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海古建筑:宗族祠堂,血脉的殿堂

南海古建筑:宗族祠堂,血脉的殿堂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祭祀成为宗族活动中的主要活动之一,并作为联系族人的纽带,而族人把宗祠作为他们血脉的殿堂。南海现存的规模较大的宗族祠堂主要有盐步平地黄氏大宗祠、大沥镇曹边村曹氏大宗祠、沙头崔氏宗祠、西樵简村绮亭陈公祠等。该祠现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内保留的《新建杜氏大宗祠碑记》、《迁建杜氏大宗祠碑记》。如今巍然屹立,重振雄风,已恢复其原始祖祠功能,成为海内外潘氏世德堂子孙们

南海古建筑:宗族祠堂,血脉的殿堂

所谓宗族,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由家庭结构结成的亲缘集团或社会群体组织。在宗族关系中,家庭是最小的单位,集若干家而成户,集若干户而成房,集若干房而成支,集若干支而成族,由下而上,有条不紊,同宗同族之人集为宗族。由于宗族是家族的扩大,人们也常用家族代称宗族。[17]宗祠是封建社会宗族子孙供奉并祭祀祖先的场所,分布在城乡各地。宗祠也是以血脉关系和房系为单位繁衍为主作为建筑的基础,建在同姓族人的聚居点,“以父党为宗族”则是同族男系血缘关系的各个家庭,在封建宗法制度、宗法观念的所谓规范下的社会团体,其宗旨是以建立宗族为范围的族权统治,通过修家谱、划定宗族范围,把族人囊括在宗族的组织之内。祭祀成为宗族活动中的主要活动之一,并作为联系族人的纽带,而族人把宗祠作为他们血脉的殿堂。[18]明代,随着广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广东涌现了一批科举鼎甲和权倾朝野的功名人物。《明史》提到南海人梁储、方献夫、霍韬、庞尚鹏等。其中前三人被誉为“南海三阁老”。这批权倾朝野的广东籍官员,其活动年代主要集中于明嘉靖年间,形成了以“南海士大夫集团”为首的广东官宦集团。明代广东宗族组织的整合与重构,主要依靠这些功名人物来完成。他们是整合宗族组织的最有力人物。[19]

区瑞芝《佛山新语》[20]中对祠堂的解释为:祠堂是氏族奉祀本族始祖或始迁祖的所在地,全族共建的名为“大宗祠”或称“宗祠”,各房自建的则称为“公祠”或“世祖祠”,自建纪念先祖的则称“家庙”,而“祠堂”非有功名显赫的先祖则不能兴建。同时族中如非富贵丁财众多,则很难建祠祀祖,故看该族祠宇的多少,便知他的族人之盛衰。南海现存的规模较大的宗族祠堂主要有盐步平地黄氏大宗祠、大沥镇曹边村曹氏大宗祠、沙头崔氏宗祠、西樵简村绮亭陈公祠等。

盐步平地黄氏大宗祠(崇始堂),俗称“花祠堂”,坐落南海盐步平地村,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占地约1500平方米,坐北向南,为面宽三间、深三进堂院式建筑。墻体为镬耳封火山墻,屋顶为硬山顶结构,瓦脊呈龙船式。整体结构之石雕砖雕、灰塑以及所有坤甸木横直梁架上木雕之一套套人物、龙凤、花卉、鸟兽等栩栩如生、造型精美,其独特工艺在岭南建筑中实属罕见。祠前广场竖立旗杆夹石8座(已拆毁),东西抛台井然相对,门口左右伫立石狮子,上门额石刻“黄氏大宗祠”。入门东西两廊叙列十房,通道宽绰,上有月台(钓鱼台),东西可拾级而升,檐旁钟楼鼓楼左右并峙,大堂擎柱数椽与诸横梁相配,深浅合度,大堂匾刻“崇始堂”。天阶连接升后座,柱立整齐,有条不紊,匾刻“丹扆名垂”,东西壁悬挂“忠、孝、廉、节”四字木匾。天阶石栏,刻有黄香公等廿四孝诸图。整座祠之立柱、横直梁、衬托支承架等均为坤甸及上等木料精制而成,立柱均悬挂楹联,横直梁承托架等分别雕刻有一套套的官宦名仕及人民繁盛图、八仙贺寿、龙凤呈祥、花卉鸟兽等,祠内外各处檐梁、凭栏、石梁等伫立大小造型各异的狮子共99头,最具特色的是有龙的造型,种类多达30多款共300多条。宗祠两侧还设有戏台,以供祭神祀祖演戏时之用,如黄氏大宗祠左右两旁设有戏台。该祠现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3-1 盐步平地黄氏大宗祠

