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至民国时期南海古建筑历史文化

明清至民国时期南海古建筑历史文化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此,广州城范围包括今之东起越秀路,南至文明路、大南路和大德路,西至人民路,北跨越秀山,并在越秀山上修筑镇海楼。明中叶至清代,佛山的手工业和工商业进入鼎盛时期。[27] 可见,明清时期佛山镇“佛地以工商立国”[28]。明清时期,寺庙、祠堂、书院、亭台楼阁、桥、塔、牌坊、民居等各类建筑在南海大量兴建,并有相当数量存世。明末清初,岭南开始出现西式建筑。

明清至民国时期南海古建筑历史文化

广州城历史悠久,且经多次修筑。明洪武十三年(1380),永嘉侯朱亮祖因旧城低隘,于是把旧城与东、西城合修为一城,并把北城辟至东北山麓。至此,广州城范围包括今之东起越秀路,南至文明路、大南路和大德路,西至人民路,北跨越秀山,并在越秀山上修筑镇海楼。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两广总督吴桂芳为防倭寇入侵,把“雁翅城”加以连接,筑成“新城”(又名外城),位于“老城”之南(大概南至今万福路、泰康路和一德路),并分建“永安”、“小南”(又名“永兴”)、“永清”、“五仙”、“靖海”、“油栏”、“竹栏”、“太平”8门及城楼。此后,广州城就不再围筑。清顺治八年(1651)因平南、靖南两藩王兵据内城,文职官衙均移外城,县署迁至外城晏公街(今一德路晏公街)。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两藩兵撤,二月,知县郭尔戺奉旨移署,迁至内城归德门内早亨坊(今惠福西路民星新街东侧),直至民国初年。[20]

明正统十四年(1449),黄萧养进攻佛山。当地22个巨室大家的长者率八图居民“罄赀财、树木栅、浚沟堑、储兵械,一夕而具”[21]。一夜之间,竖起栅墙“周十许里”。[22] 沿栅设35铺,分兵把口。兵事平后,明王朝敕封佛山堡为“忠义乡”。以军事为目的的铺区制度将原来分散的村落连接起来,沿涌建立的木栅犹如城墙,标志着佛山雏形的形成。至景泰年间(1450—1456),佛山“民庐栉比,屋瓦鳞次,几万余家”[23],店铺有10000多家,商业70多行,会馆200多家。明代,佛山堡有3000多户人家,冶铁业十分兴盛,形成栅下、祖庙、汾水3个具有商业中心功能的核心地区。同时,还形成以民居住宅、作坊区、庐墓区、田塘区组成的外围区。居民住宅呈现园林和民居聚集两种形态。[24] 元明两代佛山海外贸易日见繁荣,经济发展更快,冶铁、制陶、纺织、成药等手工业市场经济已相当发达,成行成市。明中叶至清代,佛山的手工业和工商业进入鼎盛时期。康熙、乾隆时期,城区户数已超过10万户,人口增至50余万,闽、鄂、赣、山、陕等会馆及外国洋馆10余家,街巷楼房鳞次栉比,往来客商川流不息,汾江河上船只穿梭,6个圩市、20座桥梁、60个渡口人来人往、熙熙攘攘。[25] 明末清初,佛山与京师、苏州、汉口并称为“天下四大聚”,与汉口镇、景德镇、朱仙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镇”。陈威言在《南越游记》中写道:“俗称天下四大名镇,粤之佛山与焉。镇属南海,商贾辐辏,百货汇集,夹岸楼阁参差,绵亘数十里。南中富饶繁会之区,无逾比者。”[26] 徐珂的《清稗类钞》载:“佛冈(山)之汾水旧槟榔街,为繁盛之区。商贾丛集,阛阓殷厚,冲天招牌,较京师尤大,万家灯火,百货充盈,省垣不及也。”[27] 可见,明清时期佛山镇“佛地以工商立国”[28]

