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历代文教昌盛,人才辈出。宋明以来,书院、家塾和私塾等教育机构遍布南海及周边城乡,文风斐然,科甲鼎盛。清广州知府宋玮说:“在昔有明之盛,文章甲第,笼罩一时。士大夫之籍斯土者,列邸而居,甍连数里。昔人所谓南海盛衣冠之气者,不信然欤!”[80]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明代,广东涌现了一批权倾朝野的功名人物。据《明史》列传记载的广东籍名宦大吏即有南海人梁储、方献夫、霍韬、庞尚鹏等,遗存于世的科举建筑及其附属物是南海科举的见证物。
状元井位于佛山市石湾镇澜石黎涌村简地,俗称“龙头井”,是南汉沿用至今的古井。据清道光《南海县志》载:“状元井在黎涌乡,南海状元简文会所居故里也,明伦文叙居其地亦状元及第云。”黎涌村地处珠江三角中心地带,距广州只有40公里,旧称黎水村,或黎溪村,据说因村里有黎溪九曲水而得名。据简朝亮编撰的《粤东简氏族谱》记载:简氏的始祖自周襄王时周大夫简师父起,至今已有2600余年。五代后梁时期,简师父的后裔简一山避契丹之祸,由范阳宦游岭南,旅居南雄珠玑巷,随后到广州,其子简文会在南汉时奉命迁居广州府南海县。南汉时南海县澜石一带改为咸宁县,简文会幼居黎涌简地,高祖刘龚开进士科,于乾亨二年(918)擢第一人及第,累官至尚书右丞。为人耿直,善于诗律,至中宗刘晟时,因力谏其暴酷被贬为浈州刺史,但仍尽心民事,死于任上。伦文叙是明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科状元,前后相隔580多年。黎涌乡《陈氏族谱》记载了“状元井”的相关情况:“方井:在黎涌上村,一名鳌头井,平地穴,石出泉,底有石耸起如鳌,四旁砌石而上,其形方,中泉水清而香,亢旱不渴,南汉简文会凿、明朝伦文叙家于此汲焉。载省志,邑志。”[81]该井现仅存沉灰岩井圈,高0.52米,口部为圆形,直径0.48米,下身方形。古井不但保存至今,而且井水依然清澈。状元井从南汉一直沿用至今,见证了南海科举的兴盛。
图5-15 黎涌村简地“状元井”
“中原第一家”石碑 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刻录着伦文叙父子四人连中“四元”,被皇帝御赐玉旨称为“中原第一家”的历史。石刻长2.9米,宽0.48米,厚0.12,字径约0.4米,楷书字体。原件在南庄苏滘村找到,现在佛山市城市建设规划展览馆展出。伦文叙,字伯畴,号迂冈,明代南海县黎涌村(今佛山市澜石镇黎涌村)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状元。伦文叙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正德五年(1510)恢复翰林院原职,充任经筵讲学官,给皇帝讲学。正德八年(1513)参与修玉牒(皇家族谱)。同年秋任命主持应天试。不久病故于京师任上,年仅四十七岁。伦文叙善于教子,长子以谅,明正德十一年(1516)乡试第一名(解元),正德十五年(1520)中进士,选为翰林庶吉士,曾任浙江省道监察御史,吏部文选司主事。二子以训,明正德十二年(1517)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曾行南京国子监祭酒。三子以诜,明嘉靖十七年(1538)中进士,授礼部仪制主事,后任南京兵部武司郎中。伦文叙一家三口相继登三元(状元、会元、解元),实属罕见。被世人誉为:“一门四进士,父子魁三元。”[82]
图5-16 “中原第一家”石匾
“状元坊”石匾 现存放于南海区和顺大文教村(今属里水镇白岗村)攀爵姚公祠内。和顺大文教村是清代武状元姚大宁的家乡。姚大宁,又名大令,字允盛,南海和顺大文教乡人,七岁入私塾读书考秀才落第,乃弃儒学武,苦练马上弯弓,提枪上马,学得一身好武艺。清乾隆六十年(1795)乡试武举人,嘉庆元年(1796)到京会试落第。嘉庆四年(1799)大宁再赴京应试中进士。皇帝破例召到便殿御试,发九箭令射,大宁跃马挽弓,九箭皆中,赐一甲第一名武状元,并赐头等侍卫服,黄金甲胄等,衣锦还乡。姚大宁高中状元后,朝廷拨来官银,以作为修建府第之用。姚氏宗祠门前有两座旗杆夹石:一座是姚大宁乡试中举时乾隆皇帝所赐,上面刻有其乡试中试第三十八名举人的镌文;另一座是姚大宁殿试中状元时嘉庆皇帝所赐,上面也刻有其恩科殿试钦点头名状元的镌文。两座旗杆夹石为姚氏宗祠增添了光彩。状元府位于和顺大文教村的北面,是由原来的支房公厅改建而成。府第面积不大,顶部全是琉璃瓦镶砌,府第的前面有一片空阔地带。府第正门前面建有高大的石碑坊,牌坊门分三道,正中的门口特别高大。在雕刻有“百世流芳”的大石匾上,是一块刻有“圣旨”的石刻,雕龙画凤,牌坊通道两旁有石狮子。府第的大门用优质坤甸木造成,坚厚结实,黑里泛红。两扇门上各刻有“神荼”、“郁垒”两位高大的门神。门楣上方有一块黑底金字的横匾,上书“威镇南疆”,好一副状元府第的气派。进入大门,为一庭院,院内花红绿树,相互掩映。中堂悬挂着“弘扬武功”、“一代武星名北阙;千秋功业镇南疆”等匾额和楹联。正中上方有木雕“圣旨”字样的竖匾,更显得这座府第的气宇不凡。据姚氏后人介绍,过去这里两旁的兵器架上,插满了刀枪剑戟棍等各类兵器。其中,姚大宁考武科时使用过的九环大砍刀尤其引人注目。状元府后侧有一块两千多平方米的空地,据说是姚大宁的跑马场。他的一身绝顶武功是在这里苦练出来的。跑马场南面建有状元坊,状元坊于道光八年(1828)重修,是姚氏族人的作坊,里面设有织布房、碾米房、晒谷场等。姚大宁童年时代经常在作坊玩耍。状元坊离状元府不远,姚大宁闲时是在状元府居住的。来访的客人先到状元坊,待家人通传后,才被引至状元府相见。现仅遗存“状元坊”石匾放在祠堂里。
图5-17 和顺攀爵姚公祠
图5-18 武状元姚大宁“状元坊”石匾
