街具设计等应与文物协调”。

(2)规划康园修建性详细范围。

康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范围北至规划大同路,东至银丰路,以苏村为界,西至官山涌,总面积10.01公顷。以康园的主体建筑为主。

(3)规划康园生态保护区范围。

康园生态保护区范围东与康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范围及安置区范围西边界重合,西至珠二环高速,总面积16.72公顷。以康园的生态保护和景观协调为主。

(4)规划将保护范围内居民迁出。

部分村民居住建筑风貌及功能与故居不协调,建议将保护范围内居民迁出进行安置,同时将居民建筑功能置换,进行提升改造。

通过对康有为的生平和造诣中对国家社稷、国粹艺术国学文化、国之展望有重要现实意义及推动价值的内容加以概括,确定康园的文化定位。国家社稷——康有为生平从“万木草堂讲学”到“公车上书”再到“戊戌变法”等,都浓缩了时代变迁的背景;国学艺术——康有为生平中对书法、绘画、诗词、建筑等方面都颇有研究和造诣,浓缩了对传统艺术的钻研;国学文化——康有为生平对先秦诸子学说及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学习,对国学典籍的收藏等,浓缩了对国学文化的传承;国之展望——康有为晚年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体现了康有为的先锋精神,南粤思潮的历史意义,以及对美好愿景的展望。通过康园的建设将“康文化”进一步延伸和挖掘,延伸和推广“康”品牌,以康园开发建设作为触媒,成为更大范围内城市更新的动力。

康园功能分区规划:以“国脉康园”作为分区的依据与原则,将康园作为动态展场,以康有为生平的重要阶段为分区主题,分为早期积累、中期辉煌、晚期沉淀及南粤展望四大分区,并以时间作为游线进行串联。

第一,早期积累展区。为康有为1858—1891年时期的展现。康有为于1858年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敦仁时里延香老屋。8岁起在祖父身边读书诵经,接受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少年时期在七桧园内,从澹如楼及二万卷书楼搬出书,在百年古桧树下放声朗读。1876年,始从广东著名学者朱次琦于九江礼山草堂。1879年入西樵山,学习道教佛教经典,吸取西方进化论和政治观点。1884年,还乡居澹如楼,经过几年探索,初步形成维新变法思想体系。1891年,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维新人才,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此段时期康有为在南粤探索改革理论,为以后的维新变法奠定了基础。规划将包括康有为此段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作为康园的景点进行安排,按时间轴主要包括以下节点:康有为故居——保留康有为故居现状,同时结合保留康有为故居周边民居,将南海清代风土人情、民俗艺术进行场景再现,借故里推介南海品牌。七桧园——为康有为幼年时期读书学习的家中小园林,包括藏书楼及七棵古桧树,按回忆录在故居旁边选址复建,再现康有为儿时的美好回忆。康氏宗祠——举行祭祀活动,以此实现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万木草堂——为康有为于1891年在广州设立,收徒讲学,作为康有为思想启蒙时期的重要载体,进行复建,周边布局珠江三角洲特色树种,形成万木种植园区,寓意当时康有为培植万木,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意。民俗村落——利用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周边清代房屋,复原清代苏村的风俗,作为康园景观的一部分,展现岭南传统民居风貌,让游客更多地了解珠江三角洲的民俗风情和清代岭南古建筑的艺术特色。

第二,中期辉煌展区。为康有为1895—1898年最辉煌时期的展现。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立即在松筠庵起草了一份上皇帝书,并与梁启超广泛发动十八省应试举人到都察院上书,史称“公车上书”。1895年5月,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组织成立强学会,创办《强学报》。康有为一共七次上书皇帝。此段时期为康有为一生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同时,北京南海会馆作为康有为参加会试在北京的住所,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规划以北京南海会馆(即“七树堂”)为载体,北京园林中正大气的风格在此区段进行适度移植与体现,同时将康有为此段最辉煌的时期进行展现。七树堂代表了康有为及南粤思潮在中国的地位,以康有为文化研究为核心,布置康梁研究院、康有为生平史迹展览、康体书法培训教育展示中心等。

第三,晚期沉淀展区。为康有为1898—1927年晚年时期的展现。康有为维新变法失败后,开始长达16年的海外游学生涯,周游31个国家,包括日本、加拿大、印度、缅甸、越南、意大利、罗马威尼斯米兰德国、法国、丹麦、瑞典、荷兰、英国等。1913年返回祖国。1924年到青岛购置天游园作为居所。在此日日登楼看海,夜间则观天象,多数时间用来研习书法,并潜心研究撰写晚年所专注的《孔子托古改制学说》。1927年病逝于青岛天游园。此段时期的景点主要包括海外游学建筑、半亩桑田。海外游学建筑,将康有为晚年游历各国的特色代表建筑进行情景化再现,终点以青岛康有为故居天游园为结束。半亩桑田,由现状桑基鱼塘改造而成,游人从这里可领略到珠江三角洲一带人民是如何种桑养蚕,发展农桑生产的。此处是珠江三角洲蚕桑业的缩影,它高度浓缩了珠江三角洲种桑蚕的历史。[5]

图9-3 康园规划图

第四,南粤展望区。以南粤展望广场作为园林展览的收尾,同时可作为由西樵官山涌通往西樵山游览的开端,寓意走出南海,走向世界。发掘名人故居独特的文化价值,设法再现故居及其周边独特的文化氛围,从而丰富名人故居的精神文化内涵,能引发人们了解名人的兴趣。以康有为故居为中心的历史名人资源,有着较好的旅游发展前景。活化利用名人故居建筑,利用名人的效应,可促进南海的腾飞和发展。[6]

在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大环境下,南海将继续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把文物、文化工作与经济建设结合得更好。南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把名人故居、博物馆、古村落等文物资源整合好,与旅游部门联合推出一些新的旅游线路,使文物工作与经济、市场、群众贴合得更紧密,配合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步伐,使保护文化遗产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释】

[1]解冰、张自成:《保用相济,协调发展》,《中国文物报》2001年7月4日。

[2]梁桂全主编:《广东历史人文资源调研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0—21页。

[3]尚杰:《论广东近年来古建筑保护和修缮》,载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十周年文集》,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249页。

[4]邓芬:《关于康有为故居的人文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建议》(南海区政协第十二届三次会议提案),2013年。

[5]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康园(康有为故居)修建性详细规划》。

[6]邓芬:《活化利用南海康有为故居》,载广东省文物局编:《广东省建筑遗产合理利用研讨会论文集及案例汇编》,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第83—9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