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祠堂建筑中所陈列的物品有着一定的趋同性特点,它们大都是一些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碑刻、对联、诗文、字画等文字类物品,或者是以造型艺术为表现形式的塑像、雕刻、壁画等工艺类物品,这是由祠堂建筑那种纪念性与观瞻性特点所决定的。但除此之外,在中国历代的某些祠庙祠堂中,有时还陈列着一些其他祠庙或祠堂中所没有的物品。这些物品有的是祠堂主人生前所用之物,有的是与祠堂的来历、特征、修缮人有关的纪念品,也有的是社会上某些人士赠送的礼物。它们有着一种独特的意义,展现了某些祠庙祠堂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认真考察这些祠堂陈列物品是很有价值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某些祠堂的来龙去脉与风格特点,而且也会帮助我们更为全面地认识中国祠堂文化的奥秘。
陈子壮纪念馆,又名宋名贤陈大夫宗祠,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是为纪念陈子壮而建。1993年被广州市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5年12月被命名为白云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方献夫纪念馆位于南海丹灶良登,里面陈列着方献夫的史迹。方献夫(1485—1544),字叔贤,南海人。跟梁储是老乡。据《南海县志》记载,方献夫是丹灶良登孔边村方氏开村之祖方道隆的第八代宗孙。卒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方献夫于明弘治、正德、嘉靖三代为臣,曾任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因此被尊称为“方阁老”,是南海著名的历史人物。
戴氏大宗祠坐落于南海西樵大同绿涌村,建于清光绪二十六(1900),历百年沧桑,三进建筑物先后损毁。戴氏大宗祠是江浦戴氏家族宗祠,这个家族是安徽戴氏谯国望的后代,六百多年前由广州城西徙居到此。家族人口大多学成外出做事,留守乡间的并不多,但却以礼乐诗书传世。清代出了一位宰相戴鸿慈。戴鸿慈(1853—1910),字光孺,南海大同堡绿涌村人,后世迁居佛山福贤里。清光绪恩科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法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等职。中日甲午战争后,主张富国强兵,改革旧制。是清朝出洋考察政治五大臣之一,为清朝二百余年以来,广东唯一由军机入相者。2001年,大同戴氏子孙弘扬祖德,在原宗祠旧址地基位置,集资重修戴氏大宗祠。这是一座具备了岭南建筑风格的仿清建筑,其石雕、砖雕、木雕以及屋脊上的灰雕、壁画栩栩如生。宗祠前坪开阔,左右分别竖立着明代进士、南京工部尚书戴缙,以及进士、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戴鸿慈的旗杆夹石。宗祠门前的对联写着“谯国源流功业中原崇世泽,江浦派衍光昭南粤振家声”,体现了戴氏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宗祠后座,历代祖先神位两侧的对联,为戴鸿慈所撰的“礼乐缵承先绪;诗书□裕后昆”。宗祠中座正中高悬“绍礼堂”牌匾。祠内陈列着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戴氏人文历史和戴鸿慈事迹资料,以教育后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叶氏大宗祠坐落于南海大沥颜峰村大圃墟顶内,坐西北、朝东南,共为三进,东西九厢。叶氏大宗祠距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因年代久远,原建筑多已损坏。1996年11月叶氏大宗祠按原貌修复,并更名为叶正简纪念馆,总面积为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50多平方米。整座纪念馆为仿古建筑,采用各类上等建筑材料,宋代红石墙基、青白麻石柱、石天阶、坤甸木大圆柱等木架构。祠堂门联:“无地起楼台,名相贞操光宋史;有基开似续,万年根本在颜峰。”祠堂后堂联:“清介缅流风,祖德宗功,历宋元明,祖显千秋隆圣代;公宗垂厚泽,水源木本,经闽豫粤,簪缨一脉汇仙城。”[86] 南侧为叶正简陈列室,主要介绍先祖叶正简生平事迹,供后人瞻仰。叶颙(1107—1195),字子昂,南宋绍兴元年(1131)进士,祖籍福建仙游,晚年归籍大沥大圃颜峰村。历官南海县主簿、摄尉,官至尚书郎、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观文殿学士。为官清廉,入《宋史》列传。右侧为文化长篇大廊,陈列各界人士的书画作品。[87]
黄飞鸿狮艺武术馆位于南海西樵山下的禄舟村——黄飞鸿的出生地,乡人修缮了黄氏大宗祠,建立了黄飞鸿狮艺馆。占地面积0.35公顷,建筑别致,具有清末古建筑风格。为了弘扬黄飞鸿高尚的武德医德,1996年兴建了黄飞鸿狮艺武术馆。馆内分设有黄飞鸿故居、黄飞鸿史迹陈列影视室、宝芝林堂、骨伤科堂、百草堂、关德兴纪念堂;其配套设施有武林的“广东十虎”名师像亭、黄飞鸿公园以及功夫、舞龙、舞狮等传统项目,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欣赏。还有黄飞鸿影视城、黄飞鸿武术学校、黄飞鸿武术村。近半个世纪以来,全国各地拍摄黄飞鸿的影视电影集有100多部,其中已故香港著名艺人关德兴亲自扮演和拍摄的影视集就有77部;武打巨星李连杰、赵文卓等亦演绎过黄飞鸿的绝世风采。黄飞鸿的名字享誉世界,一代武林宗师深受世人敬仰。
以下是笔者通过第三批文物普查调查资料,加上查阅当地的各类资料统计,了解到南海现存较好的祠堂有164座。(详见表3-1)
表3-1 南海祠堂统计表[88]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释】
[1]凌建:《顺德祠堂文化初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5页。
[2]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188页。
[3]张宏明:《宗族的再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6期。
[4]刘淼:《传统农村社会的宗子法与祠堂祭祀制度——兼论徽州农村宗族的整合》,《中国农史》2002年第3期。
[5](清)范端昂:《粤中见闻》。
[6](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7]区瑞芝编著:《南海事物记》,1993年,第11—12页。
[8]凌建:《顺德祠堂文化初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6页。
[9]曾昭璇、曾宪珊:《宋代珠玑巷移民对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学术研究》1997年第10期。
[10]刘正刚、袁艳萍:《明代广东宗族组织探析》,《广东史志》1998年第2期。
[11]凌建:《顺德祠堂文化初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2页。
[12]凌建:《顺德祠堂文化初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3页。
[13]陈忠烈:《“众人太公”和“私伙太公”——从珠江三角洲的文化设施看祠堂的演变》,《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14]凌建:《顺德祠堂文化初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2页。
[15]李凡:《明清以来佛山城市文化景观演变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95页。
[16]郭顺利:《试论广东古代祠堂的成因、类型与特色》,广东文化网,2006年5月30日。
[17]周多礼:《宗族文化的复兴和对策研究》,《理论建设》2006年第6期,第54—58页。
[18]黄佩贤:《清代广州的合族祠》,载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编:《岭南考古论文集》(1),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150页。
[19]朱光文:《岭南水乡》,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7页。
[20]区瑞芝:《佛山新语》,1992年,第75页。
[21]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南海市文物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87页。
[22]郭顺利:《广东南海曹边村曹氏大宗祠实测勘察与研究》,载《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年。
[23]南海区文体旅游局、南海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古村今韵》,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14年,第24页。
[24]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东省佛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3年,第126页。
[25]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南海市文物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84页。
[26]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东省佛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3年,第110页。
[27]陈忠烈:《从珠江三角洲的文化设施看祠堂的演变》,《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70—76页。
[28]黄佩贤:《清代广州的合族祠》,载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编:《岭南考古论文集》(1),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151页。
[29]黄家锐:《广东邝氏合族祠》,载政协南海县委员会文史组编:《南海文史资料》第六辑,1985年,第68—70页。
