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族祠是同姓不同宗(甚至是不同姓氏者)采取虚立名号,联宗通谱,联合一县至数县甚至数十县而建立起来的。故粤俗称这类“始祖”和祠堂为“众人太公”。[27]散居省内各县的同姓族人共同出资兴建的跨地域的合族祠堂,通常是由整个宗族中某个德高望重的族人,或是科甲出身的官宦所倡议兴建,号召全省的同姓族人,以散居在各地各房间姓系为单位“入主”作为筹款单位,共同出资共建,既存在一定的血缘关系,也不完全是血缘关系,因而是同姓的关系。此外,祠堂也是家族中的长者向族中成员灌输家族意识、执行家教家法的重要场所,具有鲜明的强化家庭族意识,延续家族血脉、维系家族团结等方面的作用。合族祠其性质与城乡各地所有的宗祠一样,也是“认宗祭祖”的纪念性、公共性的场所。他们把遥远的始祖作为他们的共同祖先祭祀,除祭祀共同始祖外还祭祀始迁祖和以房系为单位的房份祖宗。广东的宗祠和合族祠都有供奉和祭祀与他们姓氏有关远祖的习俗。[28]
邝氏始祖祠是广东邝氏的合族祠,位于南海大镇乡的西南,坐西向东,在广三铁路的右边。始建于1920年,规模很大,是南海大型祠堂之一。祠的右边有奎星楼、包相府、文武庙。祠的四周局面恢廓,气象万千。其内外墙用三隅砖砌成,墙脚用水泥。祠三进深,正殿神龛以古雕花式。祠堂大门口有“邝氏始祖祠”匾额,有楹联一对:“北雍留祖迹;南岳溯宗风。”祠中座挂有“同本堂”,祠内正殿楹联云:“粤桂湘赣,分流大镇;岭南邝族,源出庐江。”其余祠内正厅及两庑,楹联亦甚多。据史料记载,邝氏先世,于东晋建武元年(317),其先祖原姓“广”,因避五胡乱华之故,以“广”字为核心,将“广”字加邑(卩)于右旁而为“邝”,加“日”于左而为“旷”。此说见于《罗浮山志》。其后族众,除聚居广东外,江西之吉安、安福、庐陵,河北之任丘,河南之南阳、洛阳,湖南之宜章、临武、常德、益阳与洞庭湖畔。又湖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各省均有之。广东邝氏先祖的根基是南海和河源两地。其先祖为三七公,号以平,北宋年间人,建炎年间居于南海大镇乡,其所居即今尚书里。明末邝露亦居其乡。该祠于1924年为陈济棠军队进驻,受到破坏。“大跃进”期间,各地兴建水利需用木材器材甚亟,该祠被拆卸。其后在该祠位置改建成大镇小学。1981年又于小学之侧扩充地面设立大镇中学。而邝氏始祖祠已无一点旧观了。[29](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