洙泗孔氏大宗祠位于南海桂城叠滘村,根据《孔氏家谱》记载,南宋咸淳四年(1268)在叠滘村南修建祖祠(孔大宗祠),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重修。孔氏大宗祠占地1596平方米,清朝重修后呈三进格局,前面有牌坊,上书“太和元气”。历经7次重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大修;光绪九年(1883)重修;光绪二十五年(1899)改建。广东布政使司苏进、广州知府洪云蒸、南海县知县钱忠爱,联合题赠“阙里名家”匾额;都御史郭尚宾,题赠“孝友堂”匾额。历经700多年的沧桑,孔氏大宗祠已经残破不堪,后经孔子后人对古老宗祠进行第八次重修。宗祠修好后,重新恢复设开笔礼、祭祖大典等活动,作为研究、宣传孔子文化思想的基地。每年清明、农历八月二十八日孔子诞等,四方孔子后人都要齐聚在此祭祖,届时族里的长辈就会穿起长衫马褂,头戴礼帽,诵读《论语》中的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杜氏大宗祠位于黄岐白沙,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乾隆三十五年(1770)迁建它处,乾隆五十九年(1794)迁回现址。原为三开间三进深、抬梁式木构架、镬耳山墙硬山顶建筑。现保存前进、二进及回廊,面积约870平方米。祠内保留的《新建杜氏大宗祠碑记》、《迁建杜氏大宗祠碑记》。祠内门联为:“文章传旧绪;忠孝绍前徽。” 该祠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1]

图3-2 黄岐白沙杜氏大宗祠

潘氏大宗祠位于西樵百西村头村。据民国版《潘世德堂族谱》记载,乾隆二十六年(1762)潘氏大宗祠原建于村南,祠堂正殿二进硬山顶结构。咸丰四年(1854)迁至村西北今址上重建,还扩建了东西衬祠,同时加建一座后楼与宗祠同宽,楼高四丈八(16米),四周围墙高丈二(4米),构成高大雄伟建筑群。“大跃进”年代拆除后楼。现今宗祠石雕、砖雕、木雕、瓦脊、檐口造工精细,保存完整。大宗祠内的清代木石雕、砖雕、灰塑巧夺天工,壁画匠功深厚,寓意吉祥,是当今南海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广府典型古祠建筑之一。潘氏一族宋代南迁,有八百余年历史,所在古村落东西南北依然保持着清代建筑群风貌。新中国成立以前,村内石脚镬耳大屋约有120间;村外四周修建4米高的围墙,碉楼4座,围墙外还开挖环村河涌,用作防范匪贼。现今仅存镬耳大屋约30余间,整齐古旧的花岗岩石街石巷条条相通,村边鱼塘所修筑花岗岩方石历经二百余年依然坚固,处处保留着岭南古建筑风貌。据《南海县志》记载,村头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仅清朝科举期间就出了2名进士和9名举人。矗立在祠堂前的一对对功名旗杆夹石,是村头村人引以为豪的“图腾”。潘氏大宗祠曾超过60年作为百西小学校址,哺育出无数有为青年。曾在“大跃进”年代被拆除的潘氏大宗祠后楼,2013年承蒙广大村民、海内外乡亲、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捐资,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精雕细琢,于2015年2月8日落成。如今巍然屹立,重振雄风,已恢复其原始祖祠功能,成为海内外潘氏世德堂子孙们祭祀先祖和村民大小议事、文化活动使用之场所。