[30]邹伟初:《广东古代祠堂与建筑》,载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编:《和谐社会与文博事业》第四辑,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288页。(www.xing528.com)
[31]谭棣华、曹腾、冼剑民编:《广东碑刻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36页。
[32]潘永灌:《韩都宪祠——西樵山最早的祠堂》,载政协南海县委员会文史组编:《南海文史资料》第三辑,1983年,第49—50页。
[33]关性乔、张杰龙主编:《南海楹联选集》,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10页。
[34]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东省佛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3年,第127页。
[35]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东省佛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3年,第115页。
[36]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东省佛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3年,第129页。
[37]关性乔、张杰龙主编:《南海楹联选集》,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11页。
[38]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东省佛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3年,第167页。
[39]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东省佛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3年,第89页。
[40]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东省佛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3年,第127页。
[41]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东省佛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3年,第127页。
[42]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东省佛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3年,第148页。
[43]王抗生、段建华编著:《民间石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4—5页。
[44]邓芬:《浅谈南海古建筑文化中蕴含的和谐美》,载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编:《和谐社会与文博事业》,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318页。
[45]王抗生、段建华编著:《民间石雕》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86页。
[46]梁思成:《梁思成谈建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
[47]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4页。
[48]梁思成:《梁思成谈建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132页。
[49]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3页。
[50]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5—67页。
[51]梁桂全主编:《广东历史人文资源调研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77页。
[52]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53]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南海市文物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29—30页。
[54]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8—69页。
[55]邓芬:《浅谈南海古建筑文化中蕴含的和谐美》,载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编:《和谐社会与文博事业》,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319页。
[56]李公明:《广东美术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6页。
[57](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二《纪艺上》。
[58]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9页。
[59]朱光文:《岭南水乡》,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5—57页。
[60]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2页。
[61]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4页。
[62]朱光文:《岭南水乡》,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7页。
[63]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4页。
[64]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4页。
[65]关性乔、张杰龙主编:《南海楹联选集》,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10页。
[66]关性乔、张杰龙主编:《南海楹联选集》,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92—110页。
[67]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和顺镇志》,2009年,第826页。
[68]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和顺镇志》,2009年,第826页。
[69]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和顺镇志》,2009年,第826页。
[70]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和顺镇志》,2009年,第826页。
[71]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和顺镇志》,2009年,第826页。
[72]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和顺镇志》,2009年,第827页。
[73]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和顺镇志》,2009年,第827页。
[74]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和顺镇志》,2009年,第827页。
[75]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和顺镇志》,2009年,第828页。
[76]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和顺镇志》,2009年,第828页。
[77]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和顺镇志》,2009年,第827页。
[78]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和顺镇志》,2009年,第828页。
[79]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和顺镇志》,2009年,第829页。
[80]邓尧新:《沙头史话》(下),2011年,第664页。
[81]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南海市文物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71页。
[82]何炳堃:《朱九江先生祠碑记》,载南海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南海文史资料》第十五辑,1988年,第99—100页。
[83]南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县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055页。
[84]南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县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055页。
[85]谭标:《西樵山云泉仙馆与耆英其人》,载南海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海文史资料》第十一辑,1987年,第44—45页。
[86]关性乔、张杰龙主编:《南海楹联选集》,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05页。
[87]南海市颜峰大圃乡亲联谊会:《叶正简族谱》,2006年,第113页。
[88]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东省佛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3年,第27—36、63—6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