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海古井文化:浓厚丰富的历史传承

南海古井文化:浓厚丰富的历史传承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整个井的砌法非常讲究,可以想象井水的清澈洁净,显示了南海古井文化之丰富、深厚。南海各乡镇、村落散落有不少古井,有些古井至今仍能取水使用。南海人为纪念葛洪,将此地命名为丹灶,而葛洪炼丹之处,名为仙岗村。图8-19西樵简村清代古井松塘甘井位于南海区西樵上金瓯松塘村甘井坊。60岁后回到家乡南海,隐居西樵山上修道炼丹。虽然历经1200多年的沧海桑田,古井依然清泉叮咚,不溢不涸。该井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古井文化:浓厚丰富的历史传承

水井是主要用于开采地下水的工程建筑物。根据地下水的埋藏分布、含水层的岩性结构情况,人类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井型。它可以是竖向的、斜向的和不同方向的组合,但一般以竖向为主,可用于取水、排水,也可用于注水。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下》载:“古者建步立亩,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水井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水井出现以前,人类逐水而居,只能生活于有地表水或泉的地方。水井的发明使人类活动的范围扩大,成为古代聚居点不可或缺的生活设施。在古代,几乎所有的乡村、城镇的营建、发展,都与水井有关。

图8-17 平洲出土的汉代陶井

1973年,在佛山澜石发掘出土了一件高12.5厘米、底径20厘米的汉代陶井。1988年,在南海平洲发掘出土了另一件高13.3厘米、底径22.6厘米的汉代陶井,砖圈叠成井壁,井底用砂岩石板平铺,石板上有五个渗水孔,石板下铺一层沙石起过滤作用。整个井的砌法非常讲究,可以想象井水的清澈洁净,显示了南海古井文化之丰富、深厚。从佛山澜石、南海出土的汉代明器井圈模型,建有清致的井亭,显示出汉人对水源的珍惜。陶井的地台有圆孔,原插木柱,以支撑井亭,现已失佚。井亭的出现,说明汉人对食水卫生的重视。南海各乡镇、村落散落有不少古井,有些古井至今仍能取水使用。

据说东晋年间,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大师云游到南海丹灶,被这里藏于茂林中的湖泊山色秀丽风光吸引,进而发现这里藏风聚气,风水极佳,于是留于此结灶炼丹成仙。南海人为纪念葛洪,将此地命名为丹灶,而葛洪炼丹之处,名为仙岗村。仙岗村内一共有八口古井,冬暖夏凉,清冽甘甜,呈乾坤八卦方位排布。最古老的一口,井沿超出地面10厘米左右,经考证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全部古井现在仍能取水使用的。最著名的古井是位于环村大路旁的一对“蟹泉”,该对井因自半环村路外延伸出处分别开凿建成,与整个村落浑然一体,高处看酷似蟹的双眼,亦井亦泉,故而得名。靠东侧的“蟹泉”又称“雄泉”,井口宽为0.45米,水深0.65米,井口与地面有一定的坡度,井口边沿处有一个酒杯大小的圆孔,清泉不停地往外直流,水流不息。靠西侧的“蟹泉”又称“雌泉”,由圆形的麻石块镶嵌着,井的大小与“雄泉”相同,距离“雄泉”不到10米,相互呼应。泉水喷涌而出,经石板水槽流至池塘。相传此泉为葛洪炼丹时就已经凿成,两泉眼水分阴阳,为取水炼丹之用。两口古井一个偏酸性一个偏碱性,从两个井各舀一瓢水一喝便能分辨出来了。该井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阴骘井”位于丹灶镇苏坑村,是一口宋代古井。此井至今仍保存完好,井水清澈甘甜,井底有一“孔”字是当年修井时所留下。“阴骘”一词意为前人积德而惠及后人。明代黄佐所撰《广东通志》有该井井名由来的详细记载。阴骘,读作yīn zhì ,原指上苍默默地安定下民,转指阴德。该井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9]此外,丹灶还有仙井坊仙井、西城坊无叶井;仙岗有仙岗流水井;西城有巷边村孖井;新农有洲南古井;石联有梅庄矮井等。

