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故居位于南海区丹灶镇银河苏村,又名“延香老屋”。抗战期间部分被毁,1983年按原貌修复,为三间二廊、硬山顶清代建筑。占地81平方米,是康有为出生及青少年时期生活和读书的地方。1858年3月19日,康有为诞生于南海县银塘乡(又名苏村)敦仁里祖居的延香老屋中。延香老屋是康有为曾祖父康云衢的宅第,经过高祖康炳堂、祖父康赞修、父亲康达初,到了康有为时,已是五代世居于此了。据康有为记述说,南海康氏的始祖康建元,于宋末年自南雄珠玑巷迁至南海县银塘乡。康氏家族传至第19代的时候,康有为的叔父康国器因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在外做了大官,被清政府封为护理广西巡抚。康国器晚年回到家乡,拿出银子修筑大宗祠、新园林,藏书于澹如楼和二万卷书楼中。两楼相峙,三面池塘,中间亭台,花木成荫,有树龄长数百年的古桧七株,临以精室曰“七松轩”,导以飞桥为“虹幅台”。亭台楼阁错落其间,成为南海盛极一时的园林。康有为就是在这优美的环境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康有为在叙事诗《澹如楼读书》中记载其事说:“楼在西樵山北银塘乡七桧园,先叔祖友之公自桂抚归休所筑,藏书数万卷,吾读书于此十余年,七桧为数百年物矣。”延香老屋是一座典型的珠江三角洲上常见的青砖镬耳屋。方方正正,布局严谨,进门是小廊,内有“门官”、“土地”,然后是天井,天井正对大厅,厅中央吊着一盏大油灯。厅两边是厢房,右厢房有楼梯可通楼上。大厅门口有木趟栊,“木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十三或十五条坚硬的圆木条(一般为红木或硬木)构成,横向开合故称“趟栊”。角门和趟栊有通风和保安的功能,是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大门是用红木或樟木等高级木材制造,厚约8厘米,门钮铜环,门脚藏石臼中,门后用横闩扣门,以防盗贼。出门厅举目看见的是天井对面那高高的院墙,上面嵌着四个大字“天官赐福”。天井的另一边有厨房,是康家煮饭烹饪的地方。老屋前有眼水井,俯视井筒,水深杳渺,只见人影,不见其底。康有为故居及其周边自然景观十分优越,古树、鱼塘、农作物等放眼可见,一派岭南水乡景色。康有为故居景区包括:康有为诞生的地方——延香老屋、康有为纪念馆,以及纪念馆广场前一对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赴京会试中进士后在家乡竖立的旗杆夹石。康有为纪念馆前有一对精工雕琢的清代石狮子,这对狮子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被投入村前的池塘十余年,修复故居时重新打捞起来,放置在康有为纪念馆前。正值戊戌变法100周年和康有为诞辰140周年,康有为的堂侄女、香港爱国同胞陈康静瑜女士得知家乡南海区政府计划恢复苏村与康有为有关的著名历史文化景点,慷慨捐赠400余万元用以按原貌重建澹如楼、九曲桥、康氏宗祠、松轩等仿古建筑。如今,这批仿古建筑与康有为故居纪念馆隔水相望,为康有为故居景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康有为故居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大批前来瞻仰学习康有为爱国、改革精神的中外游客,成为广大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www.xing528.com)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等,南海县银塘乡苏村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授工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等职。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和大诗人。一百年多年前,在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为挽救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的舞台,开展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康有为曾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维新,自强图存。1895年,康有为发动领导了“公车上书”运动,从而揭开了全国性的维新变法运动序幕。此外,康有为还通过办学堂、学会、报刊等,培养维新运动骨干,宣传维新变法主张。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接受了康有为等人的变法主张,下诏,正式宣布实行变法。9月21日,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反对变法,发动政变,幽禁光绪皇帝,捕杀维新志士,变法失败,康有为被迫逃亡海外,史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自1898年出逃至1913年归国,流亡海外十六年。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践行者,为使中国成为和其他先进国家一样的强国,他始终都在做着自强之路的探索和实践。1927年3月21日,康有为病逝于青岛。维新运动是首次对中国近代化的真正尝试,它唤起了群众的爱国热情,促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热潮,大大加快了历史前进的步伐,其历史意义和对社会进步产生的深远影响不可低估。康有为被毛泽东誉为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