“天南圣裔”石匾镶嵌于南海区盐步南村天南圣裔祠,该祠堂的门额石匾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榜眼谭宗浚所书。另对联“东鲁家风古;南宗圣泽长”没有下款,但似乎亦是谭宗浚所书。谭宗浚原名懋安,字叔裕,捕属人,大学者谭莹之子。咸丰十一年(1861)举人,同治十三年(1874)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撰修,方略馆协修等。1876年督学四川。1882年充江南乡试副考官,嗣出任云南粮储道、按察使。后以病告归,至广西隆安道卒。
图5-19 谭宗浚题“天南圣裔”石匾
靖澜丁大夫祠位于南海区官窑丁东村,该祠堂的门额石匾为清道光二年(1822)探花罗文俊所书。罗文俊,字泰瞻,号萝村,绿潭堡人,清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1819)举人,道光二年壬午科(1822)进士,殿试一甲第三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署工部左侍郎、右侍郎。
大夫祠位于南海区罗村总排村,该祠的门额石匾为吴荣光所书。吴荣光,原名燎光,字殿垣,一字伯荣,号荷屋、可庵,佛山堡人。嘉庆三年戊午科(1798)举人,嘉庆四年己未科(1799)二甲进士,官至湖广总督署湖南巡抚,是清代南海唯一的封疆大吏。以书画金石见长,为岭南书法名家。
吕氏宗祠位于南海区里水大冲村,该祠堂的门额石匾为黎湛枝所书。黎湛枝,金紫堡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乡试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殿试二甲第一名传胪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黎湛枝后成为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
在珠三角地带的村落中人们常常能看到旗杆夹石。高高的旗杆和石碑,在封建社会中是科举考试的产物,只有在科举考试中高中举人、进士的村子才能竖立起这旗杆夹石。这是整个村子的荣誉,激励着村中的学子们奋发图强,努力考取功名。
南海区丹灶镇尚存旗杆夹石44副,最多的是西城村,有13副,其次是塱心谭家村6副、沙水村5副。清咸丰十年(1860)榜眼林彭年旗杆夹石位于丹灶上林乡,上刻有几行文字:“咸丰十年庚申恩科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二名钦点榜眼及第林彭年立”。林彭年,原名殿芳,字朝珊,亦字朝三,南海丹灶东升村上林乡人。清咸丰十年庚申科钟骏声榜进士第二人,殿试钦点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国史馆、武英殿、实录馆协修及纂修、提调、富新仓监督、山东监察御史,官至贵州镇远府知府,未赴任卒。他的存世之作《上王侍郎茂荫书》曰:“治有治本,乱有乱源,不究治本,欲求治而不能,不究乱源,欲弭乱而不可。今日之源何在?令长之贪酷者是已。”在东升上林村林家祠堂里,刻有后人书写的林彭年的祭祖联,联曰:“金榜亚状元经而元禀而元三十载鲤训西庭堂上昔时心始慰;锦衣荣具庆邦之庆家之二百年蛟腾南海粤东今日眼真开。”如今,在东升上林村依然可以看到林彭年当年高中榜眼及第时所建造的旗杆夹石和一对完好无损、并排竖立高约丈余的华表石柱。经重新竖起的旗杆夹石基座四面刻分别有“双狮戏绣球”、“鲤鱼跳龙门”等浮雕图案。几经沧桑,这些遗存在世的科举建筑,见证着南海科举的辉煌。
图5-20 林彭年咸丰十年(1860)榜眼及第后在丹灶上林村竖立的石华表
清同治十三年(1874)榜眼谭宗浚有两对旗杆夹石,一对保存在南海区丹灶镇塱心谭家村,另一对保存在南海区南庄镇梧村宏兴村(今属禅城区)。南庄镇梧村原本也是一对的,但另外一只数十年前已遭破坏荡然无存。这旗杆夹石上原本刻有的“谭宗浚立”的文字已经消失,只剩下“同治甲戌科进士殿试钦点榜眼及第授职翰林院编修”。谭家村和梧村的旗杆夹石也有不同之处,一是旗杆夹石的排列字体有不同,二是丹灶塱心谭家村的旗杆夹石精美很多,其基座四面都雕刻有不同的吉祥图案,南庄梧村的旗杆夹石则逊色许多。丹灶塱心谭家村是从南庄梧村分支出去的,所以当谭宗浚高中榜眼后,两村都竖起了旗杆夹石。据《南海县志》记载:“谭宗浚,原名懋安,字叔裕。捕属人,琼州府教授莹次子也。少承家学,聪敏强记,年八岁作人字柳赋,即为时所诵,年十六中咸丰十一年辛酉举人,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中进士,殿试中一甲第二名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国史馆协修、撰修,方略馆协修等。1876年督学四川。1882年充江南乡试副考官,嗣出任云南粮储道、按察使。后以病告归,至广西隆安道卒。工诗文,熟于掌故。著有《荔村随笔》、《大清国史艺文志》、《希古堂文集》(甲、乙集)、《辽史纪事本末绪论》、《芳村草堂诗抄》、《于滇集》等,是晚清岭南影响较大的学者。
图5-21 清光绪十三年(1874)谭宗浚中榜眼后后人在南庄梧村宏兴村竖立的旗杆夹石
图5-22 清光绪十三年(1874)谭宗浚中榜眼后后人在丹灶塱心谭家村竖立的旗杆夹石
在南海区丹灶镇劳边村的刘氏宗祠门前,有四对刘庭镜、刘国真父子奉旨授职的旗杆夹石。据史料记载,刘庭镜,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会试中第一百零八名进士,殿试二甲一百零四名,朝考一等三十八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他的儿子刘国真则在宣统二年庚戌(1910)学部会考游学毕业取得最优等,奉旨赏给工科进士,保和殿廷试一等三十八名授职翰林院编修。据村中老人说,为了表彰刘氏父子同朝奉职翰林,当年皇帝曾经赐给刘氏家族一个“太史第”牌匾。这个牌匾就挂在刘家所住街道的巷口,村民称这条街为“太史第街”。如今太史第街尽管没有了太史第牌匾,但从这里的花岗岩青石台阶、笔直的街巷、两旁仍然保留下来的青砖民居,可以想象它当年的显赫。