图3-3 西樵百西村头村潘氏大宗祠

钟氏大宗祠位于南海大沥镇钟边,建于宋景德二年(1005),明成化十八年(1482)重修,总面积约1156.14平方米。现存建筑为三开间三进深,后进曾在2001年进行维修。祠内保存有典型岭南风格的砖雕、木雕和描述岭南风情的壁画及《重修钟氏大宗祠碑记》。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3-4 大沥钟边钟氏大宗祠

祖祠是祭祀和供奉祖先的祠堂。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鱼菽之祭,春秋修其祖祠。”岭南地区的“祖祠”,一般祭祀的不是始祖,而是始迁祖,如果从联宗派系看,对于原居地宗族而言,仅是其一个支祠;对于迁徙地来说,则是全族供奉始迁祖的祠堂,故称“祖祠”。强调“大宗祠”中各支房的“宗根”所在。[22]大沥曹氏大宗祠,又名南雄祖祠,位于南海区大沥镇曹边村北坊1巷内。始建于明初,明崇祯九年(1636)重建,清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南雄祖祠”是始建时的祠名,明末重建后改名“曹氏大宗祠”。表明其是祭祀从南雄珠玑巷来的始迁祖。坐南向北,三开间三进深,灰塑龙船脊,硬山顶建筑。总面积阔12.7米,总进深38.4米,占地面积为492平方米。各进采取不同的梁架或檩架形式,灰垄卷草脊,四合院落布局。前廊双面透雕石榴菊花等花卉图案的花板梁架;墀头为三层牙砖叠涩;正面浮雕“岁寒三友”、“福禄寿”、“炉鼎爵”、“暗八仙”等图案;清代匾额一块,上书“曹氏大宗祠”为阴刻蓝底横书行楷,两边书“光绪十七年孟冬吉旦重修,北居三房十六传孙龄周达泉良初书”为阴刻红底竖书正楷,明代木牌置于清代匾额两端,上书“崇祯九年丙子(1636)孟春吉旦重建”,为墨竖书正楷。前封檐板为隐刻“万”字图案,后封檐板为隐刻“云”纹图案;屋面铺板瓦、筒瓦作黑辘筒,勾头多为“金玉满堂”纹素瓦,滴水多见草叶纹素瓦,均为清代遗构。2004年曹氏大宗祠进行了修葺,基本上保持着明代晚期的建筑风格。该建筑具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郭顺利在《广东南海曹边村曹氏大宗祠实测勘察与研究》一文说道:“由于地方志无此祠的记载,有关曹氏家族的文字史料及族谱缺失,后人只能通过镶嵌在墙上的一块‘永代流传’石碑了解曹氏家族迁徙变化、繁衍生息和有关祠堂及其他情况。”曹氏大宗祠是主张孝道、尊敬祖先的儒家思想在民间建筑方面的具体反映,是曹氏家族祭祖敬宗、追思先祖、增强宗族凝聚力、激励子孙后代建功立业的祭祀中心,也是族人为举行迎神祈福、节日活动、喜事庆典仪式的场所和商议本家族事务的公共建筑。由于祠堂为祖宗灵位之所,事关整个族人的吉凶祸福,子孙后代的贤愚贵贱,“家庙不比寻常人家,子弟贤否儿孙方有尊卑”,故族人非常重视祠堂。