明清时期,寺庙祠堂、书院、亭台楼阁、桥、塔、牌坊、民居等各类建筑在南海大量兴建,并有相当数量存世。佛山镇内的北宋建筑群——祖庙,堪称岭南古建筑的典范;澜石黎涌乡的“状元井”因南汉简文会、明代伦文叙都饮过此井水,后来都中了状元,故有“一井双状元”的美誉。明代,以湛若水为代表的理学家在西樵山上创建了大科书院、云谷书院、四峰书院、石泉书院等四大书院,西樵山因而有“理学名山”之称,四峰书院至今仍保存部分墙垣;清代,由乡绅贤达创办了云溪书院(迁址重建后易名云瀛书院)、三湖书院、樵岭书院(原名七十二峰书院)。此后,南海文风日盛,书院、社学与日俱增。建于清初的石湾莲峰书院,是佛山周围7个堡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塾、书舍、社学、文阁等与南海科举有关的古建筑及旗杆夹石亦广泛分布在南海的各个古村落,见证了南海昔日科举文教之兴盛。其中,南海西樵上金瓯松塘村,较为完好地保留了整片的祠堂、书舍,如区氏宗祠、东山祖祠、见五大夫祠、培元书舍等,是岭南村落祠堂群落的典型代表。

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为南海古建筑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明嘉靖之前,民间百姓禁立家庙祭祖,官宦人家御赐立家庙供奉祖先;嘉靖以后,百姓可立祠拜祖,由此佛山地区的家庙祠堂,以及与宗族文化相关的家塾书舍等建筑林立,珠江三角洲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顺德祠堂南海庙”(此“庙”为家庙)。砖雕石雕木雕、灰塑、壁画等广府传统工艺集中体现在宗族建筑上,至今保存完好者甚多。[29]《佛山忠义乡志》卷九载:“明正统年间,赐忠义乡,蔚为天下巨镇。南海衣冠之气,亦以吾镇为盛。佛地声名文物,不亚会垣,流寓诸贤,亦多名绩,一乡风流,于是略备。”[30] 南海县忠义乡明代景泰二年(1451)祖庙《佛山真武祖庙灵应记》载:民庐栉比,屋瓦鳞次,几三千余家,面积是“地袤十里,广七里”[31]。据《九江儒林乡志》记载:以儒林社区古建筑群、太平东社区临涌古建筑群、吴家大院、九江涌和九曲十三湾与之串联为核心的中心旧城区,即是九江人俗称的“九江大墟”,是由明代进士黄重(太常寺少卿)、陈万言(御史)、黄应秀(知府)、朱让(知府)、关季益(知县)等九江乡绅名儒于明代所建成。时至今日,“九江大墟”以一河两岸为骨架而成的岭南风格与侨乡风情相融相辅的历史文化古镇肌理尚存,保存基本完整。