图8-18 丹灶苏坑村阴骘井

简村百豫坊清代古井位于南海区西樵镇简村,至今还保存完好,供村民日常吸水使用。1872年,陈启沅自国外经商后回家乡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蒸汽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1887年,陈启沅在家乡营建了17间高大坚固的民居、1座别墅、1座奉祀先人的绮亭陈公祠,古建筑群纵横排列,街道成棋盘状,称“棋盘巷”,总称为“百豫坊”。古建筑群至今仍然保存完好,门首描金木雕石雕砖雕等具有较高的工艺美术价值,历经一百多年的古井是历史的见证物。

图8-19 西樵简村清代古井

松塘甘井位于南海区西樵上金瓯松塘村甘井坊。甘井坊原为宋末南迁至此的甘姓先民原居地。巷口水井,为宋代甘氏所挖,井底之板上,刻有斗大的“甘”字。甘井一带,“金包银”、镬耳大屋、街前花窗大屋、带横街两廊式的古建筑特色各异,古朴清幽,是岭南广府建筑的奇葩。清中叶起,此处又是松塘望族十四新家族的原居地。逢源巷也位于松塘村,是清代翰林区谔良家族的原居地,巷前有水井居中,故称逢源巷;区炳奎和区谔良两父子,俱登科及弟,故又称文魁巷。巷前水井,为区谔良祖父区松洲于道光年间开挖,甘泉如涌。井成,区松洲之子区炳奎、孙区谔良相继登科及第,左右逢源。该井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8-20 西樵山碧云村无叶井

图8-21 西樵山紫姑井

西樵山上美泉甚多,每村都有数口井泉,这些泉水多沿粗面岩节理渗出,具有清凉甘洌的特点。其中,碧云村的无叶井[10],宽深约1米,呈方形,井水澄碧味甘,最宜泡茶,被誉为“樵山第一泉”。此泉水甘甜清冽,终年不歇,堪称奇绝的是,自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建井以来,至今不断有井水溢出,井上若有落叶,即被水流带走,故得名为“无叶井”。[11]紫姑井[12]是西樵山上历史最悠久的古井,位于西樵山九龙岩景区,两口井几乎一模一样,砌着矮矮的石栏,深约1米左右。据《西樵山志》记载,紫姑井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这两口古井是紫霞仙姑当年的炼丹井,紫霞仙姑还是当时的“粤绣第一人”,被选入宫中专为官员绣朝服。60岁后回到家乡南海,隐居西樵山上修道炼丹。村民感谢紫姑,特意为她掘了这两口井。虽然历经1200多年的沧海桑田,古井依然清泉叮咚,不溢不涸。古井前面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两边有两副清光绪年间的对联:“岁岁不忘仙女迹;时时当念旧龙泉”、“忧国忧民祈雨露;翻云翻雨报真诚”。井里面供着紫霞仙姑的陶瓷像。该井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云谷村是西樵山上8个古村之一,村中有2口古井,井沿被村民打水的绳索磨得光滑,由于长时间没人打水,上面长满青苔,但井水依旧清澈。此外,西樵山喷玉岩前也有两井,相距尺许,水色一赤一白。相传是南汉时乌利道人炼丹处,俗称乌利丹井。葫芦[13]在西樵山翠岩听瀑楼上,井似葫芦,上接壁缝暗泉,水最清冷。木邓井[14]位于西樵山金钗峰北麓,为唐初木邓子炼丹处,水白如乳。(www.xing528.com)

【注释】

[1]陈淑华:《烟桥村探胜》,载南海区文体旅游局、南海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古村今韵》,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14年,第42页。

[2]陈淑华:《烟桥村探胜》,载南海区文体旅游局、南海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古村今韵》,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14年,第45页。

[3]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南海市文物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99页。

[4]广东省文物局编:《广东文化遗产(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41页。

[5]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南海市文物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99页。

[6]佛山市博物馆编:《佛山市文物志》,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年,第47页。

[7]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南海市文物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99页。

[8]广东省文物局编:《广东文化遗产(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51页。

[9]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南海市文物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95页。

[10]关祥主编:《西樵山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04页。

[11]陈小橙:《冬游西樵山》,载张杰龙主编:《西樵山遗址与西樵山文化文集》,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13年,第44页。

[12]关祥主编:《西樵山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2页。

[13]关祥主编:《西樵山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5页。

[14]关祥主编:《西樵山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