图3-5 大沥曹边村北坊曹氏大宗祠

图3-6 九江烟桥何氏六世祖祠

烟桥何氏六世祖祠位于南海区九江镇烟桥村大巷口,是九江烟桥的开村祖祠,是烟桥村原有六间祠堂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间,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十九年(1814)在何文绮主持下重建,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题额“何氏六世祖祠”六个遒劲的大字,为清同治六年(1867)顺天举人顺德梁骝藻所书。宜祠礼门口两侧联:“云初仪水部,旌表重烟桥。”[23]祖祠为抬梁式砖木结构,为三开间二进深,镬耳山墙硬山顶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祖祠大门梁柱上的石雕、木雕、砖雕及灰塑精巧,工艺精细,人物、花鸟等栩栩如生。样式为清末典型繁琐而精致的岭南建筑风格,宗祠建造得十分坚固,据称瓦顶亦有五层。正殿上方挂牌匾“惇叙堂”,牌匾右侧刻有“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孟夏谷旦”,左侧有“赐进士及第、礼部右侍郎、南书房翰林、顺德李文田书”。祖祠保留有名人题字,建筑工艺精湛,为研究祠堂建筑及名人活动提供了实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何氏六世祖祠旁有一块已断开几截的“郡邑乡贤”石刻,嵌在原书舍的墙边,是当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向光绪皇帝呈奏,为纪念何文绮“入祀乡贤”而镌刻的。碑的左右两侧有文字记事: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已故兵部主事何文绮入祀乡贤,“光绪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具奉旨依此仪钦此”。据清同治《南海县志》卷十三《何文绮传》云:“何文绮,字扆书,号朴园,镇涌堡燕桥人”。清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二十五年(1820)进士,受兵部主事,因修筑桑园围出力,加员外郎衔。假归授徒为业,门生甚众,为文清真雅正,教人善于诱掖奖励。道光元年(1821)奉旨建“旌表节孝”坊以表彰其嫂程氏节孝堪嘉的德行。道光二十四年(1844)受聘主讲粤秀书院。咸丰初年,因与两广总督徐广缙论书不合,解职而去。何文绮回乡后,主持族务,重修何氏六世祖祠,敦教乡民。遇到乡民有困难,他便解囊相助,体现他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高尚品格

图3-7 九江烟桥何氏六世祖祠旁的“郡邑乡贤”石刻(www.xing528.com)

荔庄村吴氏八祖祠位于南海大沥镇荔庄村。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坐南向北,三开间三进深,抬梁式木构架、镬耳山墙硬山顶建筑。总面阔17.45米,总进深43米,占地面积约773平方米。花岗岩石、传统阶砖地面,山墙下为花岗岩石墙,上身为青砖清水墙,墀头人物砖雕装饰,镬耳山墙,灰塑博古脊。头门前为人物故事木雕柁橔步梁,中堂、后堂为瓜柱抬梁式梁架。保留有较完好的木雕、砖雕,祠内有《同建祖祠碑》、《归宗碑》。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山关氏祖祠位于南海区九江镇西山村。又名“关树德堂”。从关树德堂家谱中可以得知,关氏的始祖在九江结庐开村后,开荒拓土,生息繁衍,经历元朝明朝共310年,于明万历九年(1581)始建祖祠树德堂,取“树品立德”之意,距今400多年。 清康熙十年(1671)、乾隆七年(1742)、咸丰三年(1853)重修,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坐东北向西南。总面阔3 7米,总进深89米,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现残存破窗棂式石围栏和头门、左右两路。地堂地面平铺花岗岩条石,中路灰塑博古脊、硬山顶。水磨青砖墙,盘头砖雕装饰,木雕柁檄直梁三步梁架;中为穿斗与抬梁式复合梁架,三架梁、五架梁仍保留月梁形制;后为木雕柁峰三步梁架,单步、双步梁仍保留月梁形制。整个建筑石雕、砖雕、木雕和灰塑内容丰富。

松塘东山祖祠位于南海区西樵镇上金瓯松塘村。东山祖祠乃奉祀仲房八世祖东山公及后列祖的祠堂。面积约180.6平方米,水红釉花卉勾头、滴水剪边,镬耳封火山墙。[24]东山公后裔英贤辈出,功名显赫,松塘村内不少英贤,都是东山公的房裔:区谔良为同治十年(1871)进士,钦点翰林庶吉士;区湛森为光绪三年(1877)进士,钦点内阁中书,领三品衔。1993年,东山公的房裔曾捐资对祠堂进行修葺。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公祠 指过去由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为共同祭祀而修建的祠堂。南海现有的公祠,如绮亭陈公祠、泗源郑公祠、“朝议世家”邝公祠、旋溪吕公祠、泰开梁公祠、养拙蒲公祠、桧庵易公祠、仁礼沈公祠、真成周公祠、务智邹公祠、阳谷林公祠、介庵蔡公祠、又山邓公祠等,都是为祭祀某个名人而修建的。南海著名的公祠有西樵简村绮亭陈公祠、罗村泮阳李公祠、大沥大镇村“朝议世家”邝公祠、和顺贤寮泗源郑公祠等公祠。