明末清初,岭南开始出现西式建筑。在南海侨乡出现了一批中西合璧的民居、宅院等建筑。据《南海市九江镇志》记载:九江是著名的侨乡。清乾隆五十年(1785)即有乡民开始移居国外,主要侨居于东南亚一带。民国二十年(1931),九江人已遍布世界各地。[32] 据《九江儒林乡志》记载,在“九江大墟”的范围内,像“吴家大院”那样的集西洋与岭南风格于一身的古建筑还现存很多,如“梁家楼”、“隆益楼”、“养志园”、“共和楼”、“飞机楼”、“天然楼”等。“九江大墟”路上的万寿街、石马街、船栏街、万福街、关帝后街,白米巷、黄家巷、共和巷、棉花巷、丝行巷,鸣柯里、龙门里、龙安里、万昌里、长春里,孖井、黄家巷井等。建于民国时期的古民居,有着精致典雅的砖雕、石雕、灰雕、木雕、壁画、石脚高窗、五彩窗花、灰砖、黄瓦、青石板。从九江的街巷结构与建筑中,可以看到自清乾隆年间以后,九江成为南海的商业集散地,作为商业繁华地的古镇“九江大墟”,其临涌的和由九江涌向两侧作“非”字结构延伸出来的街巷,在当年都是商业的店铺。作为晚清至民国期间中西合璧建筑典型是南海侨乡九江的“吴家大院”、“岑局楼”、“鬼楼”等。简氏别墅是佛山现存规模最大的民初西洋式大型建筑群,建筑物以仿西洋式而又中西合璧为特色,主楼是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府邸式建筑,以钢筋混凝土构筑。傅氏山庄位于西樵山碧云村,是澳门一代赌王傅老榕于1932年兴建,占地面积为5700平方米,当年庄园面积之大、建筑之豪华,名噪一时。傅氏山庄包括傅氏宗祠、傅老榕故居、敦义崇礼碉楼等,建筑既有岭南风格,又具西方韵味,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传统形式的建筑仍有所修建,但结构、装饰趋向简化。比如,修建宗祠、庙宇、桥梁,仍沿袭传统形制,采用传统的工艺技术。但一些建筑如雨亭、桥梁,就采用了混凝土与砖石混合结构,有的采用了西方纹饰。[33]

南海古建筑汇聚着岭南传统手工艺的精华,石雕、砖雕、木雕、陶塑、灰塑、壁画等均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凝聚着岭南建筑的古代文化。目前,南海境内尚存的古建筑中尤其以明清建筑居多,遗落在各地村落的寺庙、祠堂、牌坊、古桥、古塔、书院、民居等古建筑众多,这些古建筑是南海历史的见证,极大地丰富了南海历史文化的内涵。

【注释】

[1]南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南海县建置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页。

[2]曾骐:《珠江文明的灯塔——南海西樵山古遗址》,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1页。

[3]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页。

[4]李子文、李岩: 《广东南海市鱿鱼岗贝丘遗址的发掘》,《考古》1997年第6期,第65—76页。

[5]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南海县灶岗贝丘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3期,第203—211页。

[6]曾骐:《珠江文明的灯塔——南海西樵山古遗址》,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21页。

[7]杨式挺主编:《佛山河宕遗址——1977年冬至1978年夏发掘报告》,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145—146页。

[8]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13页。

[9]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1页。

[10]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6页。

[11]邓炳权:《岭南建筑的发展阶段与特色》,载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编:《岭南考古论文集》(1),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143—144页。

[12]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南海文物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107页。

[13]冯孟钦:《珠江三角洲稻作商时期发生论》,载张镇洪主编:《岭南考古研究》(11),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1年。(www.xing528.com)

[14]吴庭璋:《佛山掠影》,载佛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佛山文物》(上篇),1992年,第162—163页。

[15]冼宝干:《佛山忠义乡志》卷九。

[16]谢日初:《佛山市地理历史沿革及古文化钩沉》,载佛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佛山文物》(上篇),1992年,第157页。

[17]吴庭璋:《佛山掠影》,载佛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佛山文物》(上篇),1992年,第163页。

[18]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南海市文物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39页。

[19]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南海市文物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42页。

[20]南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南海县建置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1—82页。

[21](明)《佛山真武祖庙灵应记》。

[22](明)《佛山真武祖庙灵应记》。

[23]乾隆《佛山忠义乡志》。

[24]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5—97页。

[25]吴庭璋:《佛山掠影》,载佛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佛山文物》(上篇),1992年,第164页。

[26](清)陈威言:《南越游记》卷一。

[27](清)徐珂:《清稗类钞》卷十七《农商》。

[28]冼宝干:《佛山忠义乡志》卷一《舆地志·墟市》。

[29]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东省佛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3年,前言第4—5页。

[30]冼宝干:《佛山忠义乡志》卷九。

[31]区瑞芝:《佛山新语》,1992年,第73页。

[32]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九江镇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33]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2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