康有为进士旗杆夹石竖立在南海区丹灶镇苏村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前面,一对高一米多的长条旗杆夹石上,刻着六行楷书字:“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会试第五名贡士,保和殿试二甲第四十六名,赐进士出身,朝考二等,钦点工部主事。臣康有为恭承。”这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中进士后在家乡苏村竖立的旗杆夹石。这对旗杆夹石现今被竖起在苏村村头的池塘边康有为纪念馆前面,历经沧桑的旗杆夹石,字迹依旧清晰而完整。旗杆夹石见证了1895年中国近代史的风云:1895年,康有为赴京会试,正值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再次上书主张变法,并邀请赴京会试的举人联合上书,要求拒签合约,反对割地赔款,要求变法维新,即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
松塘村旗杆夹石群位于南海区西樵镇上金瓯松塘村。松塘村建于南宋咸淳九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据村里族谱记载,南宋末年,先祖区世来同弟侄因躲避战乱,从珠玑巷沿水路南下,最终迁徙到南海,在西樵山脚下生息繁衍。各代都会建祠堂,现在保留下来的大小祠堂不下20座。除了祠堂,村里还保留着多间古色古香的“书舍”、“舍学”,可见当年学风之浓。由于书风盛行,松塘村的街巷也都有一个或灵气或高雅的名字,如桂香坊、华宁街、逢源巷。还有的人家挂着祖传的牌匾,如“司马第”、“大夫第”、“太史第”等等。村里最具特色的还是一列排开的旗杆夹石,石头上面刻着的字被涂上了一层红漆,字体清晰可认。村中的旗杆夹石一共有20多块,有14块是村民从鱼塘田基等地找回来的。据史料记载,松塘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仅在明、清两代,考取进士者5人,行伍出身而晋身府台者1人,考中举人及获颁优贡者近20人。区玉麟、区谔良、区大典、区大原四人入职清代翰林院,故松塘村有“翰林村”之美誉。其中最闻名的是区大原和区大典是同族兄弟,兄弟俩在光绪年间同科中了进士,双双被皇帝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旗杆夹石激励着松塘村后人奋发向上。
图5-23 康有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进士后在家乡竖立的旗杆夹石
图5-24 西樵上金瓯松塘村旗杆夹石群
图5-25 西樵上金瓯松塘村区大原进士旗杆夹石
图5-26 西樵上金瓯松塘村区大典进士旗杆夹石
图5-27 西樵上金瓯松塘村区谔良进士旗杆夹石
西樵百西村头村旗杆夹石群竖立于西樵百西村头村。百西村头村始建于元至元四年(1338),至今已有670多年历史。百西村头村历代先祖重教兴文,建有多间书塾,令古村人才辈出。仅清代年间,村中就出了2名进士,9名举人,还有众多贡生、国学生和秀才。故矗立在潘氏大宗祠门前的旗杆夹石功名石林立,不仅彰显昔日的荣贵和辉煌,而且还激励着后人。
图5-28 百西村头村旗杆夹石群
【注释】
[1]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大沥街道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40页。
[2]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丹灶镇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8—481页。
[3]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官窑镇志》,2008年,第489—490页。
[4]佛山市南海区和顺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和顺镇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8页。
[5]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黄岐街道志》,2008年,第350页。
[6]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金沙镇志》,2009年,第300—302页。
[7]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九江镇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579页。
[8]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九江镇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903页。
[9]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九江镇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895页。
[10]谭棣华、曹腾、冼剑民编:《广东碑刻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92—393页。
[11]佛山市南海区罗村街道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罗村镇志》,2009年,第354—255页。
[12]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平洲街道志》,2008年,第429页。