绮亭陈公祠位于南海西樵简村,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为二进院落式硬山顶建筑。木雕、砖雕、灰雕工艺精美,是陈启沅及其家族奉祀先人所建。后殿供奉先人及集会议事之用,中间置一雕花灰色云石神楼,雕工精细。陈启沅(1834—1903),字芷馨,南海西樵简村人,中国近代民族机器缫丝工业第一人。早年在越南经商,1872年回国。翌年,在家乡西樵简村创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提倡和传授西方机器缫丝技术,使得新式缫丝业在珠江三角洲迅速发展。1884年,陈启沅制成了单车缫丝机(即足踏丝车),用这种足踏车缫丝,其产量和丝质,均胜于手缫丝车。在陈启沅的带动下,民族资本在珠江三角洲得到较大的发展。1886年,陈启沅写成《蚕桑谱》,总结了他几十年种桑、养蚕、缫丝的经验。1887年,陈启沅在家乡营建了17间高大坚固的民居、1座别墅、1座奉祀先人的绮亭陈公祠,纵横排列,街道成棋盘状,称“棋盘巷”,总称为“百豫坊”。历经一百多年,“百豫坊”建筑群保存较好,且门首描金木雕、如意石雕、砖雕灰雕等精美建筑,极具岭南建筑特色,有较高的工艺美术价值。西樵简村至今尚存的近十多间民居,陈启沅哥哥陈启枢故居是“百豫坊”的其中一间,该建筑保存完好。该祠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图3-8 西樵简村绮亭陈公祠

“朝议世家”邝公祠位于南海区大沥镇大镇村。始建于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为奉祀二世祖谚公的祠宇,现存建筑为明代重建。是一座三开间三进深、硬山顶建筑。每进有2个天井,全座共有6个天井。墙垣用蚝壳混合砌成。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5]

图3-9 大沥大镇村“朝议世家”邝公祠门楼

泗源郑公祠位于南海和顺贤寮,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年间重建,1994年曾维修。是一座三开间三进深、抬梁式木构架、镬耳山墙硬山顶建筑。保存有较完整的晚清木雕、石雕。该祠是郑氏后代在清初为其祖先七世祖明诰授奉政大夫、礼部郎中、辛未科进士郑泗源而建立的。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3-10 和顺贤寮泗源郑公祠

澹浦陈公祠位于南海区丹灶镇良登村尾坊,始建于1929年。是陈澹浦后人为了纪念他的贡献,于20世纪20年代在家乡修建的。该祠堂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匾额和对联均为原物,澹浦陈公祠门前悬挂着一副当年遗留下来的木制对联:“近水远山呈秀色;满门骄气显祥光。”其建筑工艺也十分考究,每块砖都经过细致的打磨。即使经历岁月风霜剥蚀,依然平整光滑。良登村曾有40多座祠堂,保存至今的有罗氏大宗祠、方氏家庙等12间祠堂。在众多的祠堂中,澹浦陈公祠最为引人注目,这座为实业家而建立的祠堂在国内实属罕见。良登村世代以农业机械制造为主,积累一代一代的技艺。陈澹浦(1817—1876)是南海区丹灶良登村村尾坊人,年轻时在西樵办机器手工作坊,制作铜纽出售。清道光十七年(1837),他到广州开办“联泰号”机器作坊,除制作纽扣、缝衣针等小五金外,还兼接各种机械维修业务。后来作坊扩大成了小工厂,又因为经常到外国轮船上修理机械,积累了修理、安装蒸汽机的经验,“联泰号”逐渐在广州地区颇有名气。道光十九年(1839),他在广州十三行新豆栏上街创办了家庭手工作坊“陈联泰号”。1874年,陈启沅在南海西樵简村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特请陈澹浦帮助制造缫丝机。在陈启沅的指导下,陈澹浦父子制造的国内第一台机器缫丝机在诞生了。从此。“陈联泰号”大批量生产机器缫丝机,以满足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发展的机器缫丝业的需求,当年珠三角地区的缫丝机几乎全是“陈联泰号”制造。国内沿用了数千年的手工缫丝逐渐被机器缫丝取代,从而大大促进了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国内种桑养蚕业、机器缫丝业和生丝贸易的持续发展,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澹浦因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扬名后,其后代和族人中从事机械制造大有人在,1915年制造中国第一台柴油机便是出自陈澹浦后人之手。

