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海古建筑历史文化-珠江三角洲修筑堤围历史

南海古建筑历史文化-珠江三角洲修筑堤围历史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7]珠江三角洲自宋代始有修筑堤围的记载。故元代对一些矮小的旧堤加以培修扩大,使其达到当时一般堤围的高度。[29] 明代修筑的堤围高度一般在1.5丈至2丈左右,在珠江三角洲顶部的堤围,采用石料修筑的逐渐增多。由于当时出海口门沙逐渐增多,海坦围垦圈筑围田较盛,每当洪水盛发,便阻塞难消,致使过去多用泥土修筑起来的堤围很容易被洪水冲坏。

南海古建筑历史文化-珠江三角洲修筑堤围历史

根据现有史料记载,珠江三角洲的堤围最早是在宋至道二年(996)开始建筑的,到现在已有千年的历史。海坦围垦圈筑小围的盛期,亦有六百年的历史。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坦开垦利用的形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垦后围,由“潮田”(不筑围便进行利用的沙田)发展为围田;另一种是先围后垦,就是在荒坦上,或即将浮露的沙坦上,先采取抛石种草等促淤措施,然后拍围垦耕,所以不仅仅是人工围田,而且进而人工造田。比较著名的堤围有高要、四会两县间的丰乐围,南海、顺德两县间的桑园围,三水、南海两县间的樵北大围,清远、三水两县间的北江大堤,中山、顺德两县间的中顺大围,东莞的东江堤等。[17]

珠江三角洲自宋代始有修筑堤围的记载。据《南海县志·舆地图》(1910年)记载:桑园围内,有古基围和古闸和遗迹[18]古基围和古闸位于南海西樵山南的波斯庵前,据当地老农反映,当地的吉庆围是在北宋末年桑园围修筑之前就已经存在。由此看来,宋代有些堤围是有可能在宋以前兴筑小围的基础上逐渐联筑而成的。[19]从筑堤技术、规模来看,宋代堤围一般规模较大,最大的有桑园围和东江堤。如桑园围,分东、西围,据《桑园围志》(1817)载:“南海县属桑园围,基延袤万二千余丈,捍护良田千五百顷,为广属中基围最大者。”[20] 又据《南海县志》(1910年)载:“雍正五年(1727),桑园围,海舟堡属之丫基……采石修筑,桑园围修筑用石自此始。”[21]桑园围是宋代位于珠江三角洲最南面的河岸堤围,堤大且长,尚且用泥修筑,则位于桑园围之上的堤围,所处坦面比桑园围高,用泥筑是无可置疑了。而《南海县志》(1835年)记载有“昔筑坝以护既成之沙”一句,更足以说明当时筑围工程都是选择在坦面高程较大,而低潮时已露出水面的沙坦或草坦上修筑的。可见当时的堤围,一般是用泥土叠筑而成,只有在番禺黄阁一处堤基,是以石料修筑。[22]宋代修筑的堤围反映出宋代广大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巧妙地利用地形、河床等自然条件,针对不同的地貌特点,将一些堤围修成堤的形式,有些则筑成围的形式。[23] 桑园围的修筑有所不同,它东、西两基均“遵海捍筑,偶缺依旧如加筑,不与水争地。围东南隅倒流港、龙江滘两水口,不设闸堵水,听其自为宣泄,受水利不受水害,亦地势使然,至今称便”[24]。《南海县志》(1874)亦有记载:“邑内江防之最巨,无过桑园围,形势与他围不同,他围形如碗,桑园围形如箕,东西两堤皆从上游建瓴之地,依山筑堤,从高而下,顺水性,送至下流在而止,而下流之水较上流差四五尺,故围尽处,甘竹、龙江两口,其水从外灌入围内,互相宣泄。”[25] 对宋代的一些堤围,元代亦曾进行加高培厚扩大。据南海县《罗格官州围围志》(1948)载:“罗格围,自宋真宗(998—1022)……及至元朝英宗时代(1321—1323),河床高积,水势加强。”[26] 因此,在相同的流量下,水位一般是抬高的,原来堤围的防洪能力因而减弱,有需要“扩大围之范围,加高培厚”。故元代对一些矮小的旧堤加以培修扩大,使其达到当时一般堤围的高度。[27]

表6-1 宋代堤围修筑情况表[28]

元代修筑的堤围只是对宋代的一些堤围加高培厚扩大。随着珠江三角洲平原的发育,面积的扩展,河道的延长,河床的淤浅,加上古时未设水利专业机构,缺乏全面规划,堤围在没有经常保养的情况下积弊日深。绝大多数堤围都是矮小单薄,不能抵御较大的洪水

明代堤围较前代有了较大的发展。如《广东通志》(1562年)载:“南海县圩岸有白石、大榄、禄步、丰湖、岗、溶州、叠滘、魁岗、绿潭、上涌、上围、鳌头、金紫、小榄芦荻、高丰、南岸、蔡坑、乐塘、伏隆、清塘、金瓯、丹桂、丁云、大良、大朗……四十五处。”[29] 明代修筑的堤围高度一般在1.5丈至2丈左右,在珠江三角洲顶部的堤围,采用石料修筑的逐渐增多。由于当时出海口门沙逐渐增多,海坦围垦圈筑围田较盛,每当洪水盛发,便阻塞难消,致使过去多用泥土修筑起来的堤围很容易被洪水冲坏。因此,宋、元两代的土堤大多在明代被改砌石坡,换用石窦。

表6-2 明代堤围修筑情况表[30]

续表

(www.xing528.com)

续表

清代,珠江三角洲平原面积迅速扩大,河岸平原的堤围修建迅速向滨海地区扩展,在小围或潮田基础上发展成较大的堤围;海坦围垦的发展速度也极快,由“新成之沙”又扩展到“未成之沙”上。因此,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堤围和围垦发展进入较盛的时期。如南海的堤围修筑从西北部河岸平原向东南的河网地带发展,集中在佛山涌以下至平洲水道两岸和桑园围内九江一带。堤围扩展的特点是:速度快、规模小、堤系凌乱。

表6-3 清代堤围修筑情况表[31]

续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