[13]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沙头镇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469—470页。
[14]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狮山街道志》,2007年,第371—372页。
[15]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3—594页。
[16]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东省佛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3年,第127页。
[17]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东省佛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3年,第129页。
[18]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小塘镇志》,2008年,第383—385页。
[19]南海县教育局、南海县成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编:《南海县教育志》,1990年,第27页。
[20]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大沥街道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40页。(www.xing528.com)
[21]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东省佛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3年,第143页。
[22]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东省佛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3年,第147页。
[23]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东省佛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3年,第149页。
[24]佛山市南海区罗村街道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罗村镇志》,2009年,第491—492页。
[25]佛山市南海区罗村街道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罗村镇志》,2009年,第492页。
[26]佛山市南海区罗村街道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南海市罗村镇志》,2009年,第355页。
[27]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丹灶镇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81页。
[28]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官窑镇志》,2008年,第489页。
[29]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九江镇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579页。
[30]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沙头镇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473—474页。
[31]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593页。
[32]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2—163页。
[33]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东省佛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3年,第142页。
[34]广州市越秀区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越秀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广州越秀古书院概观》,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35]杨慎初:《中国书院文化与建筑》,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4页。
[36]广州市越秀区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越秀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广州越秀古书院概观》,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7页。
[37]南海县教育局、南海县成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编:《南海县教育志》,1990年,第25页。
[38]乾隆《南海县志》,第155页。
[39](清)刘南畲:《西樵游览记》卷八。