泮阳李公祠位于南海区罗村镇寨边村,始建于明末,面积228.8平方米,是一座两进中轴布局的建筑。二进之间为花岗石板天井,天井为花岗石铺砌,天井两侧无迴廊。为二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前殿为歇山顶式建筑,殿顶为凤尾式瓦脊,四檐滴水,墙顶上为砖砌斗栱式样,瓦顶为碧绿色的琉璃瓦,后殿走廊有两条六角形石柱支撑梁架瓦面,后殿由四条圆形木柱支撑,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建筑。面宽三间,正面刻有“泮阳李公祠”,并刻有竖写“加官”、“进爵”。泮阳李公祠是李氏宗祠的私伙太公祠,传说当时地方官见此祠大门口是牌坊形式建筑,认为李氏没有功名人物,违反制度,准备把它拆毁,后来,李氏门人在祠瑞安放明代尚书李宗简神位,这才保存了祠堂。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3-11 罗村寨边村泮阳李公祠门楼

南海的祠堂祠庙大都建在风景秀美、依山傍水的古村落,显示了岭南人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以及天人一体、回归自然的哲学理念。例如陈氏宗祠位于丹灶镇南沙行政村新村,祠的周围风光秀丽,沿着南海丹灶仙岗村走,可看到村内的镬耳屋、古井、古树、古巷保存良好,独具岭南特色的祠堂建筑遍布村内,成行成列:仙山书院、思远别墅、立之祖祠、文才祖祠、与之祖祠、陈仙洲故居、长庚里等。陈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嘉庆二十二年(1817)维修、同治九年(1870)维修扩建。坐东北向西南。面阔三路,深五进,总面阔29.4米,总进深83米,地面积2440.2平方米。三开间五进深,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素胎“金玉堂”瓦当。[26]墀头人物砖雕精细;头门檐柱雀替用石讲究,石雕上雕的八仙纹图案;柁墩、花板梁架、封檐板木雕多以长寿、瑞兽、石榴等多子多福祥纹饰图案。从一个祠堂的结构布局设计及用途作用可看出,先辈们的勤劳智慧、文化修养以及治家教子之道。天井用来供族人专事祭祀庆典重大活动。祠堂文化清晰反映了永远不断的血脉相承关系,正是这千千万万条不同的血脉连接成的宗支,融汇成了华夏文明几千年的源远流长。

图3-12 丹灶仙岗村陈氏宗祠

吴氏宗祠位于南海里水镇以南约二公里的河村月池坊内,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为二进院落式布局,长27.8米,宽21.2米,面积589.36平方米,前殿左右为偏间房,钟鼓台,由四圆木柱和两方木柱支撑瓦顶,山字形台梁斗栱梁架,硬山式瓦顶,钟鼓楼檐壁饰梅花、桃花砖雕,前后进间设左右走廊,并在天井建月亭,约21平方米,方形石柱,后殿为民国二十年重建混凝土结构,面阔三间,左右两边有厢房,硬山顶。祠内原有楹联“祠建离明俎豆万年光日月;天开景远奎间千古灿乾坤”、“太白渊源济济云礽传历代;珠玑世系绵绵瓜瓞衙清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