[40](清)刘南畲:《西樵游览记》卷九。
[41](清)刘南畲:乾隆《西樵游览记》卷九。
[42](清)刘南畬:乾隆《西樵游览记》卷二。
[43](清)仇巨川纂,陈宪猷校注:《羊城古钞》,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01页。
[44](清)刘南畲:乾隆《西樵游览记》卷十。
[45](清)仇巨川纂,陈宪猷校注:《羊城古钞》,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02页。
[46](明)郭棐:《岭海名胜记》。
[47](清)刘南畲:乾隆《西樵游览记》卷二。
[48]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592页。
[49]谭标:《西樵山三湖书院的历史沿革》,载南海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海文史资料》第十一辑,1987年,第41—42页。
[50]关祥主编:《西樵山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43页。
[51]南海县教育局、南海县成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编:《南海县教育志》,1990年,第25页。
[52](清)黄亨:道光《西樵白云洞志》第三册,第3—5页。
[53]关祥主编:《西樵山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41—142页。
[54]关祥主编:《西樵山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39页。
[55](清)黄亨:道光《西樵白云洞志》第五册,第11页。
[56](清)黄亨:道光《西樵白云洞志》第五册,第22页。
[57](清)黄亨:道光《西樵白云洞志》第五册,第22页。
[58]关祥主编:《西樵山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43页。
[59]关祥主编:《西樵山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17页。
[60]关祥主编:《西樵山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17页。
[61]关祥主编:《西樵山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17页。
[62]关祥主编:《西樵山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17页。
[63]关祥主编:《西樵山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17页。
[64]关祥主编:《西樵山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18页。
[65]关祥主编:《西樵山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18页。
[66]关祥主编:《西樵山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18页。
[67](清)黄亨:道光《西樵白云洞志》第三册,第6—8页。
[68]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49—850页。
[69]南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县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050—1051页。
[70](清)仇巨川纂,陈宪猷校注:《羊城古钞》,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03页。
[71]麦祖荫:《南海追忆录》,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60页。
[72]叶恭绰:《北京岭南文物志》,北京:北京市广东会馆管理委员会,1954年。
[73]麦祖荫:《南海会馆图文志》,北京: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2013年,第107页。
[74]麦祖荫:《南海追忆录》,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61页。
[75]麦祖荫:《南海追忆录》,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410页。
[76]麦祖荫:《南海追忆录》,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68-69页。
[77]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78]陈华新:《康有为在广州的遗迹举要》,载南海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南海文史资料》第十四辑,1989年,第77—82页。
[79]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80](清)吴荣光:《佛山忠义乡志》卷十二《金石志上·修浚旗带水记》。
[81]黎涌乡:《陈氏族谱》。
[82]陈铨希主编:《状元村文化》,广州:南方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第21—2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